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必须回归它应有的地位

2020-06-03孙惠芳

关键词:诗歌教学比较研究

孙惠芳

摘 要:诗歌,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孔子谈诗教、科举考诗教,古人的生活离不开诗教。然而,时至今日,诗歌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受到冷落:高考排除诗歌、课标忽视诗歌,甚至课堂中屡屡出现诗教误区,鉴于此,我们要大声疾呼: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诗歌教学必须回归它的应有地位。

关键词:古今对照;诗歌教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7-009-2

诗歌——这一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我们中华民族无法估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磨难仍能相对完好地流传下来的国粹。它曾经辉煌无比,如今萧条冷落,笔者试着从诗教这一角度对古今诗歌状况作一比较:

一、古代诗词学习之辉煌

1.孔子乐谈诗教

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教,他有很多关于诗教的论述。他庭训其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并将“诗”放在“礼”的前面,认为只有学诗,你才有开口讲话的资本,足见“诗”在孔子眼中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孔子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归纳出人格教育的三大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通过诗的感兴作用,可以激发人的性情,培育人的仁孝之心;通过礼的节制,使人的性情归于中正平和,气质变得温文尔雅;最后,则通过音乐薰染,使人的一举一动,皆合于天地的自然规律,至此教育获得彻底的完成(见徐晋如《诗与人生》)。孔子在此又一次强调了诗的作用,且又一次将诗放在了礼的前面。

孔子还说:“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诗教可以养成仁孝忠爱之心,让人温柔敦厚,谦谦君子。2000多年来,只要受过教育的人,无不从学诗开始,只要有人类存在,诗歌永远不会消失。

2.科举重视诗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历1300年之长。诗赋成为科举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这也是唐代大诗人辈出,唐诗在诗歌领域内登峰造极的重要原因。

古人为何要将诗歌放入这么重要的考试中呢?因为创作诗歌不仅是一种检验知识水平与能力的技巧,也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高尚人格的途径。正如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诗赋出题无尽,工拙易见。虽曰风花雪夜,不仅可窥其吐属之深浅,亦可测其胸怀之高卑……诗赋在当时不失为一项最好的智力检测与心理检测的标准。”(见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顾炎武评论说:“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古知今之人不能作。”(见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卷十六)

科举时代造就了许多像文天祥、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这样的文学家,甚至还有沈括、徐光启这样的古代科学家,就连我们熟知的朱熹、蔡元培一类的教育家也是进士出身,这些历史上的名人都是货真价实的科举人才。

3.古人诗意生活

只要读过《红楼梦》,无不向往大观园中的诗意生活:诗歌,充斥了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逢年过节、过生日,宴席,赏雪景,踏青游玩、喝酒行令等,大观园里都要晚诗词游戏,使得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滋润。

《红楼梦》其实也是一部诗词歌赋总集,书香门第之中的那群十三四岁的少年学生熟知诗词,以诗词为游戏,信手拈来,极为风雅:他们在气候宜人的秋天开设海棠诗社,忙于取别号,拟章程,议机构,筹资款,定社名等玩抓阄限韵作诗的游戏;他们沐浴着明媚的春光重建桃花诗社,他们在大雪纷飞的冬天于芦雪庵内赏雪联诗接龙,他们在藕香榭内把螃蟹宴与菊花诗会结合在一起,边吃螃蟹边拟菊花诗,他们写海棠诗,填柳絮词,制春灯谜……

红楼中有趣的诗词故事与文雅游戏,俯拾皆是,即使是喝个小酒行个酒令,也讲究诗词及押韵,含有文化味道,如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连来自乡下大字不识的刘姥姥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被押韵”了一回。

二、现今诗词学习写作之萧条

诗歌走过了千百年的路程,走过了世世代代多少個轮回,如今它的身影却离我们越来越生疏!全国有多少老师与中小学生的诗词积累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的量?又有多少老师与孩子懂得诗词格律会作诗填词呢?而这在五四以前,千百年来,大多数蒙童必须要做的最基本的功课,如今我们的孩子呢?难道真的是古色难香?

1.高考排除诗歌

现今的高考犹如古代的科举考试般重要,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再看看语文考试作文的要求,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有一条是“明文”规定的:“除诗歌以外的体裁”,这无论是在语文单元考、期终考,还是选拔性的中考、高考或是自学考中都基本如此。你如果问一位学生写不写诗歌时,他会大摇其头,因为考试不考的啊!有些老师允许学生写诗歌,但那也是在文学创作的范围内(文学社里的活动),而大多数老师是不会鼓励学生写诗歌的。他们认为诗是一种最没用的文体,因为我们的语文书教给他们写记叙文,写议论文,写说明文,写应用文,但是从来没有教过他们写诗歌。

面对教材中数量极少的诗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再过20年、50年甚至100年,哪些课文还会继续作为教材出现在学生面前?即使是那些备受褒赞的现代作家的名家名篇,如冯骥才的《珍珠鸟》、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也不一定能经受住时间的淘洗继续顽强地“挺”进教材之中。只有那些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古诗,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历经千百年,朝代不停更换,江山易主,然而它总是出现在各朝各代的启蒙教材中,不会被淘汰!

2.课标忽视诗教

那么,语文教学课标中对诗教又是如何规定的呢?笔者汇总了各个年段中阅读与写作中的有关要求,请看:

首先看阅读教学这一块,学校的诗歌教育,无外乎是诵读积累,只是停留于量上的积累,对于诗歌平仄、押韵等格律知识的掌握只字不提;自诗歌诞生之时就有“以韵表情”、“以声摹境”的功能,它的声韵是有意义的,这一诗歌最本质性的特征,教师忽视,学生则一无所知。

再看诗歌的写作教学,显然无法从课标中找到这一要求,各个学年段规定记叙文、说明文、说理文等体裁的学习,也有书信、便条等实用文写作的学习,就是遗落了诗歌写作的要求。一句话,诗歌写作已经被排除在日常教学之外;既然课标都没有规定,老师们自然不屑于白费功夫。

3.教学错误百出

不得不指出,我们的教材中只存有点缀式的数量不多的古诗,即使这样,课堂里还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老师不明白诗歌的独特性,不懂得诗歌的音律,不辨平仄,不懂押韵,误将诗歌当作散文、小说、说理文等体裁来教,很多语文老师不会创作诗歌,教学生写作诗歌也就无从谈起,使得学生完全被阻隔于诗歌殿堂的墙外。

诗歌教育備受冷落的现状不容乐观,更让人遗憾的是,小学诗歌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误区,也许古诗离我们年代久远的缘故,也许是小学语文老师自身功底不是太扎实,古诗教学萧条久矣,错误多矣。笔者将近几年听到的诗歌课堂中存在的常识性错误罗列一二:

一是读音错误。比如“间”字,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中应读jiān,从格律的角度说,读平声更为确切,“间”字在这里也可以作“中间”意思之解,一条长江横在京口与瓜州之间。

二是字意误解。比如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那首著名的哲理诗《观书有感》(苏教版第十一册)中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字容易产生字义的误解。许多老师把“渠”解读成“水渠”,其实,用福建当地话读“渠”,就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意思,因此这里的“渠”不是水渠。

“渠”为第三人称代词的现象在古诗词中非常普遍,如与朱熹处同一时代的大词人辛弃疾在那首著名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就有“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显然,这里的“渠侬”就是人称代词“他和你”的意思。

三、不是尾声的尾声

诗歌怎么啦?一个称为“诗歌王国”的古老国度,自五四运动以来这近百年的时间,诗歌竟遭受如此冷遇!一个为世界贡献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一个为人类文学史添加了辉煌一笔的唐诗宋词的国家,诗歌到了今天,早已没有了神圣的光辉。

鉴于上述现状,我们希望,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能够写上这样一句话:重视中华民族的诗教传统,重视诗歌的格律特点与写作能力。

诗教,回归传统,任重道远。欣闻今年的鲁迅奖终于将古诗词也纳入评奖范围,这个诗的国度终于张开汇怀抱迎接古诗词的回归。这是一个民族文化觉醒的信号。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比较研究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