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莲花》声音的传递手法分析

2020-05-25李子罕

北方音乐 2020年1期
关键词:织体力度

【摘要】本文对竹笛协奏曲《蓝莲花》的配器技术进行分析。文章着重分析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或乐队中乐器(组)之间如何通过配器手段来实现声音的传递。

【关键词】声音的传递;力度;织体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067-02

【本文著录格式】李子罕《蓝莲花》声音的传递手法分析[J].北方音乐,2020,Ol( Ol):67-68

《蓝莲花》是作曲家常平为竹笛和管弦乐队而作的一首协奏曲。笔者将这部作品声音的传递分为了“力度和音区”与“织体”两大类。

一、用乐器的力度和音区表现声音的传递

谱例1是同音反复动机在乐队开始的木管组的呈示,从谱例中可以看出中心音降E先由竹笛奏出并把音传递给长笛,重点表达两种笛子音色的融合而不是對比,之后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依次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声部进行模仿,且演奏力度从特强、中强到中弱依次递减。无论从音区的安排上还是力度的安排上来看,作曲家都是想表达一种声音由近到远的传递。如同一个正常的声音,由起震开始,如不借助外力,声音的大小会白然地衰减。作曲家也通过合适的乐器出现顺序,合适的音区顺序安排,以及乐器演奏力度上比较好地表达了这种自然的声音传递效果。

在谱例2的第5小节也是对声音传递的一种典型写法,作曲家采用三音动机的移位为素材,音区同样是自上而写,并且整体仍然是跨越三个八度,但这一次长笛声部改为了短笛,并且短笛声部在不同的音高上进行了模仿。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小节不同的乐器对三音动机进行了六次模仿,而且力度减弱的手段更为细腻,比如力度的级别更为多样,而且在减弱的过程中,强奏的声部都进行了重音的强调,而中弱及中弱以下的声部都取消了重音的强调。这些细微的变化无论是在谱面上还是在真正的听觉上都起到了表现声音传递的作用。

除了声音的直线传递外,作曲家还在一些地方表达了另一种声音传递的形式——回声。在谱例3第二小节开始,动机的由强到弱以及在高音区重音的强调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声部的安排上做了“迂回”的处理:三音动机的第一次模仿出现在双簧管声部小字二组的降E开始,紧接着是在长笛声部降低一个八度进行第二次模仿,之后在第三次模仿时,又回到了双簧管演奏的小字二组的降E的音区,在音区上做了“迂回”的处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表达白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回声的效果,使乐队在声音的表达上更具有趣味性。

二、用不同的织体表现声音的传递

在《蓝莲花》中,作曲家除了在不同的乐器上对音区和力度进行细腻和精妙的控制之外,还对乐器乃至乐队的织体进行细心的设计。最典型的莫过于点状织体和线状织体的连接以及相互转换,因为声音在听觉上的本质就是由一个点出发,无论长短与否,哪怕是一瞬间,也都有一个延续的过程,从而形成“一条线”。

谱例4应该是由点状变为线状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在乐曲的最开始处,由竖琴声部演奏出中心音降E的一个强力度点状声音,之后由于声音的白然衰减,在小节的最后一拍,选择低八度用提琴弓拉奏颤音琴的方式对声音进行延续,并且在演奏力度上变为弱。这种配器的方式应该说与白然声音传递的方式最为接近。之后在第四小节,选用了在竖琴本身通过三音动机延长的方式来形成线状织体,这种方式既对三音动机进行强调,也成为了点状变为线状来表达声音传递的一种手段。

点状与线状的织体在本曲中不仅仅存在于单声部,更存在于多声部的音乐当中。点状织体不仅仅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音,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形式。在谱例5中,由铜管声部首先奏出三音动机纵向上的点状式的织体,之后由定音鼓和整个弦乐组的拨揍来进行声音传递和延音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弦乐组的音高组织完全由空弦音所组成,空弦音所能达到的共振以及延音效果是按弦音远远不能及的,所以在弦乐组这里作曲家强调的不是音高组织,而追求的是一种声音更好延续及传递的方法。定音鼓体积庞大,共鸣性强,与弦乐的拨揍结合更能形成声音的空间感,也可延长声音的衰减时间来进行声音线条的自然延长。

谱例6是用点状织体来表现回声的一个典型例子。从第122小节到第128小节木管乐器组用中心音F奏出的点状织体在纵向达到了4个八度的跨越,并且使用的乐器数量增多,由于曲子在重要的发展阶段,节奏的密度也在升高。可以看到中心音F是从第122小节单簧管开始,经过英国管和网号声部的同度重复,下降到低八度的大管声部,之后进行“迂回”直至最高音区的短笛声部,在短笛之后马上开始音区的下降,当下降到大管声部时,又高八度“迂回”到单簧管声部。整个线条的曲折走向造成了近似回声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对称结构的手法,在第123到第126小节的谱面中很容易发现,这也是达到回声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声音的传递”是《蓝莲花》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研究声音是如何传递的,必然会研究配器手段。但在这个曲子中,绝大部分声音上的发展手法都是建立在动机的变化以及发展当中。作品是以动机的原型以及其变化形式为基础,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点状或线状的织体形态,并将它们按照合理的逻辑相互组合,最后再通过配器的手段来表现声音的传递。把织体分成“点状织体”和“线状织体”也是笔者认为研究这部作品声音传递方法的重要条件。

作者简介:李子罕(1991—),男,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织体力度
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山西出台八类三十一条 政策措施支持乡村振兴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浅析钢琴即兴伴奏过程的注意事项
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演唱中的应用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牧神午后》“力度对位”实例分析
中纪委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