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与服务的关系再探索

2020-06-01乔佳宇

教育界·A 2020年4期
关键词:关系服务教育

乔佳宇

【摘要】“产业化”如同一块敲门砖,让一个又一个的行业繁荣昌盛,教育终究也逃脱不开时代的这个“宠儿”,走上了“教育产业化”。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大势所趋;但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产业化”表面上仿佛呈现出百家争鸣,实际背后所隐藏的关系才真正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教育;服务;关系

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当今社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产业化”就如同一块敲门砖,让一个又一个行业繁荣昌盛,教育终究也逃脱不开时代的这个“宠儿”,走上了“教育产业化”。这本应该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因为相对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来说,第三产业愈发富有生命力。第三产业是指除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个行业。这么说来,教育行业应该属于第三产业,这个行业的繁荣昌盛必定可以汇聚有识之士,并为教育建言献策。但是,社会发展之快让我们还未来得及看清楚情形,就稀里糊涂地着了“服务”的道。尽管每个国家第三产业具体包含的产业有所不同,但不过是大同小异,主要是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也称广义服务业。那么,问题来了,教育当然是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产业,可它是服务业吗?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也许无可厚非,但如果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就有商讨的空间了。

一、教育的内涵

有关于教育的本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它的争论就不断。从哲学视角来看,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派:上层建筑学说、生产力说、多因素多属性说、特殊范畴说。从人的视角来看,主要有个性化说、社会实践活动说、培养人说、传递说和影响说等。从社会的视角来看,教育的本质主要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即“社会化说”。后由顾明远教授1990年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的界定可以看出教育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认识:“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而近年来,各学者对其的研究仍未中断。叶澜在《教育概论》中开篇第一章便论述了教育是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认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对教育界多方学者的认识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尝试给出一个更加综合的“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王道俊等在编写的《教育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王坤庆编写的《教育学》中直接明了地写到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胡德海编写的《教育学原理》中对教育的本质也进行了论述,认为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有的文化传递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刘庆昌在《教育是善意的干预》一文中首先论述了教育是一种干预,其次由于教育是价值性的概念,又把教育看作一种善意的干预。顾明远又于2018年提出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并且也提出教育的本质与其功能性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谈论教育的本质时还必然会涉及教育的价值观问题。

从上述的各种提法可以看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的本质进行认识,如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功能和教育的价值等,但是如果尝试只抽离出它最深层次的本质要求,那应该是什么呢?在综合分析上述的各位学者的观点后,可以发现教育首先是一种实践活动,是社会活动,是干预活动,是传承活动等;其次是一种影响,会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人类的自身的再生产、人类文化的传递等。

二、服务的内涵

《辞海》中对“服务”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是指为集体或为别人工作;第二种是指政治经济学术语,亦称“劳务”,即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动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第一个解释主要是从道德情感层面来理解,第二个解释主要是将“服务”看作经济的一种存在形态。如果仅从道德情感层面来讲,人与人甚至人与物之间的任何一种交往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服务的成分,例如人与人之间“帮忙递东西”“給班集体打扫教室”“扶老奶奶过马路”“公交车上让座”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有金钱的往来,只是“帮忙”与“感谢”的情感的交换。而如果从经济层面来讲,“服务”可以作为一个产业来拉动经济发展,尤其处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水平整体提高,除了满足自身吃饱喝足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吃得好、喝得好、睡得好、玩儿得好……如此之类,服务行业的前景大好。

服务行业,可以简单解释为服务是使人生活得到方便的行业。最早的服务行业应该属于饭店或者酒店的“服务员”所做的工作,当时这些工种仿佛被人瞧不起,但是随着服务行业的发展、工种的增多,“服务员”的社会地位直线上升,旅游业、酒店管理业、物流业成为很多高考学子毕业时选择的专业。而这些行业也被称为新兴服务业,它们在经济洪流中跻身前列。教育是否也可以搭这个顺风车?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如何在搭顺风车的同时保持自身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

近年来,有关教育服务业的研究屡见不鲜,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研究更多的是从服务业的角度去探讨教育服务业该何去何从,并且所谈的教育往往也是指非义务教育,很少有从教育的本质角度去思考教育与服务真正的内在关系。梁德杰在2003年发文《对非义务教育性质的探索》,从教育与服务的内涵谈起,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不是服务行业,认为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需求。但之后2007年,孙泽平在《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了《对“教育即服务”的再思考》,该文认为“教育即服务”这一理念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教育自身发展而产生的,是对教育认识的一种深化和丰富,高等教育为在校大学生服务的同时也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服务,其产品“教育即服务”同时也有人力资本得到增值的学生。之后的一些研究也都主要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服务业,包括企业制度在现代学校建设中的启示,教育服务业的品牌建设和教育服务业孕育市场化、国际化等。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研究往往集中在对教育与服务业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上,或者直接将教育服务业作为专有名词进行论述探讨,但对大前提——“教育与服务的关系”的探讨微乎其微。

三、教育与服务的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教育里确实存在服务。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对象直接指向人。就如刘庆昌老师曾写道:“……目前的基本共识是,教育属于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就是教育的属;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教育是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它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核心是影响。如果对这一共识再加以整理,就是在社会活动范围内,教育是一种影响……”既然教育是一种影响,那么实现教育的最基本途径的教学也应该是一种影响,或者再具体一些,是善意的干预。如此一来,教学一定有别于自学。因为自学是学习者面对庞大深奥的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缺乏教师的善意的干预,独自学习的一个过程,只能凭借自己的悟性和努力去独自克服重重的困难。教学则不然,教学是“教师精心安排好的课程,方便学生能更迅速、更可靠地学会绝大多数事情”。这样,教育的存在、教学的存在和教师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说,确实给学习者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服务,让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已有的人类认识成果。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教育里存在服务,但服务还可以体现得更明显一些。

在家庭教育里,父母尽可能地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孩子可以安心地学习;在学校教育里,后勤部门、行政部门等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为师生的生活提供服务;在社区教育里,社区提供的各种活动也尽可能地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原本枯燥的求学之路;在社会教育里则更显然,图书馆、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科技馆等,都给广大学习者提供服务。因此,教育中确实存在服务。

但是,如此教育就可以和服务简单地画等号吗?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这很容易证明。我们接着上面继续探讨,教学区别于自学,但更应区别于自教。自教是指无学的教,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室里不仅有教师也有学生,但教师教的同时,并没有引起学生学习的行为,只有教师自己在教;二是教室里没有学生,只有教师,也是教师自己在教。不管教室里有没有学生,这两种情况都是一样的——教师自己的“表演”。而教育本是培养人的活动,既然学生都没有学习行为和发展变化,又谈何培养,这样的教学又怎能称为教育。所以,教学不仅不是无教的学,更不应该是无学的教,而应该是有教的学。那么,服务能做到有教的学吗?

一提到“服务”,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服务员”,这里并不是要去贬低这个职业,只是想要明白“服务”的性质或者责任。百货店会有服务员,饭店会有服务员,咖啡馆会有服务员……我相信“顾客至上”“顾客就是上帝”等一定是“服务员”这个群体一直被告知的一条律令。这么看来,在服务员和顾客交往的过程中,二者并不平等。服务员付出的是劳动,顾客享受的是成果,他们之间靠金钱来达到平衡,这在经济领域来说,应该是很普遍的关系,并且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货币流通。但是把这对关系拿到教育教学中合适吗?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课外辅导班的盛行已经不言而喻了,家长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豪言壮志催促地纷纷送孩子去上辅导班。辅导班的老师当然欣喜,终于有“顾客”来了,于是出现了各种“激发学生兴趣”“小班教学”“因材施教”等卖点。这本是好事,可以暂时弥补公立学校班级容量大,教师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的缺陷。但是过犹不及,人人想分这一块蛋糕,各个辅导班相争,于是又出现了各种“拼服务”的卖点,并且不少家长认为“我把钱花到位了,孩子就应该考高分”,没有进步还反过来质问辅导班的老师。这就坏事了。辅导班的老师为了声誉,竭尽全力地“服务”着,督促预习,上课尽可能地夸张、幽默来引起学生兴趣,课后给总结笔记、知识要点,回家后还要每天催促复习……也许这样下来学生会进步,会提高,但是他们和没有“被服务”的学生在“学会学习”上落下了太多。而如今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仿佛学习的能力才更为重要。这样,教师尽心劳动,学生直接享受成果,此乃“服务”。服务之下,最基本的主动学习被剥夺了,服务也难以做到有教的学了,相反更强调“教”,表面上“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不过是给“以教师为中心”带了个帽子而已。并且更无辜的应屬公立学校的老师了。大多数学生在辅导班那里已经学会了,“以致很多学校一年级开学的时候,老师发现只有一两个学生还不会,大多数都已经达到了二年级的水平了,这让学校怎么教?这就是‘绑架”。

这难道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无学的教”吗?教育产业化发展之快,着了“服务”的道不说,让教育越来越不像教育了,在迎合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渐渐丢了它的独特性。所以,教育与服务是断不能画等号的。教育是一种影响,可以给学生求索之路点亮明灯,可以“教”服务于“学”,但是“教师”服务于“学生”是万万不可取的。

四、结语

和其他子系统一样,教育子系统处在社会大系统之中,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社会大系统,社会大系统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各个子系统。教育子系统也不例外,教育会受到社会风向的影响,会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会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同时教育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尽管教育与其他联系得如此紧密,但是教育还是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领域、独特的研究问题、独特的研究视角等。我们应该要有树立教育学独立的自主意识,这也是研究教育者当之无愧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刘庆昌.广义教学论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2]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杨东平.“新一轮教育产业化”的特征与治理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1):35-38.

[4] 郭华.“教与学永远统一”再认识——教学认识论的视角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01):75-83.

[5] 刘庆昌.教育是善意的干预 [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08):3.

[6] 孙泽平.对“教育即服务”的再思考 [J].中国高教研究,2007(06):49-51.

[7] 梁德杰.对非义务教育性质的探索 [J].辽宁教育研究,2003(06):14-16.

猜你喜欢

关系服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