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渊冲《宋词三百首》翻译中的文化缺失补偿策略

2020-06-08韦名忠龚永红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关键词:青玉案翻译

韦名忠 龚永红

摘    要: 宋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能与唐诗争齐,与元曲斗艳。《宋词三百首》词人巧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让宋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经典宋词也成为许多翻译工作者难以割舍的翻译素材。被誉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第一人”的许渊冲先生所翻译《宋词三百首》英译本成为宋词翻译的经典之作。本文从文化缺失补偿的视角对许渊冲《宋词三百首》中的《青玉案·元夕》的英译本,进行文化缺失补偿策略分析,以诠释宋词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 《青玉案·元夕》    翻译    文化缺失    补偿策略

一、《青玉案·元夕》简介

青玉案原为词牌名,因取自东汉张衡《四愁诗》中的“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而得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于1174年宋淳熙元年或二年,是辛弃疾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临安所作,当时南宋国势日衰,强敌压境,统治阶级只会屈辱求和,整日沉湎于歌舞享乐,粉饰太平。辛弃疾对当时执政者不思进取颇多谴责,因而备受排挤,空负文才武略却无法施展,于是将自身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寓于词作之中,抒发愤慨愁情。雖然壮志难酬,杀敌雄心无法实现,报国之心始终不曾泯灭。其中的“那人”不是别人,正是文韬武略集于一身却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就算灯火阑珊,国将不国,然词人的家国天下情怀还在,随波逐流自甘堕落绝非辛弃疾本色[1](43-44)。

(一)原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原文详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元宵之夜,烟火缤纷,街头巷陌灯火辉煌,犹如东风一夜吹散繁花千树。

宝马雕车香满路:

——达官显贵乘坐豪华马车,倾巢而动,留下一路幽香。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悠扬的箫声,满轮的明月,彻夜的鱼龙社舞,好不热闹。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盛装女子笑语盈盈,婀娜多姿,暗香随风飘洒。

众里寻他千百度:

——我千百次在万千佳丽中不停地寻她,然踪影难觅。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经意间,猛然回首,发现她在灯火零落处。

(三)原文内涵

该词分上下片,上片侧重元宵之夜,万人彻夜狂欢,盛况空前。街头巷陌灯火辉煌,犹如东风一夜吹散繁花千树;燃放的烟花铺满天际,随风而散,恰似彩星从天而降,一派喜气洋洋。佳人美景,鱼龙社舞,令人眼花缭乱。“宝”“雕”“凤”“玉”如此这般华丽辞藻将元宵夜的热闹繁华写得格外传神。下片侧重写人。盛装佳丽们个个笑语盈盈,她们说笑着,走走停停,暗香随风飘荡。然而作者在众佳丽中只寻找意中关切之人,可还是踪影难寻。忽然,灯火零落之处,所寻之人一直在那残灯下,等待着,无怨无悔。

上下两片互相呼应:上片元宵之夜,万人彻夜狂欢,下片盛装佳丽们千姿百态。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人”精心打造,这正是词人用词之精妙:“一夜”只为“寻他千百度”,用词不多却包含痴情无数。若无“那人”在前面的铺垫,哪来后面的惊讶连连。残灯下瞬间发现“那人”无疑是辛弃疾生逢乱世时不屈精神的升华与凝结。词人巧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让该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2]。如此委婉精妙之作,自然成为许多翻译工作者难得的翻译材料。然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特别是末句短短20个字所包含的文学艺术精髓,不是一般的英文能够轻易表达出来的,在翻译上存在诸多困难,首要的是翻译中的文化缺失问题。

二、宋词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具体表现

(一)宋词中语词的模糊性

宋词巧妙地运用模糊性词语表情达意,这些模糊性语词有的意义丰富,有的意象叠加,有的意境高远,表现手法上往往采用大幅度跳跃结合比喻、暗示、象征、烘托等修饰手法表现词人的情感。模糊词语在表现词人情感的不确定性方面,特别是反映诗人内心深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方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青玉案·元夕》中“那人”一词的使用便是经典,与精确的语言“他”或“她”相比,“那人”语言更显活力,更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进而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宋词中模糊词语的频繁出现是为了表现词人情感的不确定,在翻译中无这种不确定性难以完全体现或根本不能体现,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在所难免。

(二)宋词音韵美难以重现

诗词是音乐的文学,“音美”,也就是诗词的韵味,是诗词特有的物质外壳和物质载体,带来了诗词的意境美。著名作家郭沫若曾说过没有韵律,诗歌就不能称之为诗歌,诗歌必定是遵守一定的韵律规律的。宋词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特点是声音错落有致,平仄搭配,音韵独特,《青玉案·元夕》中末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采用“中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的韵律表达词人惊奇与感慨,令人叹为观止。宋词英译的最高境界应是形神兼似,音美、意美、形美“三美”合一,一个好的译文就是人们所说的译文“可读性”强,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词的形式美、音韵美、节奏美。如果古诗词的翻译失去了情感美、音韵美,就失去了诗词的灵魂,原作的精髓自然也就无法表达。由于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其语言美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翻译中英语无法完全将宋词特有的音韵、平仄、节奏体现出来,更何况宋词常常通过写景抒情,以诗(词)言志,立意高远深邃,这些“韵外之致”更是无法完全地体现出来,宋词英译时文化缺失不可避免。

(三)意译法

意译法普遍被人们所使用,其原因是应为译文与原文很难再形式上或细节上与原文完全对等,必须尽量与目的语文化和习惯表达保持一致,这样的译文才更具可读性,才更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8]。在《青玉案·元夕》翻译中,许渊冲将“灯火阑珊处”翻译为“there where lantern light is dimly shed.”(灯光昏暗的地方);在翻译“众里寻他千百度”时,使用表示结果的in vain短语将目的语文化与原文的形式和意境充分表达出来,“In the crowd once and again,I look for her in vain.”,此等翻译让人不得不感慨许渊冲深厚的翻译功底。

五、结语

文学作品翻译既是文化的交流又是文学作品的再创造,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翻译补偿策略才能尽可能呈现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8](36-37)。许渊冲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以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厚的中文与外文修养,对中国古诗词翻译提出了獨具特色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及“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翻译理论。2014年“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获得者,“诗译英法唯一人”是对这位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翻译家的最佳称赞,而《宋词三百首》无疑是其众多经典英文译著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比许渊冲《青玉案·元夕》英译本发现,通过运用直译法、注释法和意译法等翻译策略,译者很好地弥补了文化翻译缺失的不足,充分诠释了辛词《青玉案·元夕》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韦名忠.龚永红.辛词《青玉案·元夕》末句翻译看宋词英译的意境美[J].长江丛刊,2019(15).

[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鉴赏与分析[DB/OL].[2018年6月30日].http://www.ruiwen.com/wenxue/xinqiji/234353.html.

[3]杨秀芝.中国古诗词英译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与原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1).

[4]李家春.崔常亮.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文化补偿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5]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3.

[6]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07.

[7]龙华丹.陈文婷.论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及其补偿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8]赵胜全.从接受美学看《丰乳肥臀》英译中的文化可译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6).

猜你喜欢

青玉案翻译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冬至寄远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锦诗: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