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等形态的影像学改变

2020-05-27杨丽芳

介入医学杂志(英文) 2020年1期

杨丽芳

摘要: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患者坐、立位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特点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某地区医院住院治疗的70例DL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椎滑脱,比较DLS患者站立位、坐位、过伸过屈位滑脱节段滑脱程度的差异。按照腰椎滑脱不稳定的诊断标准,坐-立位对腰椎滑脱不稳定的诊断率为48.6%,过伸-过屈位对腰椎滑脱不稳定的诊断率为24.3%,坐-立位相比于过伸-过屈位在腰椎滑脱不稳定方面更具优势。结论:DLS患者由站位到坐位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表明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发生后旋,骨盆呈后倾状态,腰椎生理曲度变浅,脊柱矢状位平衡轴前移,临床医师考虑行腰椎融合固定手术时,应充分关注这种变化,并加以考量。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等形态;影像学改变

0 引言

退变性腰椎滑脱 (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 是一类常见的老年退变性疾病,影像学上表现为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一个椎体相对于另一个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好发于L4-5、L5-S1节段,成年人中DLS的发病率约为5%,女性发病比例约为男性的3-4倍。DLS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性别、激素、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形态等[1]。

近年来,退变性腰椎滑脱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由脊柱和骨盆共同构成,正常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对于维持站立平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2]。

1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变化

1.1对象和方法

1.1.1实验设计

1.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能够整体反映DLS患者脊柱骨盆复合体的排列情况及是否存在矢状面失平衡,以往研究主要观察DLS患者站立位时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而DLS人群坐位时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点目前未见相关报道。站立位与坐位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会发生明显改变,但以往站立位与坐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的研究样本主要为正常人群,关于DLS人群站立位到坐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特点目前仍未可知。为此,本实验回顾性分析于我科住院治疗的DLS患者站位和坐位的影像学资料,观察DLS患者站位到坐位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特点。

1.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有完整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坐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资料;(2)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证实存在退变性腰椎滑脱;(3)年龄>50岁。

排除标准:(1)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证实的峡部裂型腰椎滑脱;(2)合并脊柱侧凸(Cobb角>10°)或后凸畸形;(3)既往曾行腰椎手术;(4)患者腰痛明显,不能耐受站立位或坐位时间超过3分钟。

1.1.3实验对象

纳入2019年03月至2020年01月于某地区医院微创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名DLS患者,其中男名,女名。平均年龄±岁(50~80岁)。按Myerding分级I度例,II度例。责任节段L2-3 例、L3-4 例、L4-5 例、L5-S1 例。所有患者均有明显腰腿痛,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时症状减轻或消失,保守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所有患者均行站立位、坐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包含双侧股骨头)、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试验获得某地区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

1.1.4实验设备

硬件設备:数字X线扫描仪(GE Discovery XR656,美国)

软件设备:PACS图形工作站(Philips,荷兰) ;SPSS 20.0 统计学分析软件(IBM,美国)。

1.1.5影像学检查方法

拍摄前准备:

告知所有患者去除随身携带的手机、项链等金属物品,并要求患者在拍摄过程中保持固定姿势不动。

拍摄体位:

1.站立位正位:告知患者让身体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双膝关节、髋关节和躯干保持伸直,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双眼平视前方。

2.站立位侧位:患者身体保持放松状态,双膝关节、髋关节和躯干保持伸直,双侧肘关节完全屈曲,双拳置于同侧锁骨上。

3.坐位侧位:要求患者躯干保持直立,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均屈曲90度,双侧肘关节完全屈曲,双拳置于同侧锁骨上。

4.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拍摄时长约为4分钟,患者受到射线曝光次数4-6次;坐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片拍摄时长约为3分钟,患者受到射线曝光次数3-4次。腰椎过伸过屈位拍摄时长约为2分钟,患者受到射线曝光次数2次。

1.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SPSS公司,美国)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样本年龄、性别、参数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DLS患者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不同。

2 结果

站立位与坐位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差异:各参数平均值、标准差见表1。表明由站立位到坐位胸椎曲度无明显改变;脊柱矢状位平衡平均增加了85.4%(t=-7.801,P<0.001),表明躯干矢状位平衡轴发生前移。

3 讨论

随着对脊柱病变认识水平的提升,近年来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人体站立需要保持躯体平衡来维持最稳定和节省能量的姿势,人体矢状位平衡由脊柱和骨盆共同协调、维持,正常的脊柱-骨盆矢状面排列对躯体保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当姿势发生改变时,脊柱-骨盆矢状面排列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另有学者研究表明相比于站立位,正常中老年人群坐位时的骨盆倾斜角明显增加,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明显下降,胸椎后凸角明显增大,脊柱矢状位平衡明显前移。

参考文献:

[1]刘鹏辉,郑燕平,阎峻, 等.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多裂肌萎缩与滑脱程度相关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20,40(2):82-87.

[2]张晓熊.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8):185-186.

[3]刘阳,徐宝山,许海委, 等.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像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4):3857-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