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延续护理方法及效果

2020-05-31王云琳翁友飞刘雪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阻塞性出院住院

王云琳 翁友飞 刘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1-2]。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性反应有关,与气道和肺脏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3]。该疾病会导致患者发生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的临床症状,使患者易发生肺源性心脏病或者是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4]。对于该疾病,采取积极的治疗以及护理,可有效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次的研究通过为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以及延续护理干预,并观察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从而明确适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时间: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选取例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分组方式:分成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研究组(40例,实施延续护理干预)。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5],生命体征稳定,无精神异常,无智力障碍,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此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独居老人,有严重并发症和心血管疾病,有支气管哮喘病史,有严重感染,临床资料不完善,不愿配合此次研究者。两组基本资料:研究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80岁,平均年龄(82.35±9.87)岁;病程7~16年,平均病程(10.63±3.57)年。对照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81岁,平均年龄(83.14±9.88)岁;病程8~17年,平均病程(10.71±3.62)年。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小,不具备统计意义“P>0.05”,可进行分组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状态,监测症状,为其实施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防治、出院指导等常规管理。

1.2.2 研究组:延续护理干预,包括:①建立个人护理档案:内容包含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患者出院前全面评估其健康状况,并记录在案。②环境护理:对病房实施空气消毒,开窗通风,合理调节病房的温度、湿度,及时清理废弃物、杂物,保持病房干净、整洁,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健康的环境。③拍背排痰:适当为患者拍背,有效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量较多的患者,多饮水,及时把痰液咳出,气短呼吸困难的患者,坚持长期家庭氧疗,进行缩唇呼吸加强呼吸功能锻炼。④适当运动:适当进行运动,1天运动1次,1次20 min,运动时要注意安全,不宜大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前后应进行热身、放松训练。⑤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出院后继续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擅自停药、换药,定期复诊;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如有异常,要及时就医。⑥随访:可通过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微信咨询等方式来进行,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医嘱执行情况、用药依从性、适当运动情况等,指导或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可逆,患者会反复住院,观察两组患者第1次住院和第2次住院其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高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呼吸中断流速(maximum expiratory flow rate,MMEF);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满意度评分,采用专业的经过预调查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信度和效度均>80%)[6],共20分题目,每个题目分值为1~5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软件计算数据,百分比(%)为计数资料,卡方(χ2)检验或者Fisher检验;均值±标准差()为计量资料,独立样本t检验。取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第1次和第2次住院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表1显示,研究组患者第1次住院和第2次住院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第2次住院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第1次住院,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第1次住院和第2次住院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者第1次住院和第2次住院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注:两组第1住院比较,*P<0.05;两组第2次住院比较,# P<0.05;研究组第1次住院与第2次住院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满意度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评分均升高,并且研究组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变化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满意度评分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满意度评分比较()

3 讨论

很多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出院后其服药依从性低,生活方式不佳,使得病情反复发作[7]。所以,必须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良好的护理,积极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保障疗效[8-9]。延续护理是一种从医院延续到患者家庭中的护理模式[10-11],在患者出院后仍然能了解其身心状况,实施相应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保障护理效果[12-13]。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应用延续护理,通过建立个人护理档案、环境护理、拍背排痰、适当运动、出院指导、随访等护理措施,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有效开展对应的健康教育,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肺功能[14]。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第1次住院和第2次住院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第2次住院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第1次住院,差异有统计意义,并且经过对患者干预前后满意度评分比较,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总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延续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阻塞性出院住院
妈妈住院了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