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

2020-06-05孟楠白金川孟利坤于莎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声像瘤体血流

孟楠 白金川 孟利坤 于莎

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儿科常见病,多见于血管的增生性、先天性、真性良性肿瘤,病理特征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过度,发展的功能以及形态均为异常血管团块,血管瘤与其他血管畸形不同,其具有进行性发展趋势,极易出现功能障碍、溃疡等并发症,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1,2]。血管造影是血管瘤诊断金标准,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容易引发造影剂毒副反应,安全性较差,无法在临床中广泛推广[3]。超声是目前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辅助检查方式之一,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超高频超声提高了疾病诊断率。本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开展,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58 例疑似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均行血管造影,确诊53 例。其中女31 例,男22 例;年龄1~5 岁,平均(3.17±1.24)岁;瘤体深度0.2~0.9cm,平均(0.53±0.19)cm;病变部位:四肢16 例、腰腹部23 例、头颈部14 例;病变范围:0.4cm×0.5cm ×0.2cm~11.2cm×7.1cm×1.1cm,平均(36.49± 14.38)cm3。

纳入标准:①瘤体深度小于1.0cm 者。②瘤体未发生出血、破溃、感染者。③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非脉管性肿块或血管畸形者。②皮肤破溃严重者。③合并遗传性、先天性疾病者。④临床资料不真实、不完整者。⑤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⑥合并恶性肿瘤者。⑦开展研究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者。

1.2 方法采用东芝APLIO 500、佳能APLIO i8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分别为5~12MHz、4~18MHz。常规镇静患儿,在病灶表面做一十字标记,病灶表皮与探头保持垂直,探头频率分别调至12MHz 及18MHz,尽可能确保二维图像清晰,获得最满意的彩色血流图以及二维图像。二维图像用Photoshop 软件处理,彩色血流图像用Image Magic软件处理。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以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声像图特征构成以及二维成像结果。①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检测两种方法检出0~0.3cm、0.4~0.6cm 以及0.7~1.0cm 的瘤体血流比例。②声像图特征构成:统计瘤体呈液性回声、实质回声、混合回声比例。③二维成像结果:统计二维图像模糊、清晰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对比58 例疑似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均行血管造影,确诊53 例,超高频超声确诊51 例,高频超声确诊45例。超高频超声诊断灵敏度96.23%(51/53),高频超声诊断灵敏度84.90%(45/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5,P=0.046)。超高频超声诊断特异度80.00%(4/5),高频超声诊断特异度60.0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6,P=0.490)。见表1。

2.2 两种检查方法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对比超高频超声对不同深度瘤体的血流比例均高于高频超声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P<0.05),见表2。

表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对比(n)

表2 两种检查方法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对比(±s)

表2 两种检查方法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对比(±s)

组别 0~0.3cm 0.4~0.6cm 0.7~1.0cm超高频超声(n=53) 31.84±3.67 34.29±3.51 20.74±2.96高频超声(n=53) 23.79±1.38 24.32±2.77 15.44±1.42 t 14.947 16.233 11.753 P 0.000 0.000 0.000

2.3 两种检查方法声像图特征构成对比超高频超声与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法声像图特征构成对比[n(%)]

2.4 两种检查方法二维成像结果对比超高频超声检出48 例清晰,占90.57%,5 例模糊,占9.43%;高频超声检出40 例清晰,占75.47%,13 例模糊,占24.53%。超高频超声的二维成像结果好于高频超声的(χ2=4.282,P=0.038)。

3 讨论

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血管疾病,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体质量较轻以及早产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4]。目前,临床根据瘤体的侵犯程度将血管瘤分为混合性、深在性以及浅表性三种,最常见的是浅表性。目前,临床普遍认为新生儿血管瘤的发生与胎盘假说、干细胞学说、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理论、β-肾上腺素受体、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以及低氧理论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5,6]。

目前,临床诊断血管瘤的方法很多,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瘤体周边血管情况以及范围可清晰地显示出来,同时实施介入治疗,但由于DSA 检查创伤性较大,患儿接触到的放射剂量较多,安全性较差,CT 以造影剂可以清楚地展开瘤体的三维图像,图像经过处理后,可清晰地展示周围组织、供血情况以及瘤体范围等,但造影剂检查并不适用于新生儿血管瘤患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MRI 检查虽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多方位成像检查,为疾病诊断提供丰富的信息,但由于MRI 检查噪音较大、检查时间长、检查费用高,新生儿由于年龄较小,难以配合。超声检查费用低、操作方便,可以准确定位血管瘤位置,同时具有无辐射、检查时间短等优点,患者配合度较高,是目前临床诊断血管瘤的首选方法,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超高频超声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高频超声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高频超声(P<0.05)。提示超高频超声在新生儿血管瘤诊断中准确性较高。针对本研究结果分析如下:超高频超声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具体包括横向分辨力、纵向分辨力、侧向分辨力等,探头频率一般在20~50MHz,又被称为“超声显微镜”,侧向以及纵向的分辨率均低于100μm。因为血管瘤瘤体深部的血流速度较快,高频超声不能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组织,另外由于瘤体内部的血管迂曲,浅表部位血流速度不均匀,导致高频超声的检出率较低。超高频超声可以探查出13MHz 探查不到的弱血流信号,充分显示出瘤体内部的详细血流情况,极大地提高了新生儿血管瘤的检出率,得到更多瘤体的图像信息,弥补了高频超声、MRI、CT 造影、DSA 等检查的不足。在具体检查工作中,临床医师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高频与超高频两种诊断方法,必要时联合诊断,以获得更多、更详细的瘤体浅部、深部信息[7,8]。超高频超声诊断费用低廉、操作方便,不会给患儿家属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值得向基层医院等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医疗机构推广,给更多新生儿血管瘤患儿带来帮助。本研究的研究时限较短、样本容量较小、未开展分组研究,对结果的准确性、普遍性有所影响,因此仍需要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限、展开分组对比,为临床评估超高频超声在新生儿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一定的依据。

综上所述,新生儿血管瘤患儿采用超高频超声诊断,灵敏度较高,并能明确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声像图特征构成以及二维成像结果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声像瘤体血流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校外教育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创新探析
Nd:YAG激光在孕期妊娠性牙龈瘤治疗中的应用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超高频超声与高频超声诊断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