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对中年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病耻感的干预效果

2020-06-03陈丹丹杜乐乐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病耻功能障碍团体

郭 敏,陈丹丹,杜乐乐

1.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中心,河南 开封475000;2.河南大学 基础医学院,河南 开封475004

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病,不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或致残的首因[1]。脑卒中患者,尤其是中年患者,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因其患病后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使其无法回归正常人的生活,高额的治疗和康复费用,使中年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极易产生面对其自身疾病的耻辱体验,同时,这部分人群也会因为自身的负面标记而存在羞耻感[2]。研究[3]显示,患者的求医途径、行为、治疗依从性和结局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更严重的是该影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会持续存在。国外学者[4]研究证实了团体自我肯定训练对患者的人际反应及自我肯定有较大影响,能有效降低和缓解患者的焦虑和负面情绪,对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作用。本研究针对中年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以探讨团体自我肯定训练对中年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病耻感和自尊的影响,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取样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开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中心住院就诊的80位中年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入选标准:①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有急性脑梗死灶,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②肌力3级及以下。③意识清醒,可进行正常交流。⑤年龄为45~59岁。⑥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患。②意识障碍或既往有认知功能减退病史无法配合调查者。

1.2 方法

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包括个体重建和合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①医护技等医疗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组成一个康复小组,就患者本身的个人情况共同制订切实的、针对性的康复目标。让患者坚信目前的康复训练方案是整个康复小组最适合自己,是有效、可行的,促使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②帮助患者重拾信心,患病后造成的功能障碍容易使患者自暴自弃,陪同者在照顾患者时尽量使患者体会到被爱和被需要,使患者重新建立自我肯定意识并肯定自我价值。③搭建交流平台,鼓励患者分享患病后的痛苦经历,减轻孤独感;分享患病后消极情绪的排解方法,增强患者的歧视应对能力。④增加患者空闲时间的消遣方式,比如举办唱歌、棋牌等娱乐活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从而减轻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过分关注,缓解其消极情绪。

2 效果评价

2.1 评价工具

2.1.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情况、住院期间经济来源、康复治疗时间的长短及肌力分级等相关资料。

2.1.2 社会影响量表(Social Impact Scale,SIS)[5]

量表于2000年编制,包含24个条目,其中有4个维度(社会排斥、经济歧视、内在羞耻感、社会孤立)。其中社会排斥和经济危机评估实际病耻感,内在耻辱和社会孤立评估预期病耻感。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即1(同意)~4(极不同意)。得分越高,说明病耻感水平越高。

2.1.3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6]

用于评估个体自我接纳的程度和自我价值感的高低。其中包含10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1(很不符合)~4(非常符合)。所测分值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2.2 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年龄(50.90±4.39)岁,康复治疗时间(26.38±14.23)mon;对照组患者年龄(52.35±5.14)岁,康复时间(22.70±12.28)mon。表1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自尊和病耻感得分比较

实验组自尊干预后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4,P<0.01);病耻感总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P<0.01)。对照组自尊干预后得分略高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病耻感总分干预后略低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尊和病耻感得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尊和病耻感得分比较(±s)

自尊得分病耻感总分项目干预前 干预后t值 P值干预前 干预后t值 P值实验组 25.88±2.67 29.56±2.28 11.44 <0.01 63.35±8.31 48.70±3.40 -7.53 <0.01对照组 26.68±2.28 27.23±2.26 1.58 >0.05 61.68±9.14 58.23±6.80 -1.92 >0.05

4 讨论

目前,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存在和严重性已经得到证实[7]。在本研究中两组中年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病耻感平均得分均超过60分,即研究对象明确表现出因自身疾病带来的羞耻感,与以往学者的调查结果一致。病耻感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病耻感问题。

脑座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除了一些药物治疗可发送预后[8],通过自我肯定训练,患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纳自身患病的事实并肯定自我价值。在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过程中,患者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逐步正视并改变自身存在的不良认知问题。研究对象彼此之间经验的分享与心灵共鸣,其负性心理得到有效缓解,自尊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通过与周围病友交流共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患者面对外来歧视的应对能力[9]。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病耻感总分有一定程度降低,因此,在常规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自我肯定训练,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

在团体式训练过程中,患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从而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鼓励和赞美,使患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10]。在交流过程中,同样遭遇或类似的经历使患者之间更容易带入情境,增加归属感,患者的精神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11]。另外,在获得肯定以及肯定他人的过程中,患者会慢慢变得积极向上,在面对外来刺激时会更加自信[12]。

综上所述,自我肯定训练后,实验组患者自尊水平明显提高,干预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病耻功能障碍团体
乳腺癌患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漫谈令中老年女性难堪的“社交癌”——盆底功能障碍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孤独症儿童父母连带病耻感研究现状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