APP下载

“互联网+”驱动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2020-06-08孔庆军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互联网+德育

孔庆军

摘  要:随着教育的逐步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新时代,教育对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的要求可以说是越来越高,而高校思政教学是培养其政治素养的主要方式,因此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热衷于在网络大环境中学习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为高校思政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对“互联网+”驱动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路径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课程思政;体育;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就非常有现实意义势在必行。但是,具体到某一学科领域如何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进行德育教育的应用性研究,这方面的探索还较少。因此,”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1.1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层面价值: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梳理学科内部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功能,以服务学生德育工作为出发点,以强化德育教育的日常实用性为落脚点,创新课程设计应用性,利用适合的现代移动网络技术,将体育“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中“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

1.2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层面价值: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为切入点,使德育教育回归体育育人的本质。在应用性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运动参与”的四维一体导向性作用,在”互联网+”技术优势背景下,让德育工作能够利用学生碎花片的课余时间,快速、时时、点对点的进行并得到及时反馈,“润物无声”的作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跨界融合”本身就深刻地体现着一种创新融合观,体现了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与移动信息技术的耦合性,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从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层面价还是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层面价值而言,针对“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的应用性研究。主要应从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实现“同向同行”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第一,做好体育课程思政内容选择的应用研究。挖掘、整理、归纳、总结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到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新.第二,做好体育课程思政课程设计的应用研究。在体育课程思政在做好教学内容创新的基础上,设计更加新颖的课程应用路径,做到体育课程思政的设计新。第三,通过”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的育人应用效果,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本质,让“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真正做到“体育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形式新。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应用价值

2.1帮助一线专业老师解决在课程建设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实际问题开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课堂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因此,发掘、梳理、整合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做好学科课程建设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面临,同时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2.2为体育学科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有益的应用性探索。体育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将“内容创新”、“设计创新”并并基于”互联网+”技术展开应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将三者之间关系、地位梳理、辨析、明确之后,本着“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本原则,在解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力求为"体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提供最优育人路径,增强体育育人功能的实效性,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应用过程中探索道路。

2.3基于”互联网+”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应用,其核心价值是体育育人的质量。追溯体育课程育人本义,旨在回归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本源,反思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深挖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承载的育人功能,并对这些“思政”元素进行“新认识、新定位、新应用”,通过引入适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体育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真正做到体育德育工作的“课内外一体化”,通过有效的移动技术,增强学生德育效果积极反馈,促进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改进,提升体育德育工作效果,这就是本次应用性研究的实用价值本源。

3“互联网+”驱动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3.1基于应用的“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内容的创新及体育学科建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首先需要挖掘、整理、归纳、总结体育课程中的有效“思政”元素,并加以妥善利用。这种有效“思政”元素“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出发点,以适合应用为落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导有效“思政”元素的核心价值方向不动摇。

3.2基于应用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设计的创新方法。大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主体是学生,提高体育课程育人的质量,在做好教育内容创新的基础上,选择大学生易于接受教育形式,做好形式多样的体育思政课程设计,在应用過程中“润物细无声”的做好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3.3如何应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整合优势、平台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思政课程”的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在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做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基础上,利用移动互联的技术优势,找好切入点挖掘课程知识体系、运动技能、参与竞赛等环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得以扩大化、互动性、点对点的进行高效传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体育学科也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真正做到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巍.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30):7-9.

[2]  骆敏.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207.

[3]  何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运动,2018(9):77-78.

[4]  李继锋,金承哲.“互联网+”移动终端学习平台与高校体育课程整合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12):71-7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互联网+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