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褐斑的病名及病因病机文献整理

2020-06-04张金芳张立欣杨素霞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痰饮黄褐斑瘀血

张金芳,张立欣,杨素霞,王 强,陈 潍*

(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皮肤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2.石家庄市中医院皮肤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3.平山县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400;4.石家庄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科,田淑霄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

1 病名演变

2 病因

古代医家对于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认识起源于春秋战国,奠基于汉晋隋唐,完善于宋元明清。随着时代及经济的发展,对于黧黑斑的认识也逐渐的系统全面[9]。

2.1 风邪

《诸病源候论》云:“面黑皯者,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4]《医学入门》等亦有“凡风客皮肤,痰渍脏腑,则面皯黯”的相关记载。风为百病之长,性清扬开泄,易袭阳位,头面部为诸阳之汇,阳气最盛,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腠理受风,水道不通,气血不和,不能荣于面部而生斑。正如《女科百问·第四十问》曰:“面黑皯者……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合,或涩或渴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10]故治疗药物中会选祛风药,祛风药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经、膀胱经,偏行肌表,具有发散表邪、升举阳气、温经通络,使气血上荣于面的作用[11],同时与肺主皮毛的理论相对应,从皮毛论治色斑。

2.2 燥邪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燥淫所胜,则雾雾清暝,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12]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燥邪干涩最易损耗肺津,影响肺之宣降。肺属金,肝胆属木,“燥金淫盛于上,则木气受克,其在于人,则肝血受伤”,皮毛失养,表现在面部则为面尘。清何梦瑶的《医碥》指出:“面尘,阳气郁滞则无光,水涸则不润,故晦暗如蒙尘土,宜疏肝、清肺、滋肾。”[13]同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曰:“阳明主津液,胃者五脏六腑之海……胃中津液一枯,则脏腑皆失其润泽。”[14]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喜润恶燥,燥邪伤津,会因津液不能濡养、湿热蕴结肠胃,导致面部枯槁生斑。

2.3 痰饮

《神农本草经疏》曰:“由于脾胃寒湿生痰,或饮食失节,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痰,浓厚胶固,甚至流于经络,及皮里膜外。”[15]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人之有痰饮者,由荣卫不清,气血败浊,凝结而成也。”水谷不能正常化为精微以养荣,却化为人体不能利用的痰饮之邪。《诸病源候论》云:“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4]水湿痰饮停滞,阻滞气机,凝涩血运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张氏医通》曰:“痰饮积脏腑,则面黯。”[16]通过祛湿化痰,可以重新调整气机循环,美容养颜。

2.4 瘀血

早在《内经》就已认识到面色之荣枯与脏腑气血的变化关系密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经脉》云:“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难经·二十四难》曰:“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黧。”[17]明确提出瘀血是黄褐斑主要诱因之一。血主濡之,若各种原因导致血流失畅,瘀血阻滞体内,瘀血不行,则新血不生。故久瘀之人,常表现出面色黯黑。诚如《普济方》所云:“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脏。”[18]活血化瘀为黄褐斑常用治疗方法。

2.5 劳倦

劳倦包括劳力过度及房劳过度。劳力过度,又称为“形劳”,劳伤形体而积劳成疾,或是病后体虚,勉强劳作而致病。劳伤筋骨,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合骨,肝肾同源,故形劳易致肝肾不足。房劳过度,又称“肾劳”,是指房事太过,或妇女早孕多育等,耗伤肾阴、肾气而致病。肝藏血,肝血不足,则头面失养,面尘晦暗。“肾病者,颧与颜黑”[2],肾在色为黑,肾气虚弱,则真脏色见,故面黑。《普济方》云:“凡人年四十以上。日久多言以致虚损,面色黧黑。”[17]《内经》曰:“肾病面黑如柴。”[2]《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5]《医碥》曰:“面上黧黑斑,水虚也。”[13]肾阴亏虚,则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以致火燥结成黑斑。

2.6 七情内伤

2.7 饮食不节

《诸病源侯论》云:“饱食而坐,不行步,有所作务,不但无益,乃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病,及手足痹,面目黧皯。”[4]另有 “夫人之脸皮毛肤,皆属太阴脾胃二经,谓土生金之故耳。盖因过食厚味醇酒,以致胃火上升,面生斑点”之说。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常,水湿内停上泛头面,气血雍滞,不能润泽颜面,故见面色晦暗不华,色如尘垢。

3 病机

《灵枢》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关系最为密切,肝脾肾功能失司,气血失常,瘀血内生,血不上荣面部而成色斑。

3.1 肝郁

3.2 脾虚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饮食精华,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生殖之阴精,故脾肾常相互作用,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气血化生不足,或脾失统摄,血不循常道,不能上荣于面;或脾失健运,不能转输水谷精微,湿邪阻滞,凝而成痰,阻遏气机,气血凝滞颜面而成色斑。“久病及肾”,肾阴亏虚,诚如《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5]故脾虚湿蕴为主症,兼有肝肾不足、肝郁气滞,健脾是基础[21],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逍遥散等。

3.3 肾亏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主黑色,肾阴不足,水火不济,虚火上炎,面失所养而成本病。《医碥》曰:“面上黧黑斑,水虚也。”[13]《灵枢》亦曰:“肾病者,颧与颜黑。”[2]肾与五脏关系密切,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久病及肾,肾虚影响波及肝、脾,而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气滞血瘀,不能上荣面部肌肤,而生黧黑斑。古人治疗黄褐斑重视先天之本,在调补先天的基础上气血同治、肝脾同调,从而确定了黄褐斑的主要治法为调补肝肾,兼顾行气活血化瘀[22-23]。

4 结语

黄褐斑古籍中多有描述,虽名字不同,但都体现了其“面部黑斑、皮肤黯晦无光泽”的特征。病因涉及风邪、燥邪、痰饮、瘀血、劳倦、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等,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郁、脾虚、肾亏为主要病机,终致气血不和,瘀阻脉络,使面肌失于气血荣润而生色斑。临证过程中遣方用药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猜你喜欢

痰饮黄褐斑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