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

2020-06-08刘芳刘丹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0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教学改革

刘芳 刘丹辉

[摘 要]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提出并倡导对高校非环境专业类学生展开生态教育,以期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有效持久地进行生态保护。基于该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和内容上进行探索,以期找到适合高校非环境专业类学生生态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上课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非环境专业;生态教育;教学改革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人类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种族、宗教和社会团体都十分关心与关注这一问题,为人类的未来而担心。因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创造”所带来的破坏力量,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非合理利用等,为环境的消极变化创造了前提条件,而这些消极变化甚至可能导致人类文明自身的消逝。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设立专门机构、采取经济和立法及技术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中,英、德、美、俄及南非等国较早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教育,生态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计划的一项内容。

一、教学内容改革

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和优化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生态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大体是按照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顺序。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及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理解和看透这种层次结构,造成一种繁杂、无法抓住重点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及讲到每个层次结构时,要反复强调教学内容上的这种脉络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其次,在理顺知识层次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层次结构上紧扣知识点,形成问题链,精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以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1],这一点对于生态学的通识教育尤为重要,因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态,树立生态意识,而非让学生掌握多少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的,精炼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不断影响和变革着高校的教学方法,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教学手段,促使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呢?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信息化教学法

教师利用一些经典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如讲到“生物与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时,教师播放“植物私生活”系列之“求生”,讲到“种群”中的种间关系时,播放“植物私生活”系列之“共生”,讲到“生物群落”中的群落的结构时,播放“行星地球”系列之“季节森林”。通过这些形象、生动又紧贴课堂内容的视频,可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感叹大自然的伟大,这比举例或观看照片效果要好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纪录片的播放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占用过多的理论课学时[2][3]。

(二)翻转课堂法

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法,把该部分课程内容的PPT或教学视频提前发给学生,学生自学后再进行资料查询、PPT制作等准备,亲自上台讲解。如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中“几种重要循环(水、碳、氮、磷、硫)”时,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课件上台讲解。教师提前1-2周进行分组,每组学生共同準备一种物质(水、碳、氮、磷、硫)的循环内容,然后由1名学生在课堂上利用PPT课件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则负责收集资料、参与制作课件等工作。在学生讲解后,老师再结合具体的案例将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补充。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发、主动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讲内容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提供帮助[4]。

(三)实践教学法

将野外观察与理论相结合。从理论课时中抽出2-4个学时,带领学生亲自去调查校园环境,认识校园中的植物种类及其特征,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群落环境,校园环境的自然条件概况等内容,让非环境专业的本科生对身边的生态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将理论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感受到生态学就在身边,学习生态学的兴趣自然高涨,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能力也随之增强。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或者直接玩儿手机,教师和学生都有怨言。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理论指导下,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架起了课堂理论与现实情境的桥梁,帮助加深记忆,提高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讲“群落演替之循环演替”时,讲完基本理论后,立足于本土实际给学生展示一个案例,以此来阐明究竟何为循环演替以及循环演替存在的意义。

案例:油蒿群落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中一种重要的群落类型,油蒿作为群落的建群种,不断上演在流动沙地繁盛、半固定沙地衰退、固定沙地死亡的情景,这就是一个循环演替的类型。讲完案例之后,让学生讨论这种循环演替存在的生态学意义,学生热情高涨,尤其是当地的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热烈发表意见,由此可见身边的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触动是很大的。

三、考核内容改革

生态学成绩由学生的平时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80%)综合计算得出。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课程就是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这主要是由于很多课程的考试题都是针对课本内容的考核,灵活性相对较差,学生在考试前突击课本的知识点,就能考出不错的成绩。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除了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外,应该狠抓平时成绩,将其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生态学教学改革后,将专题讨论和上台讲课情况纳入到平时成绩中(占100%),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50%,由此突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综上,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使得高校的生态学通识教育教学有别于生态学的专业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对生态学有兴趣,有效地提高生态学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颖.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读与写,2012(4).

[2]李慧,阎国荣,于玮玮.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生态学教学改革[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6).

[3]刘正恩.非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态学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

[4]刘青,陈敏,靳翠丽,等.翻转课堂应用于海洋生态学的教学思考[J].科教导刊,2017(9).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教学改革
试论科技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