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特色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及导入思政元素研究

2020-05-29王玉

美与时代·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摘  要: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都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鉴赏能力是高等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公共课已基本普及。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省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的指导下,美术类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师根据以往丰富的教学经验,共同研讨出适合高职特别是适合本校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思路。并结合目前美育、思政课程教育热点,实现了思政目标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的实现。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一、高职特色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背景

2006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引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首先从本科院校中的211高校开始实行。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院校高校,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的要求自2013年开始筹备,自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正式面向2013级学生,开展公共艺术课的选课与授课工作。2013年底,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江苏省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在考核标准中明确涉及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的验收。因此,公共艺术课的负责教师对照文件精神对课程建设与教学思路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家教育部对公共艺术课限定开设的课程为8门,分别是: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此次教学实践重点的是以“美术鉴赏”课程为核心的美术学大类课程。

(二)课程目标梳理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都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鉴赏能力是高等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美术鉴赏的意义更多在于通过对美术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借古今中外不同风格和形态的美术作品的鉴赏,从而了解美术发展的历程,掌握现代美术发展的趋势,并能够从中得到对美的评判的感性化理解。无论高雅美术还是民间美术,其最终的形态都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及以此为基础的审美规则上。《蒙娜丽莎》作品中神秘的艺术气息,来自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及理性化美学追求所倡导的、以科学的理论来实现绘画中的真实感,如对透视法的运用、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精确掌握等。而作为民间艺术的中国年画,则是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审美与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蕴含五行文化、祥瑞体系等一系列与东方哲学、审美有关的思想观念。“美术”之“美”的层次很多,在经典的高雅艺术中有对理性美与完美化神性美的追求,体现了对再现对象结构的精准把握和精确描绘。而在民间美术中,又有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对美的集体化提炼和总结,表现形式、表现技法中凝聚着民间智慧与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只有结合对背景知识的详细了解,才能更深层次地体会不同美术形式中所包含的独特的美学价值。概括来说,“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包含了四个方面:一是美术常识的掌握;二是审美水平的提高;三是审美情趣的提升;四是观察力创造力的提升。

(三)课程建设思路

作为高职院校,我校在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前已有本科院校及少量专科院校开始此类课程,本校授课教师也参加了省厅组织的相关培训。但可用经驗多停留在纸上,且各类理论著作中都在谈“创新能力”与高职特色,虽言之有物,谈及教学细节的可用经验实在很少。因此,美术类课程的教学团队根据以往丰富的教学经验,共同研讨出适合高职特别是适合本校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思路。

首先,完善教材建设。在美术鉴赏课第一轮授课结束后,教学团队立刻总结了学生的学情,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写了公共艺术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美术鉴赏》,并由南京大学出版社负责出版。该教材从美术鉴赏的基础理论出发,让学生对美术鉴赏有初步了解。然后按照美术的各个门类,分章节引导学生对著名的艺术作品进行赏析。

其次,在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的研讨中得出一致的结论:鉴赏是一个感性的过程,真正的鉴赏应建立在对绘画了解的基础上,即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实践才能对美术的“空间”“形体”等概念有感性的认识。在课程考核中,除涉及鉴赏理论的书面考核外还增加绘画实践环节,以此激发学生了解绘画实践的积极性。

再次,在教学及考核中把握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针对所有学生,力求做到普及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并通过接触美术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第二层次,为原本就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和进一步实践的平台,课外创作可作为加分项计入总成绩,并鼓励学生与任课教师进行课外交流;第三层次,是重点培养,依托艺术与旅游学院“创意工作室”,使少数有基础、有天赋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专项指导下展开创作,并鼓励学生通过参赛获得正面评价,使其有坚持长期创作的动力。

二、思政元素导入公共艺术课程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习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共教育部党组提出“学校美育要高度重视思想和价值观的培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通过这些重要讲话与文件精神,我们可以领会到美育对于德育思政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何通过“美术鉴赏”这门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课程,确保思政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可以从多种角度在课程中导入思政元素。

(一)古典美术的审美引导

古典美术,端庄、优雅,引导欣赏者趋于更平静、高雅的审美倾向。习惯于古典审美的人,自然而然会对消费型流行文化中高明度、高饱和度、强对比度的快餐式组合产生心理抵触。审美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远离低俗内容和不良文化,进而抵制错误的价值观和危险的行为方式。

(二)传统美学的文化自信

中国的传统美学与传统哲学相结合,是几千年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其中“天人合一”“文质彬彬”等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由内至外全面的个人修养,并且对21世纪的美育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对传统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艺术作品中包含的祖先智慧,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着非常直观的效果。

(三)传统工艺的职业操守

近几年我国在大力扶持“非遗”文化、复兴传统手工艺,同时在各类高规格职业教育比赛中,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就是几千年中国工匠精神的物化载体,斯人已逝,作品却成为工匠们兢兢业业、精工细作职业精神的纪念碑。在带着学生对作品赏析的过程中,了解历史背景、制作条件和制作工艺,可以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直观、更震撼的体会。

(四)现实题材中的人文关怀

现实主义美术关注历史现实,关注普通劳动者,反映人性关怀和劳动者的心灵美。在对这一类题材赏析的过程中,创作者对上述元素的体会,能通过画面或立体形体快速地投射进观众的视觉记忆中。这种影响比文字语言的描述更加准确高效,更容易引起共鸣。

(五)构成艺术中的秩序感

抽象艺术看似冰冷、缺乏主观的温情,却是对自然规律、美学规则的高度提炼。符合规则,才能有美的创造。遵守社会规则才能成为整个社会旋律中的和谐音。这是由美学原理投射到社会道德层面的普遍规律,这种体会可以在学生的观念中潛移默化地成型。

(六)美术发展史中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

美术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整体。在学习美术史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曲折发展过程,了解历史动荡、政治变革对社会各个层次人群的影响。其中包含的政治、经济规律指向的是更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利于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和个人幸福的,对于帮助学生明晰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信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程,不仅起到了提高艺术审美的作用,也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信念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琴.基于活动课程理论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5(7):119-120.

[3]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2-148.

作者简介:王玉,硕士,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