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小肠唇状瘘、重度营养不良伴抑郁患儿的特殊分段肠内营养治疗

2020-06-06高中敏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瘘口经口空肠

高中敏 孔 粼

唇状瘘是肠外瘘的一种,可见于腹部手术或外伤后,其主要特征是小肠黏膜外翻且与皮肤附着,瘘口位置较高,状如口唇,多数需接受手术治疗。儿童中发病非常少见,至今未见国内有关儿童患者的文献报道。由于肠外瘘病情较为复杂,疗程长,各种管道牵拉、腹部造瘘及肠液外溢容易导致患儿产生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唇状瘘患儿常处于高消耗、高分解代谢状态,且依从性较成人差,经口进食的过程可能会造成腹泻加重,使机体长期处于能量和蛋白质负平衡状态,导致营养状况恶化,感染等并发症增加,延长住院时间。因此,营养状态能否改善是唇状瘘患儿治疗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本文系统报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车祸伤后因创伤后应激障碍处于重度抑郁状态患儿的治疗经过。

临床资料

患儿,男,7岁10个月,因“开放性腹部损伤术后2月余,伤口感染裂开10 d”入院。患儿于2个多月前因车祸伤在当地医院接受急诊手术,术中发现腹腔内血性积液和胃内容物,肝外侧叶有一4 cm×4 cm×5 cm挫裂伤口,伴活动性出血;胃窦部可见一长约2 cm的挫裂伤口,可见食物从此处溢出;十二指肠降部可见一长约2.5 cm挫裂伤口,并有胆汁样液体流出,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肝破裂修补术+十二指肠破裂修补术+空肠造瘘术+胆囊造瘘术,于屈氏韧带下方约40 cm处做一空肠造瘘口,置入引流管,使其达十二指肠挫裂伤口修补处;另一引流管于屈氏韧带约50 cm处做一空肠造瘘口,置入远端空肠(图1)。术后禁食,联合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以及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支持至出院。住院期间曾多次试图从远端空肠造瘘管注入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液,均出现腹泻等不耐受表现,遂停止肠内营养。术后第9天,发现切口处有含胆汁样液体流出,切口下方出现一唇状瘘口。经口进食后,可见未消化食物从切口流出。近端空肠引流管每日引出消化液约1 000~1 500 mL,有腹痛,无腹胀、呕吐、便血。伤后体重下降约10 kg。为进一步诊治,遂转至我院。

入院查体:体温36.5℃,呼吸23次/分,心率84次/分,血压95/67 mmHg,体质量15 kg,身高124 cm,神清,极度消瘦,恶液质状态,皮下脂肪消失。舟状腹,腹部可见一纵行切口及唇状瘘口,可见黄绿色液体及食物残渣,周围皮肤严重破溃,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部触诊不配合。心肺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白细胞19.98×109个/L,血红蛋白86 g/L,C反应蛋白39 mg/L;钠离子132 mmol/L,钾离子3.0 mmol/L;肝肾功能正常。入院诊断:肠瘘、切口感染裂开、腹壁缺损。

根据住院患儿营养管理标准流程,首先利用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估工具[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STRONGKIDS包括主观临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膳食摄入是否减少、体质量是否丢失或增长困难4个方面。根据评分结果,将营养风险分为3个等级:低风险(0分)、中风险(1~3分)和高风险(4~5分)。该患儿STRONGKIDS评分高达5分,存在高度营养风险,需营养干预。其次,对患儿进行营养状态评估[3],体质量15 kg(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第75百分位数水平),身高124 cm(位于同龄、同性别儿童第25~50百分位数水平),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9.8 kg/m2,存在重度营养不良。住院期间营养支持治疗主要分术前和术后两个阶段:术前改善营养状况,调节肠道功能,为手术做准备;术后继续加强营养,促进肠道恢复,改善远期生活质量。本例患儿营养治疗难点: ①受伤范围广且程度严重,受伤部位以消化系统为主,胃肠功能差; ②禁食时间长,需长时间肠外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风险高; ③重度营养不良,体重下降明显; ④家庭经济困难,患儿严重抑郁,治疗依从性差。

患儿入院时一般情况较差,立即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同时予抗感染、局部皮肤清创等处理,通过多学科会诊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心理科医师会诊后利用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4]评估患儿的情绪和行为。该量表包含5个维度,即负性情绪、人际问题、低效能感、快感缺乏和低自尊,以总得分19分为临界值,≥19分评价为存在抑郁倾向,分数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该患儿CDI评分31分,提示抑郁程度较重,本院心理科给予规范化心理治疗。临床营养科会诊后考虑到患儿需长时间肠外营养,建议行PICC,以便后续较长时间的肠外营养支持;同时保留原空肠造瘘管。

患儿病情稳定后,于入院第4天开始实施营养干预。按照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临床营养支持流程执行,评估患儿的胃肠道功能;由于其外伤主要累及肝胆、胃、十二指肠及空肠,患儿于院外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肝破裂修补术、十二指肠破裂修补术、空肠造瘘术及胆囊造瘘术,手术范围广、损伤较重,且禁食时间长达2月余,胃肠道功能严重受损,因此初期以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为主,保证热量摄入[5]。因患儿院外已安置空肠造瘘管,且远端肠道功能尚可,入院后开始逐渐尝试经该管进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我们选择本院营养科配制的个性化肠内营养制剂,并根据消化道耐受情况不断调整肠内营养配方(表1)。整个住院期间,采用肠内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的方式。采用Schofield-HW公式[6]测定能量需要量(estimated energy requirements,EER,其计算公式为:静息能量消耗×活动系数×应激系数,卧床状态下活动系数取值为1.1,感染状态下应激系数取值为1.4,计算结果为870 kcal/d(58 kcal/kg·d);同时采用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儿科协作组6岁以上儿童肠外营养推荐用量的中位值拟定患儿肠外营养需求,最终确定为40 kcal/kg·d[7];期间肠内营养摄入不足的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其能量转换公式为:PN=(1-EN/EER)×TPN,各阶段能量分配比例见图2。

肠内营养主要是经空肠造瘘管间歇输注,起初速度为20 mL/h,逐渐增加至60 mL/h,消化道耐受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入院第25天,家属自行经空肠造瘘管处推注其他食物﹙主要为市售饮料“营养快线”和方便面汤﹚,患儿出现严重腹泻,立即嘱其停止该类食物摄入,同时调整肠内营养配方为预消化程度更深的深度水解蛋白,降低推注速度后腹泻改善,消化道症状无反复。

为了避免长期禁食带来的瘘口上端消化道黏膜萎缩及消化功能下降,营养师预先制定的方案为:患儿经口进食少量易消化的预消化型肠内营养液(短肽、深度水解、氨基酸等),并从瘘口收集消化液,回输至瘘口下端空肠,进一步改善消化道功能的方式。然而,患儿因车祸伤处于长期焦虑和抑郁状态,不愿意经口进食口感较差的要素配方,更不愿配合其他营养治疗。为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我们尝试嘱患儿经口进食少量稀粥、面条、藕粉、纯米粉等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从瘘口收集无法消化的食物残渣后丢弃。患儿进食量由前一天瘘口出量的变化程度决定,若进食后瘘口出量增量超过30 mL/kg·d,则减少或暂停进食。

表1 肠内营养支持方案Table1 Enteralnutritionsupportprogram治疗时间段瘘口下段消化道(空肠营养管-肛门)配方能量kcal/kg·d补给途径给予方式耐受情况瘘口上段消化道(口腔-瘘口)经口进食瘘口排出量耐受情况d4~d14短肽+氨基酸+谷氨酰胺5~28JT间歇输注,20mL/h,输注2h,停4h;渐加至60mL/h,输注2h,停2h轻度腹胀但无腹泻藕粉:30~70g1100~1400mL无反流、呕吐d15~d24短肽+谷氨酰胺38~50JT间歇输注,120~160mL,每4h1次无腹胀腹泻藕粉30~50g+稀粥60~100g1000~1500mL稍腹胀d25~d34短肽+氨基酸+谷氨酰胺18~22JT间歇输注,减量至50~60mL,每3h1次未按医嘱喂养,严重腹泻藕粉30~60g800~1300mL无不适d35~d43深度水解蛋白+氨基酸+谷氨酰胺29~37JT间歇输注160~200mL,每3h1次仍腹泻,改配方后好转藕粉80~100g+软面条50~80g600~1100mL无不适d44~d46/0禁食/////d47~d54////短肽50mLq4h+半流质饮食已关瘘无腹胀腹泻d55~d58////整蛋白制50mLq4h+普食已关瘘无不适,食欲好 注 JT为空肠造瘘管的英文简称﹙jejuno-stotube,JT﹚

图2 肠内肠外营养供能比例的调整方案 注 肠内营养供能比例=实际供能/目标供能(按Schofield-HW公式计算,其结果为58 kcal/kg);补充性肠外营养供能比例=100%-肠内营养供能比例。举例:d4~d9期间,患儿平均肠内营养摄入6 kcal/kg,求得肠内营养供能比例为6/58≈10%,补充性肠外营养供能比例为100%-10%=90%,则肠外营养补充量为:90%×40 kcal/kg(该年龄段推荐值中位数)=36 kcal/kg

Fig.2 Adjusting energy supply ratio of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入院第42天再次进行营养状况评估,体重17.5 kg(较入院时增加2.5 kg),营养状况较前好转。CDI评分降为14分,患儿抑郁程度明显减轻。经评估认为患儿适宜手术,遂于入院后第43天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内广泛粘连,距胃肠吻合口远端20 cm及40 cm处见2处唇状瘘口,原2处空肠造瘘管处肠壁与腹壁粘连明显,分离后见1 cm瘘口,胆囊与十二指肠残端粘连较重,分离后见原胆囊造瘘口有胆汁溢出,十二指肠残端及降部有破损,行肠瘘关瘘术、肠造瘘口修补术、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修补术、肠粘连松解术、腹腔引流术。术前禁食3 d,行全肠外营养支持。后尝试经口进食,密切观察消化道有无不适反应,逐渐降低肠外营养比例,过渡为完全肠内营养;配方从短肽类制剂过渡为普通饮食,患儿消化道耐受好(表1、图2),肠瘘愈合、无复发,顺利出院。经过合理的序贯性营养治疗,患儿营养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体质量由入院时的15 kg升至18.5 kg(图3)。住院期间的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浓度水平变化趋势见图4。

图3 体质量变化趋势 图4 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变化趋势

Fig.3 Trends in changes of body weight Fig.4 Trends of changes in albumin and hemoglobin

讨 论

小肠唇状瘘是一种特殊的肠外瘘,瘘口远端和近端肠管在解剖学上完全断离[1]。近端肠道产生大量消化液,从瘘口排出,肠液中含大量胆汁和胰液,刺激性和腐蚀性极强,导致瘘口周围组织和皮肤糜烂,同时体液大量丢失,造成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远端肠道腔内常因营养缺失造成肠黏膜萎缩,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进一步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引发肠道菌群移位,严重者可引起患儿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唇状瘘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腹腔引流、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及择期关瘘手术。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局部双腔套管负压引流、三腔管引流等方法进行早期的肠液引流,以减少肠液溢出对瘘口周围皮肤的腐蚀及污染。此外,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生长激素及生长抑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生长激素可促进创面及肠黏膜生长。生长抑素不仅可抑制胃肠液分泌,还可延迟胃肠道排空时间、促进电解质吸收以及保护胃黏膜屏障功能[8]。

肠内营养可以通过营养物质维持肠黏膜功能,避免肠道菌群移位,降低感染风险,因此肠内营养治疗是本例患儿的治疗重点。然而该患儿存在消化道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及依从性差的问题,给肠内营养治疗带来两个难点:其一,若直接经口进普食,虽然可以满足患儿食欲,但大部分食物无法消化,必然会从空肠上端的瘘口排除,营养素无法吸收利用,且加大对消化道的刺激,易导致瘘口出量增加。其二,若长期禁食,上段消化道屏障功能又无法维持,增加并发症风险,且无法满足患儿食欲,降低患儿配合营养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最好的方案是经口进食特殊医用配方食品(如预消化配方的短肽、氨基酸等),此饮食可以在消化道内不经过消化而被直接吸收,适用于肠道功能受损患儿,也可用于维持上段消化道的功能,同时起到满足患儿食欲、稀释消化液从而缓解对瘘口周围刺激的双重目的。然而,本例患儿因车祸伤处于长期焦虑和抑郁状态,依从性及配合度较差。因此,我们允许患儿经口少量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患者情绪逐步好转,依从性提高,为长期肠外营养和空肠营养奠定了基础。

患儿瘘口下端主要为空肠,而空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素的主要部位,也是本例患儿肠内营养治疗的关键环节。虽然术前可经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但由于置管位置为空肠下端,消化液中胰液、胆汁、胃液等多种成分不足,使用普通配方容易引起蛋白质、脂肪吸收不良,因此由营养科采用富含中链甘油三酯的、短肽型、深度水解型、氨基酸型的不同组合的肠内营养配方,并根据患儿肠道情况不断调整,适应了患儿远端空肠不同时间的需求。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谷氨酰胺属于免疫营养素,是肠道黏膜细胞代谢必需的营养物质,能有效改善肠外瘘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对维持肠道黏膜上皮结构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9]。至此,患儿上下消化道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尽可能维持住了胃肠道功能,个性化地实现了分段肠内营养治疗目的[10]。

本例患儿采用局部双腔套管负压引流,联合静脉使用生长激素及生长抑素,同时按照“评估-干预-再评估-再干预”的方式,制定阶段性的营养支持方案。住院期间,营养方案从肠内外联合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营养途径从空肠造瘘管间歇输注过渡到经口进食,肠内营养配方从氨基酸、深度水解蛋白、短肽过渡到整蛋白,最终恢复到普通饮食。经临床营养专科团队、医生团队、护理团队的多学科合作,克服了家庭经济困难、重度抑郁、重度营养不良、消化道结构异常等多重不利因素,并通过人文关怀精神,打破了传统思维的束缚,制定了经口摄入半流质饮食和远端空肠注入营养液,并辅以肠外营养治疗的个性化、依从性较高的营养治疗方案。最终,患儿营养状况得以充分改善,顺利完成关瘘手术,并恢复正常饮食出院。

猜你喜欢

瘘口经口空肠
胃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中不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新疆某肉牛屠宰场空肠弯曲菌同源性分析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
超细鼻胃镜辅助胃窦直视法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应用
脑卒中吞咽中重度障碍患者经口/鼻腔间歇置管注食营养的护理体会
经口内镜联合颈外超声穿刺注水定位成功取出颈深部异物1例
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内镜吻合夹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消化道瘘中的应用
超声下瘘口压迫加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肱假性动脉瘤17例临床改良探究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瘘口定位与内镜手术21例分析
重力喂养联合5 min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