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

2020-05-31刘洪新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口服药滴眼液晶状体

刘洪新

(辽阳县中心医院眼科,辽宁 辽阳 11120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根据眼压升高是突然发生或逐渐演化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眼部疼痛感、不同程度视力下降、偏头痛、恶心呕吐等,若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导致暂时性失明[1-2]。白内障与PACG的发病率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由于我们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二者合并的患者数量也逐渐增多[3]。超声乳化摘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具有组织伤害低、切口小、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在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对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也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Goniosynechialysis,PEGS)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4-6]。为探究PHACO+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goniosynechialysis,GSL)在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短期疗效,本文将选取我院眼科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0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实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眼科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0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共72眼,其中男性患者29例(共41眼),女性患者21例(共31眼)。视力指数/30 cm~0.4;根据Scheie分类法判断前房角镜检查结果在窄Ⅱ~窄Ⅳ级;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判断晶状体浑浊在Ⅱ~Ⅳ级。将3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A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在52~87岁,平均年龄(74.6±5.5)岁;1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B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在53~89岁,平均年龄(74.1±5.8)岁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有其他眼科疾病。

1.2 方法:术前行常规身体检查和眼科检查,眼科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裂隙灯显微镜、眼压计、超声生物显微镜、验光检查、前房角镜检查、眼科A超、B超检查等[7]。根据检查结果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度数,给予患者抗炎药以及降眼压药以控制眼压≤28 mm Hg,再行手术治疗。术前为患者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散瞳,0.4%的奥布卡因行表面麻醉,在透明角膜边缘做切口及侧切口,缓慢放出少量房水以降低眼压;于前房中注入黏弹剂以解除瞳孔缘的粘连问题,做连续、完整的环形撕囊,水分离、水分层;超声乳化并吸出晶状体核,将晶状体残留皮质吸出后抛光后囊,于囊袋中植入人工晶状体,前房内注入0.2 mL浓度0.01%的卡巴胆碱,沿虹膜的根部向房角360°缓慢注入黏弹剂,随后使用抛光针轻轻压住虹膜根部,将房角分离;I/A头伸入前房中靠近房角的位置,注入灌注液冲洗房角,将黏弹剂完全清除。自侧切口处恢复眼压和前房,待切口自闭[8]。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于术眼并进行包扎[9]。手术24 h后开放术眼,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10]。术后每周复查1次,1个月后改为每月复查1次,持续6个月。

1.3 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并发症情况。其中,视力评价通过赋值评分进行判定,>0.6为4分,0.3~0.5为3分,0.1~0.3为2分,<0.1为1分;术前眼压指患者在药物控制条件下的眼压值,术后眼压指手术6月后的眼压值;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患者术前、术后眼药及口服药的使用次数;并发症主要包括术中前房出血、虹膜纤维性渗出、角膜水肿、恶性青光眼、感染性眼内炎等[11]。

1.4 统计学分析:选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表示;经客观比对两组指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两组患者视力、中央前方深度相对治疗前出现明显提高,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且A组患者与B组患者术后三项指标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比较()

注:#代表P>0.05,*代表P<0.05

2.2 两组患者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术前,B组患者使用降眼压眼药次数为(2.43±0.51),使用口服药的次数为(0.87±0.32)次;A组患者使用降眼压眼药次数为(2.69±0.45),使用口服药的次数为(1.12±0.61)。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降眼压药物用药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B组患者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次数为(0.52±0.13)次,使用口服药的次数为0次;A组患者使用降眼压药物和口服药的次数均为0次。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降眼压眼药及口服药使用次数均较术前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间用药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行GSL时,A组3眼和B组1眼出现轻微的前房出血症状,发生率为5.6%(4/72),但未对手术过程产生影响,术后给予眼部热敷治疗(2次/天,15分钟/次)后症状均消失,未对患者眼部产生影响。术后A组7眼、B组3眼发生角膜水肿,发生率为13.9%(10/72);A组4眼、B组2眼发生虹膜纤维性性渗出,发生率为11.1%(8/72)。对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眼部热敷,2次/天,15分钟/次;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2次/天;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天)后,患者症状在1周内均消失。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感染性眼内炎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PACG的发病机制是瞳孔阻滞,使虹膜贴近小梁,引起房角粘连,使房水无法正常流出,从而导致眼压升高。研究表明晶状体是瞳孔发生阻滞的关键因素,因此排除晶状体影响因素可以阻止PACG的发生。单纯行PHACO可以排除晶状体影响产生的PACG,但是对房角粘连的情况改善能力不足,还应同时行GSL分离粘连的前房角,以最大限度恢复小梁网的功能。

本次研究在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尝试应用PEGS+人工晶状体的手术治疗方案,实验结果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视力、中央前方深度相对治疗前出现明显提高,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且A组患者与B组患者术后三项指标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降眼压眼药及口服药使用次数均较术前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间用药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仅有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并发症,在给予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均完全消失,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EGS+人工晶状体植入短期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患者眼压,提高视力,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程度较轻,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口服药滴眼液晶状体
冰珍清目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雾化治疗干眼并发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观察
突然视物清晰 未必是好事
过敏性结膜炎 用药&护理
备用口服药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实验研究
溴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标准化口服药发放流程,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