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花腰傣的传统生态观探析

2020-06-04张怡芳文定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观新平民族文化

张怡芳 文定艳

摘 要:红河上游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花腰傣,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花腰傣這一支系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章结合地域环境的影响分析花腰傣文化中的原始崇拜、民居文化、服饰文化、稻作文化,其中体现了新平花腰傣居民与天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这也是新平花腰傣居民的传统生态观,这种利于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于今天的花腰傣村寨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花腰傣;生态观;民族文化;新平

民族生态观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长期的相处中,得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这往往也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在云南滇中的哀牢山东麓,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动植物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55%。新平是哀牢山的一颗明珠,哀牢山是镶嵌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一块“绿宝石”[1]。玉溪新平花腰傣虽然历史上与西双版纳和德宏傣族同源,语言也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生产以稻作农业为主,生活习性有相似之处,但是地理环境、民居、族内文化都所不同。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花腰傣的信仰、民居、服饰和稻作文化,从中能发现花腰傣文化与当地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利于生态保护的原始崇拜

花腰傣,是传说傣族迁徙过程中“散落”在后的一支,由于他们分散居住在该地区较为偏僻的山乡河谷地带,交通不便,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等,长期以来,外来文化很少传入该地,所以以万物有灵为中心的原始崇拜依然是人们的信仰主体,但崇拜对象主要以与他们生产生活相关的自然神和农业神为主。他们在自然崇拜中,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放在第一位,与现在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谋而合。

花腰傣的聚居地一眼望去,通常槟榔树、凤尾竹环绕,植物茂密,花果飘香,村寨内外的植物错落有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竹子这一植物与傣族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常用竹子制作各种生活用品,甚至祭龙和祭竜、“驱白虎”等祭祀中,也常用竹子制作竹链串、竹笼、“达寥”(多角形网状竹片,用以驱邪和保平安)、搭竹祭台。花腰傣寨子要选择村子里最茂盛最古老的树木作为神树(龙树),视神树为神林,视神山为神圣之地,任何人都不能砍伐或是拾取神树的枝叶,任何人都不能破坏神山。

花腰傣用敬畏的方式崇拜自然,用禁忌的方式保护自然,维护了低热河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村寨内外也形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符合现今提倡的生态建设,也为花腰傣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居文化

民居是独特的物质文化,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如湘西的吊脚楼、福建的生土楼、陕北的黄土窑洞等,都是一个区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代表。地理环境与民居的选址、空间布局、建筑材料、建筑形式都有直接关系,花腰傣聚居地多山地,又气候炎热,降水量少,是典型的干热地区,把傣族民居与周围民族的民居相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花腰傣土掌房。

土掌房采取合院式布置,有正房和厢房之分,正房依山而建,可根据坡度安排楼的层次,厢房为平房,建筑的底面贴近坡度地形,对山体的改变极少,因此内外院常有高差,这样建造的房屋,随着坡度变化错落有致。由于雨水较少,土掌房的材料以哀牢山和红河谷地的泥土为主,少量使用木料作为支撑,整个土掌房墙体、屋顶、地面都是泥土制成。为了减小热辐射墙体通常不开窗或开窗较小,整个房屋冬暖夏凉,非常舒适。在土掌房层叠错落的建筑选址和布局中,民居扩展了生产生活空间,非常巧妙地利用红河流域和哀牢山谷的地势形态,泥土和木料的建筑用材取之自然又不破坏自然,就算翻新或拆除重建,也可回归自然,花腰傣的民居文化充分体现了花腰傣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生态观念。

三、与地理环境相适宜的服饰文化

花腰傣为什么被称为花腰傣,跟这一支的服饰文化有莫大关系,由于花腰傣妇女着背心筒裙,且腰间系有鲜艳多彩的腰带,故被称为花腰傣。花腰傣服饰被认为是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2]。

花腰傣的服饰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宜,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新平花腰傣主要居住在哀牢山东麓红河上游的河谷热坝子里,气候终年炎热,所以花腰傣服饰为了适应气候,通常是背心加筒裙的组合,背心可单独着装或与外衣组合,凉爽适用,穿脱方便。

服饰上的图案纹样是从周围环境中的花草树木和动物的形象中抽象出来的,通过点、线、面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富有节奏韵律、内涵丰富的服饰图案,这种图案组合是积累了一定审美经验后,对自然形象的意象化。黑色是花腰傣服饰的底色,花腰傣将大自然中的天空、太阳、彩霞、土地、植物中的红、黄、蓝、白、紫、绿等明亮艳丽的色彩作为装饰色,通过巧妙的组合搭配在黑色衣裙之中,这种对色彩的运用也是对大自然感受的直观反映。

四、资源充分利用的稻作文化

“地多百夷、天气常热,其田多种秫,一岁两收,春种则夏收,夏种则冬收,止刈其穗,以长竿悬之,逐日取其穗舂之米,炊以自给,无仓庾窖藏,而不食其陈。”[3]《景泰云南志》对花腰傣的稻作农业早有记载。新平花腰傣居住地纬度低,气候炎热,是理想的水田农业种植区,但新平地区山地坡度较大,适宜水稻种植的田地少,每当雨季来临之时,水土流失严重。为了解决水土流失和水稻种植地的问题,他们将丘陵坡地都改造成了适宜种植水稻的梯田,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解决了生产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亚热带山地坡面生态系统和梯田文化。花腰傣人民利用地势修建了梯田,充分利用水资源,在哀牢山引水进梯田灌溉,又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条件下,开展双季稻种植。稻作农业是傣族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每年春耕前,花腰傣举行隆重的“龙树”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保佑稻谷等农作物丰收。

花腰傣稻作文化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也具有显著作用,充分利用了当地每一份资源,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五、结语

新平花腰傣居民的传统生态观是是逐渐形成的,是与地域自然长期协调的结果,他们把自己融于自然之中,形成了朴素的天人观,而后又把这种原始的、朴素的天人观内化为某种禁忌和社会道德,运用到生态领域,形成了传统生态观。这种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维系着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模式,为构建生态文明和花腰傣村寨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艾华,段爱周.大美之源:哀牢山[J].民族音乐,2007(2):22-24.

[2]袁焱.穿在身上的艺术 写在身上的历史:新平花腰傣服饰文化浅说[J].学术探索,2001(2):90-92.

[3]曹成章.元江傣族土司那嵩的抗清斗争[J].思想战线,1979(4):52-54.

猜你喜欢

生态观新平民族文化
老腔唱新歌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