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课堂

2020-06-01时光斌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策略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

时光斌

摘 要: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是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在综合素质教育展开之际,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合情合理地进行劳动教育,可以促使孩子们树立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意识,培育孩子们完成力所能及的生活事务的能力。这样既是为家长减轻负担,也是为孩子之后成为一个做事负责,积极劳动,热爱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良好公民做铺垫。劳动教育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助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案例的合理延伸,对课堂教学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既是对孩子思想道德情操的提升,也是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劳动教育 课堂教学 策略实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2.060

劳动教育是要促使学生具备热爱劳动的意识,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养成劳动的习惯。当前家庭条件比早些年普遍要好上许多,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家庭并没有什么需要孩子劳动的必要,在可劳动可不劳动的时候,孩子的家长们自然是更愿意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隔代的长辈们也更是希望孙辈能够在更舒适、优渥的环境中成长。文章基于当前现状,对劳动教育将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融入,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意识,促进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

就教育行業来讲,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思考格外重要,若是教师不能对课堂教学中所融入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这一策略即便是被提出来也终究是无意义的,因为就结果来讲,教师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表现进行分析,也就无法在之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所以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的意识格外重要。

如:在“同伴与交往”这一单元中,如何在明确的主题之下渗透劳动教育是我们值得去思考与实践的。基于劳动教育所展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育,是一种促进家校双方共同了解孩子、教育孩子极好的方式。在孩子还未完全成长为具备独立意识的个体之前,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是格外重要的。就“同伴与交往”这一单元来讲,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同伴入手。在进入集体生活之前,从孩子出生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到上学之前接触的最为亲近的人大多是与其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但进入集体生活之后,孩子的同伴们,在几年的陪伴与交往之下,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亲人。回望我们的集体生活,这些“特殊的亲人”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礼让,友爱包容。那么,在对待陪伴我们更久的亲人,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员时,我们又应当如何展现我们对家庭的爱与担当?从“爱”的形式来讲,可以是贴心的问候,更可以是力所能及的扫地刷碗等工作,那么教师便可以顺势要求孩子们每日在家中都要适当地做一做扫地或是刷碗等家务活。这样的劳动意识渗透在培养学生做家务的良好习惯以及培育学生为家庭分担的责任意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能极大程度地减少家庭纷争,降低着即将进入青春期的、情绪敏感的孩子们在家庭生活沟通与交往中产生焦躁、不安情绪的频率。不得不说的是,适当的家务也可以帮助家长减缓由于工作或是生活而产生的种种坏脾气。这便是教师针对二者结合所展开的初步深入思考,并提出进行个性化教学的要求,期待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材资源,合理提出新奇有趣的教学模式

教材是不断翻新的,但值得明确的是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始终是一条重要的主线,是永远绕不开的题材教育。为此,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的提出,教师应参考并深挖教材中的深意,提出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实施效率。

如:在“为父母分担”这一单元,想要提升这一单元的实际效用,就要首先从思想上着手,让学生意识到家长的工作负担以及自己应该在家中承担的生活内容。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为孩子呈现真实的效果,最大限度地说服孩子,为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其真正地做到以劳动为荣。实际生活中,家长在孩子上学的时候会去工作,在孩子回家后,需要为孩子准备晚饭,需要为孩子清洗衣物,还需要整理家中物品的摆放并擦拭灰尘,有许多家务活需要完成,甚至还有家长需要加班,需要给孩子准备第二天的午饭等,以上种种问题积压在一起,家长糟糕心情的产生也就不难理解了。教师需要从家长的角度为孩子讲解家长是如何不容易:孩子们在当前只是需要读书,其他一切都有人照顾,而家长们既需要工作,也需要照顾孩子,格外辛苦。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说出家长是如何辛苦,若是不清楚,可以引导孩子回家去询问家长,了解家长们的工作模式,就工作模式而提出自家家长辛苦在哪里,作为孩子的自己有哪些是可以为家长分担的。毕竟只有真正地做过调查,并针对真实的调查结果去提出的解决方案才能称得上是对某些现状或是问题有效的处理办法。同时,这一课也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关心自己亲近的亲人们,只有真正地做到了爱与被爱,才能够去爱别人,只有真正地去思考了其他人的生活,才能够真正为自身的改变提供动力。

三、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双方共同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的独角戏,教师不是这场演出中唯一的演员,学生、家长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提升家庭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达到促使孩子劳动的目的,也可以称得上是极好的一次家校联合行动。家校双方合作共同创建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劳动教育体系,共同提升学生劳动的意识,这对学生综合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如:在“与班级共成长”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出:与班级共成长,说的不仅是教师,还应当有学生和家长,多方通要过共同努力来达到最终的目的。成长指向的主题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沟通与探讨,以期孩子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如果想要随着孩子一起进步,那么了解孩子的动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家长应当对班级所实施的教育进行充分地配合,尤其是劳动教育这一方面更是需要来自家庭的配合,家长要实时报告学生的情况,以确保教师对学生所展开的教学并不只是形式主义,而是被学生落到实处。为将孩子培养成综合发展的人才,为促使孩子能够将爱落在实处,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爱意,让孩子学会爱别人是我们应当教会孩子的内容,毕竟只有被爱包围并具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孩子才会懂得付出,而我们家校双方正是要做这样的事情。这一环节旨在使我们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展开的劳动教育并不只是形式主义,更是落到实处,受到家校双方的认可。

学生的劳动意识与道德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这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长期、全面的专项教育与日常渗透,并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给予的种种反馈进行及时分析,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此同时,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只是学校的事情,作为长期与孩子接触并潜移默化中便能够教育孩子的家长也应当适当地转变教育思路,配合学校所提出的教学新思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学生以劳动为荣的使命感与奉献感。

参考文献:

[1] 汪梁峰、谢旭霞《“实践性”儿歌教学推动儿童劳动素养提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干点家务活”一课为例》,《新课程》2020年第31期。

[2] 郭瑜《培养劳动技能  提升劳动素养》,《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年第7期。

[3] 李舒冬《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策略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后的审计信息化策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试析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