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K12教育理念分析框架及应用研究

2020-06-08王磊

成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习环境教育理念

王磊

摘 要:本文提出一种构建K12教育理念的分析框架,能够针对不同背景和特征的学生,这套框架从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引导教育者发掘和回答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具体学习问题,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构建出具备实施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理念。并探讨和例证了如何在科技的赋能下,强化教育理念的落地性的应用手段。

关键词:教育理念;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科技;K12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

大部分教育机构和教育从业者,以及家长,都经常探讨教育理念,或宣称奉行某种教育理念。而什么是教育理念?多数讨论者却回避了对这个概念本身作必要的说明和界定。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有相当多的作者视“教育理念”如同“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一样,当作成熟概念使用,自然不必解释;其二,“教育理念”确实是个与不少教育基本概念含义相近、性质相似但又不完全相近和相似的复杂概念,其内涵边界的不确定性,导致其似乎是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因此,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然而正是我们缺乏对“教育理念”基本内涵的讨论并且没有准确地理解其涵义,故也就很难避免“教育理念”的泛用甚而滥用。如有些著述把一些反映或揭示教育或教学活动特征、教育主客体属性特征的概念也视为教育理念之种种,有些人甚至把教育发展出现的一些趋势特征,如国际化、法制化、产业化、大众化等等也都纳入教育理念范畴,仿佛教育理念是个无所不装的百宝箱。由于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教育主体自然而然都会需要适配和宣导不同的教育理念,那么,要试图澄清对“教育理念”的模糊认知,就必须从探讨受教育者的特征和需求着眼、着手。在充分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谈教育理念的构建和应用。

1 如何构建教育理念

在K12学习阶段,针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我们提出一种构建教育理念的分析框架。这套框架的核心三个维度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简述如下:

(1)学习动力,能回答学生“愿不愿”学习的问题。激发学习动力,是构建任何教育理念的根本支点。如果一个教育理念不能回答如何激发学生动力的问题,则势必推行不下去。而能够影响学生具备学习动力的因素可能有很多,学生有没有学习动力,可能是出于兴趣、可能是竞争心态或虚荣心、可能是为了获得奖励、也可能是为了躲避惩罚。任何教育理念都需要回答学习动力,而通过什么去激发学习动力,是教育理念具体要回答的。

(2)学习能力,能回答学生“会不会”学习的问题。学习需要方法,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技能。徒有学习动力,但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方法,则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学无所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这句经典就是提出一种学习能力。因此,构建教育理念时,需要回答侧重培养学生的什么学习能力。

(3)学习环境,能回答“让不让”学生学习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而让学生具备持续学习的可能性,也是教育理念可以去回答的。学习环境的类型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乃至虚拟的线上社区环境。学习环境对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会产生影响,反過来,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和掌握学习能力的学生,如果学习环境恶劣或者不允许他好好学习,那么也同样无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构建教育理念时,需要考虑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的方法论。

我们提出的这套分析框架,可以适配用于对K12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让教育者通过这样的分析框架推演、构建出适配教育对象的教育理念。

2 教育理念分析框架如何应用

当我们面对一个学生具体的学习问题时,我们可以用教育理念分析框架分析出很多问题,进而思考如何构建适配的教育理念去解决相应的学习问题。

从大类型上看,首先,不同成绩梯队的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是不同的,从而需要适配的教育理念也不同。

例如,在班级中持续成绩优秀的学生,如何回答他们的学习动力问题?基于教育从业者的经验和对这类孩子的调研,我们可以肯定“兴趣”是成绩优秀学生的学习动力之源。他们愿学习、爱学习的原因是他们对学习、对知识、对学科保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对班级中成绩后进的学生,如果想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也是要从“兴趣”着手么?答案是否定的。相对后进的学生,很难象成绩好的学生那样,对学习本身抱有兴趣,因为学习是逆人性的,当他们从学习成果中不能获得正向反馈,那么学习对他们而言必然是被动需要执行的任务,而非出于兴趣。一段趣味横生的知识讲解,例如“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的故事”,对于绩优的学生而言,他的兴趣在于其中传递出来的知识原理即万有引力知识本身;而对于后进的学生,这个故事往往只能激发他们对于“听故事”本身的兴趣。那么什么是后进生能产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呢?基于教育实战我们发现,自信、成就感、以及对某些特定激励的欲望(如物质激励、名誉激励等),会更多成为这个梯队学生的动力来源。因此在构建教育理念中的“动力”因素时,针对优等生,我们可以着眼于“培养兴趣”;但对于后进学生,则需要更多考虑“树立自信”、“给予成就感”、“明确目标”等方法。

同理,在回答学习能力这个问题上,教育理念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后进的学生,也需要交出不同的答卷。对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如培优型机构,会更多聚焦在培养学生“口述题”、“做笔记”、“阅读习惯”、“反思”、“复习”等学习能力,而这些学习能力属于“高阶”能力,我们很难要求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去每天针对错题进行反思,因为他们的能力可能还处于“做对都难”的程度。因此,对于后进生,教育理念在能力培养上,要更着重构建一些基础的学习能力,如强调对于基础知识的夯实,对过往薄弱点的补习,强调对优势科目的发挥和对弱势科目的补差。

其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也不同,需要适配的教育理念也不同。

以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分析框架中的学习环境这个维度为例。对于低幼的学生,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量的学习过程需要家长的参与和协助。因此家庭环境不仅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且教育理念也需要对家庭环境如何支撑学习环境做出更具体的指导。例如家人的对学习的共同参与、家长对培养兴趣的作用、家长的榜样作用等,都值得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属性进行精细回答。而对于初高中以上的学生,学校环境,如校风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这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判断力并且进入了逆反期等背景,则学校环境中老师、班集体、同学都更易对学生的学习环境产生影响。教育理念需要在不同学段的学习问题上去调整和提出相应的具体理念和方案。

最后,在不同的授课形态下,也会浮现出不同的学习问题,从而所需的教育理念也是不一样的。

一个老师带40人以下的班,称之为“小班模式”,和一个老师带100人以上的班,称之为“大班模式”,再如一个老师只带1个学生,称之为“1对1模式”……甚至这些模式都区分线上和线下两种场景,则都会涌现出不同的学习问题模型。

小班模式下,老师可以进行精细化教学并且具备针对每位学生个体进行关注的能力,则该模式在学习动力的激发上是较为有优势的。相反大班模式,由于老师不能顾及每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则势必出现更大的效果方差,即一部分学生跟得上,一部分学生落后,且差距很大。那么在大班模式下,学习动力的构建模型就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不同班课的模型也需要不同的设计。小班的环境更有利塑造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大班的环境则需要更多去培养学生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1对1的模式下则更要强调因材施教,针对学生非常个性的学习背景来塑造特定的学习能力。

3 科技赋能教育理念应用

当我们知道教育理念本身可以通过“动力、能力、环境”三种因素进行构建之后,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用科技化赋能的手段,来强化教育理念提出的相应概念和解决方案。

根据对公立学校和教育机构以及互联网教育公司的调研访谈及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以科技手段践行教育理念的方式。以下归纳几种典型的应用:

在激发学习动力方面,通过系统与学生进行趣味互动,通过智能系统模拟实验,都能明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适合培优类的学院。通过系统密集的对学生实施表扬,通过积分、勋章等虚拟货币对学生实施线上激励,通过系统制定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并促成完成,通过系统触发学生之间的竞技并反馈以集体荣誉感,这些手段都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培养学习能力方面,通过智能课件能够轻易的生成脑图、学习地图,来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而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大量的APP应用,如敦促订正的错题本,敦促复习能力的记忆辅助型APP,都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促进学习环境方面,通过系统生成学生的学习报告送达家长,通过在线课程为家长发布教育讲座,通过线上社区发布教育研究的内容以及组建家长社群,均是符合教育理念再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上所做出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理念如果能从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三个维度对学习问题进行分析,本身就能形成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个人及群体特点,回答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構建出一套适配性强的教育理念。

而教育理念在落实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借助科技手段的力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上,取得更高级的建树。

参考文献:

[1] 陈慧青. 论中西方教育差异产生的原因[J].科教导刊,2011(12):39.

[2] 伊丽莎白·劳伦斯. 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 纪晓琳. 译.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37.

[3] 甄建均, 梁漱溟. 论中西教育之不同[J]. 福建论坛, 2004(3):8.

[4] 多知网. 培训行业这一年·2018[M]. 新华出版社, 2018(12):191.

[5] 禄永鹏, 付奎. 教育心理学 [M].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1(6).

猜你喜欢

学习动力学习环境教育理念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