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模式

2020-06-08吴琼珠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0期
关键词: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

吴琼珠

[摘 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现代制药企业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能力强的卓越制药工程师,如何提高制药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卓越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出发,探讨了校企合作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卓越制药工程师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制药工程;教育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1]。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面临巨大的挑战,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工程师,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2,3]。“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企业参与和校企合作成为“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高校和企业作为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体单位,如何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和紧密的合作,不仅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需要,迫切需要教育界、企业界和科技界携手合作,共同探讨[4]。

一、明确卓越工程师应有素质

“卓越工程师”是指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工程设计能力,能独立承担工程设计或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卓越即杰出,超出一般,明确卓越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素质是“卓越计划”成功的前提[5]。我校与多家协作企业交流探讨,总结以下几点。

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卓越工程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药品的生产工艺、常用设备与制造系统,还要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还需具有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持续发展[6]。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制药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日新月异,只有在实践工作中通过探索和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3.多学科交叉与国际竞争能力。近年来,许多跨国制药公司进入中国,中国的制药公司也走向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必然,再加上新药研发、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整个医药产业迫切需要掌握制药新知识和新技术、具备多学科交叉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型制药工程师[7]。

4.团队协作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团队的创造力和团队的合作精神,在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任何一项工作如设计与规划、决策与实施等,单靠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已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团队的合作与创造。

二、探讨校企合作的特点

校企合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是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的新人才教育模式[8]。“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接受工程环境的熏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工程体验[9]。

“卓越计划”的典型特点是校企对接,让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不能胜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校企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弥补高校在实践教育方面的不足,而且能够结合高校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所具有的实践资源和环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1.准确定位,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作为用人单位,企业不仅了解本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而且更清楚目前高校工科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校企深度合作,企业方不仅能提供准确的人才需求信息和改进建议,而且能参与并推动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2.双师教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尽管高校拥有为数众多的工科教师,但高校教师缺乏相应的工程经历和实践经验,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各种工程活动、面对各种工程问题、提出各种工程方案、需要各种工程创新,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因此,将这些企业工程领域的专家与高校工科教师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形成优势互补,确保“卓越计划”完成的质量。

3.先进设备,赢在行业发展的前沿。高校的实验室和GMP实训中心用于学生实验、实训的各种仪器和设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现象,而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拥有最先进的生产线、制药设备和制造技术。因此,校企深度合作,将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和掌握企业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快速成为“上手快、留得住”的卓越制药工程师。

4.身临其境,培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离不开企业真实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虽然我校在校内建立了GMP实训中心以满足工科教育的需要,但与企业所能提供的系统全面、功能完備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境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下培养卓越工程师是世界各国工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也是“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 10 ]。

三、确定校企合作内容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双方以各自的发展和需要为导向,借助对方的条件和资源优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展开的合作,因此,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则。校企合作的内容开始于培养目标的制定,贯穿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个环节,直至最终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11 ]。我校每年与协作单位如石药集团、国药集团、人福药业、药明康德等交流二次,实训前共同探讨培养目标、实训内容和计划安排,实训结束共同进行成绩考核。综合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1.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12 ]。校企双方就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展开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探讨、研究及落实,从而保证培养方案实施的连续性、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在不同企业的执行过程中,在工作效率、实施效果、教学安排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2.共同改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平台,也是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载体,校企共同改革课程体系,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角度,充分吸收来自企业具有不同视野和丰富实践经验高级工程师的意见和建议,使课程体系改革更加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3.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工程教育是集实践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教育活动,承担“卓越计划”实施任务的教师既应具备一定的工程专业理论功底,又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 13 ]。因此,“卓越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能否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校通过建立高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合作机制,使二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一方面高校专职教师进驻企业,在带教的同时,向企业兼职教师学习处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兼职教师走进教室,向专职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方法,了解本工程学科的最新发展等,以提高企业授课的质量。

4.共同编写实训教材。我校本科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模式为“3+1”模式(4年制),即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实训和毕业设计累计1年,如何确保在企业实训一年的教学质量,共同编写实训教材是关键。我校与各实训企业共同完成了10门校企共建课程建设,以此为基础,利用学校网络在线课程平台,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5.共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我校“卓越计划”提出的双导师制,就是为每一位学生安排一位校内专职教师和一位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导师,除了在学生个人培养计划制订和整个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指导外,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包括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方案的设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学位论文质量的把握等方面。

6.共同评价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高校和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两个主体,需要共同评价其培养质量。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评价时间集中在两个时间点上,一是学生完成为期三个月的企业实训时,由学校三名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以企业实训成绩及答辩成绩作为衡量实践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二是本科生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时,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是对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检验,包含企业实践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对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的评价意見,不仅是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也是对工程实践教育质量的评价。

四、结论

校企合作是整合学校与企业双方技术、人才、资源,使学校和企业共同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提供支持,是促进校企合作交流,发展本科教育,增强企业活力,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重要途径[ 14 ]。近年来,我校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药物制剂专业卓越制药工程师的培养,是进一步改革现行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所建立的一整套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的人才新模式,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是“卓越计划”实施的主体与重要参与者,也是“卓越计划”的直接受益者和最大受惠者,学生对“卓越计划”的理解度、参与度及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最终效果。可喜的是,经我校连续五届学生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2]陈新.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1):125-126.

[3]刘淑珍,周林,胡如夫.材料成型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17(2):50-53.

[4]杨森.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9(17):30-32.

[5]王晓燕.国外校企合作中的高等教育改革模式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51-53.

[6]孙文福,王玲玲,何彦廷.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7(2):158-159.

[7]单承刚,张伟,赵志红.校企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38):42-43.

[8]吴恩启,钱炜.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214-215.

[9]汪幼辛,程博.从工学结合到选育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思路[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11-115.

[10]陈子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比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8):251-254.

[11]陶建华,庾在海,萧仲敏.“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23):186-187.

[12]朱永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J].教育评论,2016(9):122-125.

[13]孙雷.“卓越计划”理念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江苏高教,2016(4):85-87.

[14]杜倩,汤道权,印晓星,等.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4(6):1056-1058.

猜你喜欢

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民族地区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