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高频超声与高频超声诊断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

2019-02-08徐芳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浅表性瘤体婴幼儿

徐芳芳

婴幼儿体表血管瘤在临床中有4%~10%的发病率,女患儿高于男患儿,属于一种较多见的良性肿瘤[1]。常发生在头颈部、腰腹部、四肢,其中以头颈部最多,会给患儿的生长发育、身体外观带来不利影响[2]。目前手术、激光、药物等都是常用治疗手段,不过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范围及侵犯深度,才能合理选用治疗方式[3]。高频和超高频超声在临床中均是主要的诊断方式,为了对比两者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此次筛选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5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在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53例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患儿为此次研究对象,均为单发,瘤体深度均<1 cm;排除瘤体出血、破溃或感染者,血管畸形者。男14例,女29例,年龄1~5岁,平均(2.32±0.54)岁,病灶部位:四肢部8例,腰腹部24例,头颈部21例。

1.2 方法

检查方法:检查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一个高频探头(频率为7~13 MHz)和一个超高频探头(频率为15~22 MHz),麻醉镇静后进行瘤体超声扫描。为了方便在检查中对图像采集断面进行固定,先在瘤体表面做“十”字标记;在瘤体区域内涂抹耦合剂,让“十”字标记中的一条线与探头晶片线阵长轴重叠,探头线阵中点标记箭头向着另一条标记线,扫描时保证探头在上述位置,并与瘤体表面垂直,保证两个探头能采集同一断面的图像;两个探头在图像采集时均调到最大频率,调整彩色多普勒量程及图像增益、深度,确保获得清晰的二维图像;在图像没有显著溢出的情况下,要最大程度显示血流信号;两个探头均保存理想的彩色血流图像和二维图像。

诊断方法:以图像中瘤体边缘是否能识别为依据,分成模糊和清晰,并对清晰程度进行判定;血管瘤影像回声分为液性回声、实质回声、混合回声;瘤体与皮表的距离,分成0.7~1.0 cm、0.4~0.6 cm、0~0.3 cm;选择瘤体中间浅表区域的图像,分成高度为0.5 cm两部分,探头中间宽为1 cm,深度为0.5~1.0 cm(浅部)和0~0.5 cm(深部)两部分,并对象彩色血流信号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进行计算[4]。

1.3 观察指标

(1)比较超高频超声和高频超声下瘤体边缘识别情况。(2)比较超高频超声和高频超声影像回声表现。(3)比较超高频超声和高频超声下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超声识别瘤体边缘情况对比

高频超声检查中瘤体边缘清晰占比71.69%,模糊占比28.31%,超高频超声检查中分别占比79.25%、2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5例患儿两种超声识别瘤体边缘情况对比 例(%)

2.2 两种超声影像回声情况对比

高频超声下瘤体影像液性回声占比18.87%、实质性回声占比28.3%、混会回声占比52.83%,超高频超声下占比分别为18.87%、26.42%、5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5例患儿两种超声影像回声情况对比 例(%)

2.3 两种超声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对比

高频超声下0~0.3 cm及0.4~0.6 cm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均低于超高频超声,高频超声0.7~1.0 cm深度瘤体血流比例高于超高频超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5例患儿两种超声下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对比 [%,(x-±s)]

3 讨论

临床中与正常婴儿相比较,体质量低、早产儿更容易患上婴幼儿血管瘤[5]。根据瘤体侵犯深度可分成深在性、浅表性、混合性,其中浅表性患儿最多[6]。在临床诊断中主要观察指标是瘤体的体积和面积,尽管MRI、CT检查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图像信息,不过患儿的年龄低,所以两者均存在一定缺陷[7]。而超声检查优势更大,特别是高频超声,探头频率为7~20 MHz,侧向和纵向分辨率为150~450 μm[8];所以有着更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而且具有无创、不辐射、便捷、定位准等优势,是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主要诊断方式[9]。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学者建议应用超高频超声检查。

超高频超声探头频率为20~50 MHz,侧向和纵向分辨率为<100 μm,所以分辨率更高,能清晰地显示瘤体边缘、内部结构,也被称为超声显微镜[10];不过其穿透距离较短,如果超过探测深度,回声会弱化,影响诊断效果,所以更适用于瘤体深度低于1 cm的浅表性血管瘤诊断[11]。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高频超声下瘤体边缘清晰占比71.69%,超高频超声下占比7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频超声下瘤体影像液性回声占比18.87%、实质性回声占比28.3%、混会回声占比52.83%,超高频超声下占比分别为18.87%、26.42%、5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0~0.3 cm及0.4~0.6 cm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均低于超高频超声,0.7~1.0 cm瘤体血流比例高于超高频超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探头频率的不同,导致了血流信号的敏感度也不同,超声的血流成像技术是由多普勒超声演化而来的,探头发射越高的频率,对血流信号则有越敏感的反应[12]。另外,瘤体深部的血管被软组织遮盖,血流速度快,走向顺畅,高频超声现象清晰[13];能很好地区分瘤体边缘,而瘤体内部的血管会影响组织分布和走形,进而减慢了血流速度[14];但是超高频超声有着更强的血流信号检测能力,所以多普勒血流成像会更清楚、更细致,也就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5]。

综上所述,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诊断中,超高频超声在多普勒血流显像、二维图像方面比高频超声优势大,检测能力更强,能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数据,临床中有着更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浅表性瘤体婴幼儿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1型神经纤维瘤病切除术中出血量相关因素分析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疗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