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2020-05-21张筱王先俊

唯实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张筱 王先俊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信念汇聚亿万中国人民智慧,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在理论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学理化、系统化、普及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认真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对于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疑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中的指导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高度强调党的领导作用,认为它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具有决定性意义。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要把党的思想领导作为党的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放在“一切领导”的第一位。这里所提的“思想领导”,既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群众,同时也是指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还号召全体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自觉承担起团结全国人民克服各种不良现象的重大责任。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全面论述了“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的问题,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的两个全新论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两个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全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由此可见,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领导作用的发挥,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战略定力、强大思想活力、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强大制度建设能力,为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理论,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制度保障。[1]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充分发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行。[2]否则,就会背离历史和现实,偏离正确方向,给伟大社会革命带来损失。

二、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

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恩格斯在1885年4月写给俄国女革命家

维·伊·查苏利奇的信中强调,应注意把马克思的理论运用于俄国的革命实际,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3]。也就是说,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4]。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结合本国、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应用。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不断地结合新实践、新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才会真正显示出来,才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并指导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取得成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旗帜,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胸怀,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把握时代脉搏,抢抓历史机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整合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媒体机构等部门研究力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积极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鼓励党员和群众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文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把理论学习同业务学习、思想上所面临的问题、工作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学以致用上做文章,在讲究实效上下功夫,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武器,成为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生长点最深、立足点最实、创新点最多、成果最为丰硕的理论形态。[5]

纵观世界各国政党发展史,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初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密切联系群众,较好地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腐败现象并不多,执政能力也很强。但随着執政日久,在党员队伍中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使党面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滋生腐败、固步自封的危险,思想日益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最终难以逃脱被历史淘汰的命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敢于打破教条主义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能固守和拘泥于经典作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文本结论,不能把个别论断当作至高无上的教条。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能力,努力打造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地位,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作为“世界历史”的产物和“人类知识的总和”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组成的理论体系,这些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它们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核心主线。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客观世界,要求人们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中观察客观事物,分析事物自身的矛盾并解决这些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三大规律和“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和结果、有限与无限、整体与局部、绝对与相对、必然性与偶然性”等一系列范畴,分别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客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以及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为中国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总结,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以商品分析为基础,对劳动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流动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进行深入研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科学真理,它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好地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运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论证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资料公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按劳分配、消灭三大差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将经历不同阶段等重要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和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努力探索中走出来的,虽然它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始的,但其基础和源头却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新中国70多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表明,只有全面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准确有效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内涵与精神实质,才有可能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如果放弃了基本原理,认为它过时了、无用了,势必会造成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甚至否定;或者人为割裂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离开整体性来谈马克思主义,势必会出现“被肢解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变得支离破碎,为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者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提供可乘之机,进而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各种混乱,使伟大社會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四、坚持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形成了富有生命力、具有独特精神风貌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有许多具有继承活性的文化成果,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发生着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留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统一的。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进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威力。这种威力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和不断创新的勇气。它一方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相互结合,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内在契合性。一方面,要注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科学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另一方面,要注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能够印证、补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新中国成立70年多来的实践已经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根本上要靠马克思主义。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不应该排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要更加注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造仍然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部分,既不全部继承也不全部抛弃,而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来进行创造性转化。要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很好借鉴的内容进行现代转换和科学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动表现形式,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价值。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并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结合起来,增强其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

五、坚持人民立场,切实增强践行

党的群众路线的行动自觉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党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感情。人民性如同一根红线,贯穿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各国人民未来的生活”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人民群众”等同于“无产阶级”,关注“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民权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伟大号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和行动指南,就是看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最鲜明品格,就是为了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并将这一立场转化为群众路线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的统一,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革命的推动者和决定者。“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论公式同“群众—领导—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公式在思想内容上是一致的,后一个公式是前一个公式在党的领导和群众关系中的运用,它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党的各级领导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相结合,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从群众的实践经验中发现和汲取鲜活的思想营养并加工提炼形成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再返回到群众实践中指导实践,通过群众实践验证是否正确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呼声作为代表理论发展走向的时代精神,坚持把人民的意愿作为催生理论创新的智慧火花,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在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六、坚持全球视野,充分彰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意义

坚持全球视野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场域虽然是在中国,但其意义和影响却不限于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什么是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这一探索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孤立探索,它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极大鼓舞了亚非拉地区乃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世界和中国,在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评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7]。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深刻观察的基础上,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为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宽松的国际国内环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做好了本国的事情,同时也为“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出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强化了坚持以全球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意识。党的十六大立足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合理继承借鉴人类社会各种发展理论,总结中外发展经验教训,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中国自身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发展问题的解决,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合理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南北差距拉大、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外部环境,面对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等一系列变化,中国共产党坚持全球视野,实施国际战略,承担历史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方案破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难题,解决世界重大矛盾冲突,引领全球化正确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時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8],推动建立普惠、包容、分享、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意义。

总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经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民族与世界、逻辑与实证、批判与借鉴、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全面深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境界。坚持并不断发展这些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更大辉煌。

参考文献:

[1]贾立政.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N].人民日报,2018-12-27.

[2]刘志明.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章传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7]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微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控制研究”(17YJC71011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AHSKZ2015D01)的阶段性成果〕

(张筱荣: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站博士后;王先俊: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