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哥特式建筑的审美意蕴和美学价值

2020-06-04谢馨熠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中世纪美学

谢馨熠

摘 要: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伟大的艺术遗产,是中世纪美学思想和神学追求的集中体现,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文章通过探究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外观与结构,并以该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为例,分析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美学意蕴及内涵。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美学;中世纪

一、哥特式风格与其审美发展

哥特式风格于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至15世纪在欧洲流行,起初带有贬义色彩。作为哥特式风格极富标志性意义的哥特式建筑,在当时被认为是产生于衰落的古典文明与辉煌的复兴时期之间的“野蛮”建筑。

哥特式经过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贬低后,在18世纪,人们逐渐认同了这种风格,承认了哥特式美学为人类文明所带来的贡献,并认为正是哥特式风格为他们寻觅到了中世纪社会文化危机的慰藉和答案。

哥特式风格建筑的出现,无疑让我们多了一个看待中世界美学的角度。从它存在的意义来说,首先建筑的产生离不开设计师及艺术家的构想和设计,建筑的实体凝聚着艺术家与设计师浓厚的审美情趣,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形成了对哥特式艺术多角度的深刻体会和解读,使哥特式建筑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现,对后世艺术家及设计师们带来了无限的灵感来源与创作遐想。人们创造哥特式建筑,走进哥特式建筑,试图借此来忘却中世纪黑暗压抑的现实,让自己在无奈的压迫中得到短暂的喘息,感受自己纯真明净的内心净土,进入一个充满幻想的理想国度。

二、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审美表现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象征着巴黎的古老历史。当时的教堂建筑多以传统形式为主,繁重的拱顶、矮粗的柱子、厚实的墙壁、封闭的空间,使得建筑十分笨重,毫无生机可言,令人感到窒息和压抑。而巴黎圣母院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它的出现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教堂建造思路,可以说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巴黎圣母院创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盈建筑骨架,使得空间更大了,高度升高了,拱顶变轻了,光线也更加充足。整个建筑造型看起来轻盈灵动,又符合比例与尺度、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的法则,有着丰富的美感和深厚的建筑美学价值。

比起哥特式建筑中的其他著名代表建筑,巴黎圣母院可以说是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为优雅柔美的一个。从表面上看,首先,巴黎圣母院教堂特殊的平顶双塔结构与其他哥特式教堂截然不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设有钟楼双塔的哥特式建筑。其次,巴黎圣母院主体上端没有插满如雨后春笋般的尖顶,刺向天空的尖端结构并没有出现在建筑正立面,使建筑看起来多了一些温润可爱,少了一些哥特式风格所带来的颓废阴森。并且巴黎圣母院还有着美妙的对称美感,是哥特式建筑中最柔美和谐的典范。

巴黎圣母院的审美体现与美学追求,与当时中世纪的诉求是不谋而合的。中世纪美学讨论主体是如何让有限的东西能够超越无限成为永恒自我,要求理性的出现,人们开始探索如何从感性的有限上升到理性的无限中去思考和认识,所以哥特式建筑无论是在外在的整体造型,还是内部环境的营造上,都力求达到与美学思想的契合。巴黎圣母院则是基于哥特式风格,糅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中世纪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浓厚的中世纪美学意蕴,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中世纪美学的一扇窗户。

(一)尖拱、拱肋和飞扶壁

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面,尖肋拱顶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美感。骨架券和飞扶壁构成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结构,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矢高相同的券,使得拱顶的重量变轻,交线分明,减少券脚的推力。哥特式教堂结构体系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由于设计建造中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教堂的内部空间更加高旷。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做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构造设计,形成了哥特式建筑高耸挺拔的竖向设计与灵动生气的雕式,展现了向上空飞跃的磅礴灑脱的气势,显得超凡脱俗且别具一格。巴黎圣母堂也同样具有这些结构和风格特点,再加上建筑内大型的彩绘玻璃窗,在光线的摇曳下,人们在教堂里会感受到一种神秘壮阔,宛若脱离尘世,置身天堂般的气氛。

(二)绚烂的玻璃花窗

哥特式建筑中对玻璃花窗的运用也有很多讲究,五彩斑斓的花窗在光线的映衬下,使教堂显得更加华美与神秘。教堂中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在建筑结构上,建筑内部取消了台廊、楼廊,来留出更多的侧廊面积给彩绘花窗,由此可以看出哥特式建筑中的玻璃花窗的重要性。花窗玻璃的出现,不但解决了以往罗马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令人倍感沉闷压抑的问题,并且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绮丽的氛围。

当时的人文化水平不高,能识文断字的极少,无法通过文字来读圣经,这就需要通过图画来帮助人们理解感知圣经故事,于是这种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就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起到了宗教世俗化的作用。这些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画上的圣像和各式缤纷的装饰图案,在白天的阳光照射下朦胧飘逸,在夜晚的烛光映衬下摇曳不定,令人目眩神迷,沉醉其中。这种内部空间的处理以及空间氛围的营造,增加了教堂内部的神秘恐怖和绚烂华丽。

当人们走近教堂时,不仅能产生对装饰美感的欣赏,建筑也能使人形成共鸣。在玻璃花窗上,圆形的、周围的栏杆上也分别饰有不同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圣者也被绘制在玻璃窗上,加上缤纷的色彩和特式的装饰,如同在观看舞台上的画面。玻璃花窗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三)高而尖的建筑体系

哥特式建筑高而尖的建筑体系营造了一种神圣的理性感,如高耸入云的尖塔,尖塔仿佛是一根根手指,直指天国,为人们指引方向。从建筑外部来看,其垂直于地面的建筑立面,呈现一种想要极力挣脱地心引力的飞腾,是一种至极的垂直感。

(四)精雕细琢的雕刻

哥特式教堂内部通常有大量的雕像,不仅有大量表现耶稣受难的场景的作品,还有很多圣徒的雕像,让人们看到这些精细的作品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巴黎圣母院对雕刻装饰是十分重视的,其中在外部雕刻中最引人称叹的当属西立面,这些享有盛誉的浮雕故事是专为当时不识字的信徒们雕刻的。它从上而下共分三层的,最下面一层是并排凹进去的三个尖形拱门,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共有千余人物,颇有鬼斧神工之能。门上刻有表现《圣经》故事的浮雕,门内层线脚中布满了神的雕像,由逐渐缩小的尖圆拱券组成,给整个建筑增添了华贵感。

(五)神秘肃穆的内部空间

巴黎圣母院的立柱拱顶的连接提升了教堂高度,也扩展了教堂内部的空间,内部装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建筑内部的体积较大,显得庄严和谐,神秘肃穆。巴黎圣母院可容纳万名信徒。其高深莫测的穹顶和渺远深邃的圣坛,在四周无数烛光的映照和裊袅升起的香火烟雾烘托下,更给人朦朦胧胧的感觉,柔和明媚的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射入圣殿,使人恍若置身于仙境。同时,通过彩绘玻璃上绘制的大量《圣经》故事,以及耶稣受难的主题雕的刻作品,在昏暗摇曳的光线中,人们体验着耶稣的苦难,体会着耶稣的伟大,这样的感受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悲伤和痛苦,但同时又感受到了重生的喜悦及快乐,感同身受这种特殊的悲壮的喜悦,这又是另一种形式对于有限超越以致无限的境地。

三、哥特式建筑的审美和美学价值

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巴黎圣母院,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艺术形式本身,它作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和美学价值为世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美感享受,更帮助后人开启了了解中世纪美学的窗户,它将神学和中世纪的审美要求完美地以建筑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具体化了的神学体现和美学思想。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独具一格的代表作品,其结构创新使它轻盈优雅又不失神秘庄严,高耸的建筑体系、绚烂的玻璃花窗、精致的内外部雕琢等综合起来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有着特殊审美意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美学思想的实物体现,也是中世纪艺术的巅峰。这样的美早已远超了各种含义,这样的美才是触及人类灵魂的“大美”。

参考文献:

[1]卡米尔.哥特艺术:辉煌的视像[M].陈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赵鑫珊.哥特建筑:“上帝即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阎国忠.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M].济南:山东画报山版社,2006.

[5]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范毅舜.走进一座大教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中世纪美学
仝仺美学馆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中世纪欧洲艺术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