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喜欢戴假发

2020-05-21贾法

老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罗发髻丝线

贾法

自古以来,女子非常重视头发的保养和修饰,很在意自己的“顶上风光”。一些爱美女性会借助假发,令头发看起来更浓密,一偿自己的爱美之心。

早在西周时期,贵族妇女开始流行把头发梳成高耸的形状。这种风尚在春秋时期更甚。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头发数量是有限的,如何确保能梳理出那种高高竖立的发型呢?这没有难倒两千多年前的女性。她们在自己的头发中编入别人的好看长发,增加自己发型的高度,凸显自身的魅力。

到了汉朝,朝廷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皇室女子用假发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的凤冠。其他贵族女子则追求高大的发型。民谣中的“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就是讲妇女佩戴假发的情景。“高髻”在当时又被称为“大髻”,几乎都是用假发梳理出来的。汉代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可见当时人们对假发高度的痴迷。假发供不应求,被视为珍宝。由于真发所制的假发得来不易,汉朝开始出现以黑色丝线制成的假发。

唐朝女性也流行高髻,假发髻得到普遍使用。因为唐朝女性发型多变,人类毛发编成的假发供不应求,一些贵族也不得不采用木质、纸质的假发髻作为替代品,时人称为“义髻”。唐代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记载:唐明皇的爱妃杨玉环喜欢穿黄裙、戴假发。安史之乱后,杨贵妃命丧马嵬坡,当时有童谣唱道:“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这既是对乱世的感叹,也是对统治者奢侈生活的讽刺。

宋朝女性仍以假发梳成的高髻为美。日本僧人嘉因为了向赵宋朝廷示好,向宋太宗进献了很多日本的珍贵特产和工艺品。其中的“金银莳绘筥”是一个雕刻着花草、描金画银的盒子,装着两副造型高雅的假发,显然是为宫廷贵妇准备的。北宋末年词人赵令的“门前一尺春风髻”写的就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娉娉婷婷的美女们戴着一尺高的假发出门游玩。那时的贵族女性已不满足于戴假发,开始在上面点缀饰品。

元朝时,汉族妇女开始使用一种叫鬏髻的假发,是用别人剪下来的头发或丝线编成髻状而成。鬏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除了鬏髻之外,明朝妇女普遍使用的假发样式还有“发鼓”(将金属丝编成圆框,以假发覆盖制成)。这样高高鼓鼓的假发戴在头上,就会让人显得很典雅。

清朝的假发髻,制作方法与前朝略有不同,依然用铁丝作胎,有七八寸高,缠上梳光的假发,缀上珠翠,戴在发际顶心,引人注目。有人看不惯,嫌其妖冶,称之为“柳树精”。当时各个大城市都有专门制作和销售假发的作坊和店铺。扬州以制作假发闻名,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懒梳头、双飞燕、倒枕、八面观音等假发样式。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就写了范进之妻胡氏常戴银丝假髻。当时妇女不但在平时会戴黑色的假发,连居丧时也会戴白色的假发。

丝线、动物毛发等假发与真人头发差距很大,大多数贵族妇女还是喜欢用真人头发制成的假发。但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么真人头发从何而来呢?

古代假发多来源于犯人的头发。有一种刑罚叫髡刑,就是剃光犯人的须发。这些须发就成了给贵族妇女制作假发的材料。

还有一个来源是穷人为换取钱财救急割下的头发。《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将陶侃少年时期,家里贫穷,他的母亲湛氏为了招待突然来访的客人,不得不割下自己一头长发,编制成两套假发,换来几斗米。

假发的第三个来源是藩属国的进贡。在唐朝,新罗国经常向大唐进献假发。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新罗负责押运粮草的大将金庾信向唐军主帅苏定方赠送礼物,其中就包括三十两头发。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新罗向大唐进献特产,其中有头发一百两。咸通十年(公元869年),新罗进献的头发四尺五寸长者五十两,三尺五寸長者三百两,可见唐朝人对假发需求量之大。

责编/斌子

猜你喜欢

新罗发髻丝线
新罗入唐僧汉文诗初探
一只小风筝(下)
从唐诗看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
盗贼用细丝线入室作案
草蜢掉进井里了
汉服美人独家
石榴
风筝
从内政看统一新罗的衰败
情人节浪漫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