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遗产宣教:发展历程、现状及方向浅析

2020-06-08陈艳

中国文化遗产 2020年1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世界遗产发展方向

陈艳

摘要:自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发起旨在鼓励公众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世界遗产教育计划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宣教工作在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及教育界的推动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存在上层设计严谨性不足,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基层部门浅尝辄止、文化旅游各说各话等问题。要使世界遗产宣教工作形成强大合力,须在上层设计和操作层面进行严谨的设计,强化文旅融合,完善世界遗产志愿者工作制度,并在国民教育体系框架内强化包括世界遗产教育在内的乡土教育。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教育;发展历程;发展方向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教育的推动

——世界遗产教育计划及其发展历程

(一)背景、目标和工作机制

早在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的《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中就单独列出了“公共教育”一项,指出“教育活动应在校内外进行,以激发和培养公众对景观和遗址的尊重,宣传为确保对名胜和古迹保护所制订的规章”。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重申了遗产教育的重要性:“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进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一条和第二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应使公众广泛了解对这类遗产造成威胁的危险和为履行本公约进行的活动”1990年第1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提出世界遗产的教育规划问题。

1994年,世界遗产中心正式发起了旨在鼓励公众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世界遗产教育计划。该计划被界定为UNESCO旗下一项“特殊工程”,由世界遗产中心领导,UNESCO联系学校项目网络(ASP net)协助,通过与UNESCO的外派机构、国家委员会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密切合作来开展工作。其目的是鼓励“未来决策者”

青少年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重要性,并学会表达关切,探索对自然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材料,促使绝大多数UNESCO成员国引进和加强世界遗产的课堂教育;同时在教育界、遗产专家、环保专家、缔约国政府、遗产管理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创新协作,以促进世界遗产教育。

(二)路径:各种子项目及活动

1.区域性世界遗产保护项目——“年轻人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及配套教材的编写

该项目由世界遗产中心及ASP net于1994年联合发起,其核心内容是将世界遗产教育纳入到ASP net学校的教学课程中。为此,世界遗产中心推出了一项“中期特别项目(19962001)”,为教学活动和青年论坛的开展制订配套教材。迄今为止,已组织编写了多种教材及资料:有37种语言版本的通用教材《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以卡通形象出现的“世界遗产青少年保卫者”帕特里莫尼托为主角的13集卡通系列片“帕特里莫尼托的世界遗产之旅”。此外,还有《世界遗产教育项目手册》《现在和未來:与年轻人一起》等。

2.教师培训研讨班与传媒/交流训练营活动

始于1999年,迄今为止,将近1200余名老师和教育工作者通过约40个国家级、次区域级、地区级及国际的研讨班和工作营受训。2013年开始,世界遗产中心开始重视世界遗产的传媒推广。从2013年开始连续推出了三届传媒/交流训练营,旨在通过相关的世遗活动传授特定技能,从而提升青少年及青少年组织的能力建设,并且帮助参与者们建立工作联系。。

3.世界遗产青年论坛

自1995年第一次世界遗产青年论坛在挪威举办以来,迄今为止已经组织了将近40次国际及地区层级的世界遗产青年论坛,吸引了1600余名年轻人参加。

4.世界遗产志愿者项目

自2008年推出以来,1900余名志愿者参加了在29个国家开展的126个青年工作营。2008年,世界遗产中心在“世界遗产教育”项目框架内正式推出世界遗产志愿者行动倡议,以协助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员会(CCIVS))动员年轻人和青少年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推广。该行动旨在提升青少年、志愿者、当地社区和相关机构保护和宣传世界遗产的意识;帮助青少年参加具体的世界遗产保护相关项目,从中学习到新技能并学会表达,给青少年提供学习遗产保护和修复技术的机会;促进青少年组织、社区、遗产管理机构和当地政府之间的合作;确定最好的活动方式,开发非正式教育手段,以方便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世界遗产教育之中。自2008年起,世界遗产中心每年都会组织青少年参与诸如遗产工作营形式的世界遗产志愿者活动。

近年来,世界遗产中心意识到网络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遗产保护及推广的重要性,开始组织青少年传媒训练营。2015年2月,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举办了为期5天的中国世界遗产传媒训练营,该项目旨在有效加强青少年及青少年组织的能力建设,加深他们关于世界遗产保育、修复及推广方面的知识。参与者们根据他们在学校和有关机构学到的相关知识制作了福建土楼的视频。

二、我国世界遗产教育:相关实践及研究

自1985年签署《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的世界遗产事业发展迅速,世界遗产数量和世界遗产类别都跻身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但是,与迅速发展的世界遗产规模和继之而起的世界遗产旅游相比,我国的世界遗产教育及其研究工作相对滞后。

(一)世界遗产宣教工作的实践

作为教育部牵头领导的跨部门政府机构,1979年成立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归口负责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间在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事务。在其领导下,中国的世界遗产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1.遗产教育的国际交流

1994年世界遗产中心发起世界遗产教育计划,三年以后中国承办了第一次亚太地区世界遗产青年论坛。,这是中国参与世界遗产教育国际交流的开端。此后国内举办了多次世界遗产青年工作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会,推动了世界遗产教育领域的交流,提升了参与者世界遗产保护的能力建设。

2001年开始,苏州市先后举办了九届中国世界遗产国际青少年夏令营,诞生了700多名“帕特里莫尼托”。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会议通过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作为实现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集体行动的纲领,其核心是“呼吁世界各国政府、机构、团体和协会一起行动”。

2.学校教育

(1)“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计划带动下的中小学世界遗产教育

2004年6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推出“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计划,提出把世界遗产教育纳入部分重点中学教学课程。其目标包括:推动全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世界遗产教育,并根据教育的进展不断升级提高教学水平;将世界遗产教育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之中,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进行世界遗产的教育,包括设置世界遗产教育的课程、在各学科中渗透世界遗产教育和利用校园文化进行相关教育,同时,要提高教师世界遗产教育的业务水平;让保护世界遗产成为我国全体青少年的自觉行动,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世界遗产的有益活动中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决定首先在北京选择两三所重点学校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

在该计划带动下,苏州外国语学校、苏州第十中学、苏州金闾区实验小学、苏州文萃小学、东北育才学校、武夷山一中、上海新世纪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等走在中小学世界遗产教育前列。这些学校开展世界遗产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各有特色。

苏州外国语学校于2001年最先将世界遗产中心的教材《世界遗产与年轻人》引入课堂教学,还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兴趣小组、“遗产申报模拟”、世界遗产模型制作、遗产地考察、世界遗产画信、世界遗产小导游活动等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世界遗产教育方面充分利用了地域和资源优势,彰显了“广泛性”和“国际性”特点。该校除了引进多种形式的世界遗产课程教学,还抓住“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计划试点的契机,成功申报了“世界遗产与青少年”研究和实践项目。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前夕,该校承办国内“首届世界遗产青少年论坛”,并将论坛上形成的《青年宣言》在世遗大会中国论坛上发布;2006年承办了第二届世界遗产国际青年论坛。其项目成果获得广泛认可,成为国内首个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并正式进入UNESCO ASP net。

北京第五十六中学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教学等形式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中进行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同时,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设立“中学生世界遗产日”等形式探讨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途径。

苏州文萃小学在大运河申遗期间,通过申报研究课题的方式,在课题组引领下,以探索和推广大运河为目的,推行了自上而下、以点带面的校本课程活动研究,让世界遗产的种子扎根儿童,积淀传统,放眼世界。

2007年全国高中课程改革,《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作为文科生的历史选修课走进中学课堂。但是实际开课现状并不理想,能上这门课的学生人数很少,世界遗产的高中教育实际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2)高校开展世界遗产教育与研究的情况

国内高校开展世遗教育始于北京大学。早在1998年,“世界遗产”课成为北京大学第一批素质教育通选课。同年,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研究机构诞生于北京大学,即谢凝高教授创建的跨院系的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不过,作为一种广泛的教学活动,全国各高校开设世界遗产教育相关课程是在2003年之后,这与UNESCO的推动离不开。2002年,UNESCO在全球5个城市(包括北京)同时召开“大学教育与历史遗产主题会议”,倡导在大学教育体系植入遗产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校的世界遗产教育已然涉及博士、硕士、本科、专科4个层次。但是,由于世界遗产学尚未被列入我国目前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在本科阶段设置遗产研究专业,关于世界遗产的学科教育及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博士阶段。这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在世界遗产或学术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世界遗产的教育及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但是,从国际视野来看,真正适应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需求的专业学科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

国内对世界遗产教育的研究比较薄弱,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世界遗产公众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折射。检索国内知名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以“世界遺产”为篇名词检索到专题文章4536篇(1987-2018),而以“世界遗产教育”作为篇名仅检索到专题文章102篇,其中又以旅游管理和中小学教育视角来进行探讨的居多。从高校硕博论文情况来看,专题探讨“世界遗产”的硕博士论文111篇(2002-2017),而专题探讨“世界遗产教育”则为0篇。这种现象在尚未有世界遗产地或者是世界遗产地较少的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3)中文教材的出版及应用

2001年8月,在中国教科文全委会指导下出版了《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中文版。2003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该书的中国区英文版。目前这本教材已被国内多所学校采用。2004年,中国教科文全委会主持编写出版了《世界遗产与我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国内高校的一些学者也相继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世界遗产通论性教材。为适应中学选修的需要,高中实验教科书《世界文化遗产荟萃》2005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国际性研学交流活动相继开展并促进了专业机构——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成立

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直接推动了全国世界遗产教育的发展,并促成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在我国正式成立。WHITRAP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类国际机构,是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第一个遗产保护领域的此类机构,由北京、上海、苏州三个分中心构成。举办世界遗产保护论坛、与社会共建“世界遗产教育基地”等成为这些中心参与世界遗产教育的主要形式。

4.遗产管理专业机构开展的遗产教育

这里所说的专业机构主要是指遗产地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及世界遗产领域的专业培训机构,例如WHITRAP。这些机构开展世界遗产教育的对象是遗产地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广大居民及旅游者等,其目的是向受众传递遗产价值,进而提升受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和能力。应该说,世界遗产管理专业机构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而且大有作为。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在遗产教育工作方面重视程度及开展力度不一,总的来说,世界遗产数量较多和学术研究机构相对集中的地区在世界遗产的公众教育方面领先于没有世界遗产或世界遗产项目及研究机构相对较少的地区。在通行的做法上,各遗产地管理机构的做法不一。归结起来,除了常规的网络平台传播,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遗产进校园”——与学校合作开展世遗教育

这是当下一种比较普遍的模式。例如,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不仅走进校园宣讲,还重点针对高校学生推出了“西湖文化特使”计划,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和各项实践训练,参与世界遗产知识、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西湖文化景觀遗产的传播,并积极实践西湖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中心还与杭州西湖社区学院共同举办了“十万市民品西湖”大型活动,举办了遗产知识普及讲座,并与社区学院共同编写了《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一书,分发给广大社区居民。该中心十分重视加强遗产管理者自身能力建设,举办了多场以“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为主题的讲座,为近千名西湖风景名胜区职工宣讲西湖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念。

(2)“遗产进社区”——世界遗产的社会教育

在这方面,南京明孝陵博物馆和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暨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的做法值得借鉴。明孝陵博物馆不仅重视与南京市各大中小学的合作,还坚持定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中心文化讲座,在社区、市民中普及世界遗产文化知识。而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暨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则专门针对遗产社会教育及青少年教育编制了《世界遗产苏州园林社会教育活动项目》《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操作指南》等教材,规范遗产的社会教育。

(3)遗产教育进入义务教育的探索

为了促进青少年的世界遗产教育,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暨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启动“世界遗产教育与学校课程体系相融合”研究课题,为世界遗产教育在中学教学体系中的融合寻找合适路径。

(4)志愿者工作

以青年志愿者组织形式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02年,苏州世界遗产办公室联合苏州大学着手组建了首批世界遗产青年志愿者组织。

三、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宣教工作面临的瓶颈

及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总的问题

1.上层设计严谨性不足,地方重视程度不够

从行政管理层面对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和宣传工作加以明确界定和要求始于2002年国家文物局下发的《关于改善和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依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制订教育和宣传计划,广泛、深入宣传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和保护的科学方法,努力增强民众对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尊重意识,把世界遗产工作置于全社会的支持、监督和保障之下”。

2006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将世界遗产志愿者工作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该办法第七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第二十一条规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文化遗产,参照本办法执行。

2010年,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作用的意见》,要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进一步认识文化遗产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认识志愿者工作对社会进步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时为志愿者提供信息,为其搭建参与平台,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作用。

尽管通过一系列的部门规章强调了世界遗产宣传教育的重要,但相关实施办法并未出台,对世界遗产教育的责任主体也缺乏明确界定,致使类似“制订世界遗产的教育和宣传计划”这样的要求无法落地。无论是遗产地管理机构还是教育机构,在遗产宣教工作这一块总体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未能形成工作常态。

2.世界文化遗产宣教工作未能形成合力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与宣传推广理应通盘考虑,使其融入整个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推广之中。然而,事实上,由于部门分割,许多地方的世界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未能与相关工作,例如城市宣传片、城市大型活动以及城市外宣工作有机结合,使之形成合力。在这方面,宁波市2018年版旅游形象宣传片即可说明问题,在长达6分钟的宣传片里,完全没有提及宁波已然跻身世界遗产城市,更没有提及宁波当下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以及宁波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海上丝绸之路及越窑青瓷项目等。

以上反映出的问题是,世界遗产话语体系并未进入旅游业的管理及开发实践。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分割,导致各说各话,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诠释遗产。并且,由于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地方还存在遗产诠释粗俗化的现象。

(二)文化旅游政府职能合并背景下的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发展方向及可能的路径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政府职能的融合,从体制上解决文化旅游“两张皮”问题,有利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也有利于突破部门分割造成的话语体系割裂。在这种大背景下,未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宣教工作应该有哪些可为呢?笔者认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宣教工作提供了一个思路,那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与旅游宣传应该遵循同一套话语体系。

1.从上层设计角度制订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和宣传计划及实施计划

通过统一的宣传计划的引导及实施计划的指导,广泛、深入宣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进而使其扩展到其他遗产保护及利用工作之中。另外,鉴于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地的文化名片,那么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就不仅仅是文化和旅游部门的事,而是要求在所有对外推介的活动中,都要有注意推介本市文化名片的理念。为此,由地方文化旅游行政部门牵头,推出统一的城市文化形象口号及形象标识,更是显得必要。

2.在具体的宣教执行层面,要注重标准化体系建设,态度要严肃,诠释方式则要接地气

在遗产地的阐释及解说系统之中,先要进行标准化系统建设。最好由各地方文化旅游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标准化的宣教体系框架。通过体系建设,明确宣教目标和宣教内容,即哪些是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规定必须体现的,即遗产宣教到底要做什么,为什么做。而在具体的如何做的环节,则可以根据各地(点)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鉴于遗产习惯术语和旅游业习惯术语的不同,在具体的景区景点的解说和阐释工作中,要注意把严谨的学术解读语言转化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诠释方式,既要保证遗产的尊严,又要确保与受众的感情链接。如此,才能更有效地解读和宣传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意义,增进民众对遗产的保护意识。要重视针对外国旅游者的外语标识牌及解说体系的建设。

3.要在国民教育体系框架内强化包括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在内的乡土教育

从宣教对象上来说,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对象的主体应该定位于青少年,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的决策者。这也正是1994世界遗产中心发起世界遗产教育计划的根本所在。当下遗产管理工作者在这方面可谓是大有可为。

首先,从顶层设计来说,这与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目标相一致。在《意见》的总体目标里面,“教育普及”与研究阐发、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一道成为几大目标之一。同时,世界文化遗产宣教工作的目标也与《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目标相一致。该意见明确说明:“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基于此,未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宣教工作应该借势借力而为,加强对青少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在具体做法上,可以与教育局、学校合作,共同探索研学旅行发展体系,以青少年研学课程为载体,通过遗产“走读”的方式加强遗产教育与宣传,推动乡土教育的发展。

其次,也可与教育局和学校等单位合作,共同编撰针对本地中小学生的乡土教育读本。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这种遗产教材的编撰,从而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澳门的方法值得借鉴。

4.完善世界遗产志愿者工作制度,通过制度来保障世界遗产志愿者工作的常态化

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发文强调世界遗产教育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断强调文化志愿者工作在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但从现实来看,世界遗产志愿者工作的实践及其研究远未得到充分发展。许多地方在申遗阶段临时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工作,一旦申遗成功则志愿者工作也宣告停止,常态化的志愿者工作状态并未形成,关于世界遗产志愿者工作的相关研究也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强有力的上层设计和操作指南,导致志愿者工作在基层遗产管理部门工作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志愿者工作被认为是点缀性的工作,缺乏有力保障。因此,若要真正建立一支群众基础广泛的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完善工作制度必须先行。

总之,保障世界遗产事业持续发展有许多支撑条件,如机制、法律、科技、资金、教育等等,但教育是贯穿各方面的重要因素,因为无论是对世界遗产的认知、保护、利用、传播等等,都要靠有理念、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去完成,也要靠对世界遗产有全面理解的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支持,而这些主要靠教育途径才能实现。可以这样说,“世界遗产教育”是世界遗产事业健康、永续發展重要的动力和条件。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世界遗产发展方向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