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小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困境与路径探索

2020-06-07王笑地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新时代

摘 要:新时代中小学文化育人的内涵有五个方面: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采用认同的文化方式;改变师生的文化行为;形成文化自觉。当前,中小学文化育人中存在对文化育人的理解错位、内容固化、方式缺位、路径偏高等方面的困境。因此,新时代中小学文化育人有四条基本路径: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育人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加强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育人载体;建设制度文化,形成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新时代中小学要有效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强化文化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学校文化力;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4-0063-04

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教育即文化的别名。[1]《易经》中讲:“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充分发挥文化的包容力、亲和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人的发展,促使人形成一种文化品格。文化育人是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文化育人的过程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文化人的过程。然而,当前中小学校对文化育人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追求。

一、新时代中小学文化育人的内涵

(一)文化育人的前提: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类信念、信仰的源头。[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新时代中小学要进行文化育人,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坚信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这样才能将文化育人真正落到实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因此,保持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后,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也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由此看出,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关键性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作用。文化自信是学校教育的精神支撑,推动学校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新时代中小学只有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才能积极推进文化育人的实现。

(二)文化育人的核心: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文化育人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化育人,使学生形成具有大知、大能和大觉的价值观。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价值观混乱的现象,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中小学可以通过实施文化育人来实现价值观的澄清。但我们需注意的是只有价值观的澄清远远不够,中小学校还需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在从价值澄清走向价值引领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文化育人模式的核心和灵魂。文化育人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的全过程。新时代中小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切实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文化育人的关键:采用认同的文化方式

文化育人的关键是采用文化的方式来育人,这样才能真正打开文化的大门。文化的方式是一种吸引人、说服人和感染人的方式,而不是强制人的方式。吸引人、说服人和感染人的目的是为了使其产生认同,因为认同是文化与人格的桥梁。[4]文化可以影响人、塑造人,但前提是人要产生文化认同。只有人的内心真正认同某种文化,才会主动地感知和认知文化。个体才会从对文化的熟知走向真知,最终在文化的召唤下实现文化对自身人格的影响和塑造,从而使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因此,中小学校开展文化育人活动必须要用文化的方式推动文化育人,这样文化育人才能真正具有文化的内涵、活力及感召力。文化的方式是具有道德意义的。所以,新时代中小学要让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欢迎、喜欢并亲近这种文化,这样学校的文化育人活动才能自然地被广大师生认同和接受。

(四)文化育人的突破口:改变师生的文化行为

文化与行为密不可分。文化具有隐性和渗透性的功能,能通过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指导人的行为。[5]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文化行为的改变。基于此,实现文化育人要从改变人的文化行为开始。若个体的文化行为模式不能改变,文化就不能真正融入个体身体和心理的情境中,那么文化就丢了魂,失了根,文化育人也不复存在。文化行为是人的行为活动中重要的行为之一,它是人在被文化熏陶、内化而形成的高级行为,文化行为会影响其他行为,影响人们对其他行为的选择。所以新時代中小学文化育人的突破口就是促使师生形成文化行为,让师生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内化并形成自己的文化行为。文化行为在本质上反映了个体在社会生活与实践行为模式中展现出的文化素养的一面,它具有长期性和内隐性的特点,不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一旦人的文化行为改变,就会形成一种持久的文化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五)文化育人的根本:形成文化自觉

文化育人的根本是形成文化自觉,这也是文化育人的最高境界,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实施文化育人模式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唤醒人们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促使人们形成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6]。显然,这里的文化自觉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文化观。笔者将其理解为文化自觉的三重要义:一是文化从哪里来;二是文化要走到哪里去;三是文化的责任与担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形成文化自觉的关键是要了解文化的来源,明晰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向,具有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文化自觉体现了个体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包含着个体对文化的自觉认同、自觉关怀和自觉实践的理性态度。

二、新时代中小学文化育人的困境

(一)文化育人的理解错位

中小学校既是一个文化机构,又是实施文化育人的主要场所。然而在具体推进文化育人工作时,学校和教师对文化育人都存在一定的理解错位,主要表现为认知方面的理解错位。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将文化育人等同于文化知识传授,甚至是传统文化知识传授。一些学校和教师认为文化育人只需要将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教给学生即可。学生获取更多、更全面的文化知识,其文化水平也就提高了。学校和教师陷入了将文化等同于知识的误区。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将文化育人看作是“务虚”的工作。有些学校和教师认为文化育人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只需按照上级领导安排的具体事务做做样子,很少主动思考应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自身素养来开展育人工作。因此,中小学文化育人出现虚化、表层化和边缘化的一面,长此以往,学校文化育人的质量和效果方面都大打折扣。

(二)文化育人的内容固化

中小学文化育人就是要用学校的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育人,这其中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然而,当前学校文化育人的内容往往较为固化,主要表现为重物质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轻精神文化,这导致中小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边缘化。有些中小学校甚至将文化育人的内容固化为单一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将文化育人中的“文化”等同于道德文化、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等,从而窄化文化育人中的“文化”的内容,导致中小学文化育人品质降低。再者,文化育人内容方面的固化也导致中小学文化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及形式主义泛滥等问题,使文化育人的根本目标难以实现。其实,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选取的育人文化不仅仅指传统文化、道德文化,还可以选择其他形态的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选择要更为多样。

(三)文化育人的方式单一

当前文化育人的方式存在某种单一的现象,制约了文化育人工作的良性发展。首先,育人方式变得简单化。文化育人是一个渐进、渗透地影响发展的长期过程,应该以陶冶、体验、感悟和践行的方式为主。但当前的文化育人则较偏重文化认知层面的教育,缺乏文化实践方面的创新。其次,育人方式变得形式化。比如,对于中国革命文化的教育,一些学校只是带领学生去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实地参观一圈,拍几张照片就当完成任务。这是学校文化育人形式主义作风的体现,学校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文化的意义价值以及弘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等方面做得还不够。最后,育人方式变得同质化。如很多中小学校过于重视活动文化,而轻视课堂文化。文化育人大多数是依托各种活动进行,如举行文化展览、文化知识竞赛、创建文化长廊和文化教室等。因此,中小学文化育人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不利于师生在文化共鸣中实现自我教育。

(四)文化育人的路径偏高

文化育人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路径是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增强文化育人活动的效果,中小学校的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等,然而,当前中小学的文化建设路径上出现了偏离的现象。学校过于注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而弱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设。一方面,学校过于追求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而忽略文化育人的本质。学校文化建设有必要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是特色的形成,而是用文化来化人,用文化来育人。另一方面,学校过于注重校园“文化景点”的建设,认为文化育人看不见、摸不着,需要建设一些“文化景点”来实现实实在在的触摸,这样学校就拥有许多看得见的“文化”。于是,校园里就出现如英雄雕塑、文化石头、文化长廊等景点,而实质上这些所谓的人造“景点”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形成一种校园环境文化。

三、新时代中小学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一)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育人理念

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要走向文化自觉的道路。文化自觉是学校变革的自我需要,是学校育人的价值追求。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行为方式。在态度方面,文化自觉要求中小学对学校文化持有一种文化理性的态度,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发扬学校文化优势,弥补学校文化不足,不断推进学校文化的持续创新。在行为方面,文化自觉是一种实践意义上的自觉,目的是引领和指导人们更好地实践,改变人们的文化行为,保持文化育人的实践品性。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中小学必须树立文化育人理念。对于学校层面来说,要自上而下树立文化育人理念,在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方面,坚持育人为本,形成学校文化育人的核心价值观,以供全校师生共同遵循。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学校文化,形成自身文化素养,只有在教师文化素养形成的前提下,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任,才能真正将其转化并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學生也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对文化的认同,增强对文化的传承、实践和创新意识,并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使之成为自身的一种行为习惯。

(二)坚持育人为本,加强文化育人内涵建设

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文化是离不开人的,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享受者,是文化的主体。[7]文化育人的主体和对象是人,文化育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因此,新时代中小学实施文化育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人的培养,按照人的成长规律进行,坚持育人为本,不断加强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首先,学校的文化育人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上。中小学要结合学校及师生的客观实际,在满足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树立文化育人理念,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用文化特色育人。其次,学校要将文化育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入课程中,让第一、第二课堂文化深度融合[8],形成课程文化和教学文化。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文化渗透性、潜移默化及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学校要积极营造全校师生文化育人的氛围,促进文化育人持续发展,要注重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环境文化氛围的创设与营造,让师生真切感受文化氛围带来的精神世界及人文世界境界的提升。

(三)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育人载体

校园文化具有强有力的育人功能。文化育人需要通过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实现,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育人。但是,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炫耀校园文化,而是通过文化来塑造人格,使得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文化育人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因此,中小学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创新文化育人载体,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深切感受文化的化人和育人作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園精神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无论是哪一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都要让其形成一种核心价值观,因为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最深远,最深刻。[9]同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学校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建设的主线,全程、全方位地将其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这样才能避免校园文化建设的同质化、口号化和标语化。另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与发展,文化育人载体发生新的变化。文化育人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网络文化育人进程,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优势。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加强“互联网+文化”育人,积极寻求互联网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点,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从而使校园网络育人这一载体的效用最大化得发挥。

(四)建设制度文化,形成文化育人长效机制

文化育人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生成的过程,但是在生成的过程中需要制度的规约,这样才能在育人的过程中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转化为学校的价值引导,进一步规范师生的文化行为,从而达到一种制度下的和谐共生。因此,中小学要积极建设相关的制度文化,形成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制度文化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具有引领和保障作用。文化育人的长效发展与制度文化建设密不可分。中小学制度文化为学校的管理和运行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对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设计和构建文化育人的制度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优化、组合文化育人系统中的各要素,不断强化文化育人功能,促进文化育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中小学要营造鼓励师生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文化育人形式及方法进行变革与创新,建立文化育人的平台,充分发挥教师文化育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保持文化育人的先进性。最后,中小学要建立并完善文化育人组织保障制度和管理规范制度,完善文化育人的评价机制,构建文化育人的教育机制和引导机制,促进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以实现最佳的育人效果。

(王笑地,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福州 350117)

参考文献:

[1]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7.

[2] 易经[M].梁海明,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75.

[3] 任成孝,任嘉蕊.文化自信与多元文化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8):8-11.

[4] [美]爱华德·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1.

[5] 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1-8.

[6]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5.

[7]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3.

[8] 张红丽,韦冬余.新时代学校文化育人体系建构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33):36-38.

[9] 冯刚.新时代文化育人的理论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4-7.

(实习编辑:刘 恋)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新时代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技术文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