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彝医“以数运象”思维模式的气浊在五脏圆周运动学术内涵研究

2020-06-04罗艳秋徐士奎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五脏天数彝族

罗艳秋,徐士奎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在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彝族先贤通过“立杆测影”观察日月运行并用符号记录形影变化,逐渐发现有规律可循的数变现象,并以时空模型拟布为象变格局,发现气升浊降是天地万物同呼吸共命运的基本运动变化形式。基于此,彝族传统医药将彝族古代哲学观“人体同天体”固化为其认识论基础,体现了“论人体必论宇宙”的认知特点。彝族先贤认为宇宙与生命的发生、演化均从气浊开始,气浊既是天地之源,也是人体之本[1]。气浊在天地间与人体内的变化千差万别,数不甚数,但可以通过对天数和地数在不同空间方位的拟布格局(又称为时空模型或图影)来反映气浊的运动变化规律。时空模型在彝文典籍中称为图影,《哎哺啥呃》篇首中记载:“上古图之产……云星日月生,人类图影萌。”

1 彝医“以数运象”思维模式的基本内涵

对于“象”之释义,《古代汉语词典》有多种解释:①凡形之外者皆称为象,如天象、景象等。《周易·系辞》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②指相貌、肖像。③指效法、取法。《管子·版法》曰:“法天合德,象地无亲,参于日月,伍于四时。”④医学术语,指人颜面上显示脏腑健康状况的气色。“象”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形式多样,但大体可分为物象和意象两类。物象是事物表达于外的客观现象。而意象则是主观感知的体悟,是对事物的效法与取法,如彝医药古籍所记载的“人体同天象”,其中天象就是物象,而同表达的则为意象。故《圣济经》曰:“见乃谓之象,物生而可见是谓有象。”《周易·系辞》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可见古人是通过“天象”等物象表达对天地、人体、万物认知的。“象”除作为名词外,还具有动词义,表达取象、象征、比拟等意象。《周易·系辞》曰:“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可见“象”一词是具有取象等动词义的。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曰:“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彝医“以数运象”的思维模式讲的是用天数一、三、五、七、九和地数二、四、六、八、十在不同时空方位的拟布格局来表达各种“象”。与《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所说的“数”是不同的,这里的“数”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天数和地数。

彝文典籍《哎哺啥呃》曰:“上古气与浊善聚,天地形海溢,如时的之中,天白地黑间,倾斜的在着,天地头尾转,日月云星从,人类未产生,又是一番变,天地权掌同,此从远之后,天一头为立,天二尾为立,天三左为立,天四右为立,天五足为立,天六手为立。天一而地二,天三而地四,天五而地六,天七而地八,天九而地十,此从远之后,天生二十五,地兴乃三十,冬春秋夏易,四季为之立,天东天西间,四万八千度。”此段文字向我们表达了如下涵义:①各种数变均来自于气与浊两者间的互化与流行,气浊对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②彝医在“人体同天体”认识论基础上构建出各种时空模型用来解析气浊的变化规律,表达彝医对各种生命现象与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衍生出医学原理。显然,彝医以日月运行所产生的气浊升降运动为核心,对生命与疾病规律进行系统总结。

“以数运象”的象数观指的是用奇数“一、三、五、七、九”代表天数,以白圈“○”表示;用偶数“二、四、六、八、十”表达地数,以黑点“●”记录。通过白圈、黑点在四面八方的拟布格局,固化为五生十成、十生五成等时空模型,反映气浊的运动变化规律。以此时空模型为工具,将健康状态下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疾病状态下的各种病理现象放入模型之中,以面象、舌象、官窍之象、体象、脉象等各种外部之象的直接感知,推导各种象与脏腑气浊变化之间的内在规律,进而找出引起疾病的病根。

2 气浊在五脏圆周运动的作用和原理

2.1 气升浊降是人体生命活动遵循的核心法则

在五生十成时空模型中天数和地数俩俩相配,成对出现(见图1)。在彝族文化中称之为联姻。所谓联姻,指的就是哎哺结合,意指世间的万物有生必有成,有哎必有哺。而哎哺结合的前提是气与浊两类物质的合二为一,是彝医合二为一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是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构建的立论基点。

图1 彝文典籍《宇宙人文论》中的五生十成时空模型

天数与地数成对出现,寓意气中有浊,浊中有气,天数一、三、五、七、九代表气率浊升的螺旋向上(左旋)运动,地数二、四、六、八、十代表浊载气降的螺旋向下(右转)运动。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均是以天数五和地数十所在的平面为中轴,故而是螺旋圆周运动,不是直上直下的运动。向上螺旋运动是万物生的过程,形成“哎”;向下螺旋运动是万物成的过程,形成“哺”。生以天数五为转折点,成以地数十为终结点。故而彝族将此时空模型称之为“五生十成”。“生”和“成”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状态,彝族先贤用“哎哺”予以表达。哎哺图是一个一半白(左边)一半黑(右边)的圆圈。左边的一半白表示万物的“生”,主白天,一年之中的上半年,春、夏两季;右边的一半黑表示万物的“成”,主夜晚,一年之中的下半年,秋、冬两季。见图2。

图2 哎哺

万物的生源于气升腾腾的运行,5个天数一、三、五、七、九按顺时针由左向右排列,天数一(位于北方)、天数三(位于东方)、天数五(位于中央)、天数七(位于南方)、天数九(位于西方)由北向南左旋,以阐明气升腾的运行规律,表示“气熏熏”“剧剧竖而立”的上升状态。5个地数二、四、六、八、十按逆时针由右向左排列,地数二(位于南方)、地数四(位于西方)、地数六(位于北方)、地数八(位于东方)、地数十(位于中央)由南向北右转,表示浊沉沉的下降状态。这是彝医浊为体、气为用的原初时空模型。阴数与阳数相配,寓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气中有浊,浊中有气。气升浊降的运动产生阴阳五行,从此便有了生命的生成关系,这就是五生十成对万物生成关系的理解和表达。

2.2 阴阳五行是气浊升降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

五生十成时空模型在《宇宙人文论》《哎哺啥呃》《土鲁历咪数》等彝文典籍中均有记载。《哎哺啥呃》曰:“五生十成,这样是的呢,它说由有的,天气升勃勃,地气升腾腾,那时间之中,天地属相萌,金木水火土,一者一宇宙,主立者是的,天一乃生水,水洪四方泛,地六乃水盛,江河门门溢,地二乃火生,火生明亮亮,天七乃火灿,火花星亮出,天三乃木生,森林九首先,地八乃木生,枝长茂盛盛,地四乃金生,金银地间出,天九乃银生,银金中央漫,天五乃山生,地萌万也生,地十乃山生,中央山九排,五生十成,五行闪闪产,人类根本关,动会命有生……天一地六水,地二天七火,天三地八木,地四天九金,天五地十土,五生十成,天地之影立,五十五之中,天之二十五,天白象是了,地之三十影,地黑它是呢……这五生十成,天地掌是的,人类根是啊。”[3]

五生十成时空模型通过一奇一偶俩俩相配的五组天数和地数在东、南、西、北、中等五方位和上、中、下、四周的四维空间的拟布格局来论述天地间气升浊降的运行规律,一和六相配,二和七相配,三和八相配,四和九相配,五和十相配,以此表达天地的生成关系。从生成数关系来看,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生数加五则为成数,五加一为六,五加二为七,五加三为八,五加四为九,五加五为十,十为五的成数。以五为基数,意为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皆可纳入五行之中,即一切事物均可以按照五行所表达的规律进行取象比类。万物生与成的关系,通过天数与地数的相配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关系不是天生地成就是地生天成,并且其生成顺序与五行相生顺序相同,为水→木→火→土→金。对这种配属关系,《哎哺啥呃》如此说:“天一地六水,地二天七火,天三地八木,地四天九金,天五地十土。”

五行对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彝族认为万物产生之初,五行尚未产生,此时万物虽有形但无生命运动,正如《哎哺啥呃》所说:“五行未产时,天产威不高,地威势不大,动会根无有,命有本无赋。”[4]五行产生并发挥“成”的作用后,生命才有了根本,表现为“会动命会有,活动产血气,根本均高尚”。“动会命有生”说的人体是仅有生命体征是不够的,还要有自主运动才能称之为生命体,自主运动来源于五行的生克制化。《哎哺啥呃》曰:“五生十成,这样是的呢,它说由有的,天气升勃勃,地气升腾腾,那时间之中,天地属相萌,金木水火土,一者一宇宙,主立者是的。”[5]

2.3 五脏的气浊互化功能呈现升浮降沉圆周运动

从五生十成之“天一地六水,地二天七火,天三地八木,地四天九金,天五地十土”的描述可知五行所在方位:土居中,木在左,金在右,火在上,水在下[6]。《哎哺啥呃》中曰:“五行金者呢,人之骨是呢(注:肺属气,气为骨之基),五行火者呢,人之心是呢,五行木者呢,人之肝是呢,五行水者呢,人之肾是呢,五行土者呢,人之脾是呢。”[7]由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脾主土,居中,其数为五;肝主木,在左,其数为八;肺主金,在右,其数为九;心主火,在上,其数为七;肾主水,在下,其数为六。显然,五生十成时空模型将五行、五脏、五方与五数之间的关系表达得很清楚了。

脾、心、肺之数为天数、奇数,以气为主,是人体气血津液生的关键;肝、肾之数为地数、偶数,以浊为主,是人体气血津液成的关键。肝虽主疏泄,但是精血化生的关键因素,精血以藏为主,“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是对肝所主功能最好地诠释;肾虽主封藏,却是元气化生的根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对肾所主功能最好的诠释。

五生十成时空模型说明五行属性与五脏气化的关系。《哎哺啥呃》曰:“天东木属青,春权天东在,东风吹来后,万物青油油;天南火属赤,夏权天南在,南风吹来后,万物气腾腾;天西金属白,秋权天西在,西风吹来后,万物明朗朗;天北水属黑,冬权天北在,北风吹来后,万物枯萎萎。”从这段文字中的“青油油”“气腾腾”“明朗朗”“枯萎萎”等描述,结合万物“首萌长遍退藏”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出,“五生十成”表达了五行属性与五脏气化的关系:木性宜左升,火性宜炎上,木主肝而升发,升于上则为火,主心而炎上;金性宜右降,水性宜沉,金主肺而肃降,降于下则为水,主肾而趋下;土运化于中而主脾。在“五生十成”中,数五为生数之最大者,且一、二、三、四、五等5个生数需加上五方则为成数六、七、八、九、十,故而居中位之脾为其他四脏气化的关键所在,这是彝医阐述“脾胃为轴,四象为轮”的数理依据[8]。

“五生十成”以白圈黑点表达天数和地数,将天数和地数相配表达天地五行的流行次序,体现人体五脏应时而生的观点,即人体五脏是对应天之五行与地之五行而产生的人之五行。以“五生十成”表达人体五行即五脏的精气互化功能,强调的是气浊在人体的升、浮、降、沉过程。肝木在左,表达疏泄的状态;心火在上,表达宣通的状态;脾土在中,表达运化的状态;肺金在右,表达收敛的状态;肾水在下,表达封藏的状态。寓意五脏之肝居东主左升,肺居西主右降,这一医学理论是彝医临床实践中“以患者左手脉象察气,以右手脉象察浊”的理论依据。

2.4 气浊在五脏圆周运动揭示生命与时空的关系

气升浊降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均是以天数五和地数十所在的平面为中轴,故而是螺旋圆周运动,不是直上直下的运动,反映了彝医以有机循环论的圆运动思维和元整体思维作为其思维模式的根本特征。肝木的疏泄,心火的宣通,脾土的运化,肺金的收敛,肾水的封藏,五脏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了人体气浊的升、浮、降、沉的圆周循环运动,完成了“血循而气生,气循而浊产”的气浊转化过程,具体表现形式为“首、萌、长、遍、退、藏”,实现了人体与日月运行同步的生命周期变化。是一套完全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采用以数运象、取象比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一论万、以道观尽的独特方式方法来解答各种现象,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理论体系,揭示生命与时空的关系。这种独特方法就是彝文典籍记载的术数布局,是彝族认识宇宙的时空模型。彝医生命时空理论将生命现象放在这些时空模型中进行推考,是彝医药思维模式的最真实写照。是从太阳之理中抽象出的自然之道,遵循着气升浊降的天地之道,不仅具有严密的数理体系,也是精美的哲学体系。

《哎哺啥呃·定年份月份》这样论说:“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十二时,十二属相管,一时为八刻,一刻六十五分。”[9]天地日月这个坐标是精确的,不仅反映出一岁的气候之数,亦决定着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完整生命运动过程。彝族先贤通过对天文及其气象变化的观察,用天文历法来指导日常的生活劳动实践,以历法量化气候的正常与异常,评判物候的正常与异常,并将这种认识论延续到了对人体的认识[10]。太阳、月亮、北斗星的圆周运动决定着人体气血运动的动静涨落。宇宙万物“化生存异灭”与“生长化收藏”的生成规律都必须在宇宙这一时间空间内活动,因此产生从盛衰、荣枯、生成、终始的周期性变化来掌握人体生命与疾病的时空变化的认识,形成了彝族具有原创性思维特点的传统医药理论[11]。可见,“论人体必论时空,论时空必论气浊”是彝医药思维体系的最根本特征,亦是彝医药时空模型科学化的理论依据所在,对于彝族传统医药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升华尤其重要。

猜你喜欢

五脏天数彝族
彝族海菜腔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抑郁筛查小测试
失眠与五脏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生日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