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对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的影响

2020-05-21齐海鹏来松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9期
关键词:石术胆道肝功能

齐海鹏,来松林

1.澄合矿务局中心医院普外科,陕西渭南 715200;2.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医院外二科,陕西西安 710200

肝内外胆道结石为普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寒战、高热、上腹痛是其主要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化脓性胆管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其生活质量[1-2]。肝内外胆道结石的病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开腹取石术是临床上治疗肝内外胆道结石的常用方案[3],但该疗法具有创伤大、复发率高、术后易感染等缺点,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深入及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成为临床上治疗胆石症的理想方法[4-5]。本研究分析了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对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肝内外胆道结石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澄合矿务局中心医院诊治的62例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确诊为肝内外胆道结石者;(2)检查无严重基础疾病者;(3)无胆道感染情况者;(4)能全程配合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合并胆道肿瘤者;(2)重要脏器功能存在严重损伤者;(3)存在出血倾向者;(4)不能耐受手术者;(5)存在上腹部手术史者;(6)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6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研究组中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12±3.45)岁,平均病程(2.18±0.43)年,平均结石直径(0.81±0.14)cm,平均结石个数(1.13±0.28)个;对照组中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82±4.17)岁,平均病程(2.20±0.40)年,平均结石直径(0.83±0.11)cm,平均结石个数(1.15±0.22)个。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开腹取石术,常规检查其内脏,确定肝脏、胆总管及胆囊位置后,解除腹腔粘连,并切开胆总管,采用取石钳取出结石或采用气囊导管冲洗胆总管。取石结束后,冲洗腹腔,并逐层进行缝合,术后常规给予患者止血药和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均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利用B超引导进行手术操作,全身麻醉后,根据患者结石部位进行穿刺,胆管扩张后,回抽胆汁,并置入导丝、扩张器,在胆道镜下取出结石,若结石比较大时,可采用气压弹道碎石,若结石为泥沙样,可采用气囊导管冲洗,再用胆道镜探查确认无肝内外胆管结石残留。取石结束后放置引流管引流,术后常规给予患者止血药和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指标[6];(2)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STB)等肝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7];(3)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胆瘘、贫血、腹胀、肝功能损伤等[8];(4)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半年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结石复发率。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ALT、AST、STB等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ALT、AST、STB等肝功能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58%(7/3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8.06%(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两组患者的结石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结石复发率为12.90%(4/3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5.48%(1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肝内外胆道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胆外科疾病,其发病率约占普外科疾病的10%,手术是该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9],传统开腹手术虽然能够达到清除结石的效果,但有报道称,传统手术方式残石率约为30%,再手术率约为40%[10],且可能因术中操作不当使得手术失败。因此,如何在降低手术创伤的同时提高手术有效率、减少并发症是所有患者及其医护人员关注的重中之重。

开腹取石术是临床针对肝内外胆道结石的常用治疗方式,但该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复发率高等缺点[11]。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人们对术后康复需求的不断提高,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肝胆结石的治疗过程中[12],是一种在经皮穿刺胆道镜技术上联合取石术、冲洗术等的综合疗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高效等优点[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可有效改善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李艳红[14]报道称,与开腹取石术比较,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复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时,可明显改善手术指标,提升结石清除率,降低切口感染率及复发率,本研究与其研究结果相似。因缺乏有效治疗,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可能出现胆汁淤积、肝硬化,甚至肝癌,肝功能检查作为反映肝脏生理功能的检查项目,常包含ALT、AST、STB等指标,通过检测这些指标的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情况[1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前,两组患者的ALT、AST、STB等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ALT、AST、STB等肝功能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更低,表明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可有效改善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在临床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常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5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8.06%,研究组患者的术后结石复发率为12.9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将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应用于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的治疗中,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结石复发率。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所选病例数较少,对患者术后其他各方面指标了解得还不够全面,后续可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对该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全面研究,进一步增加数据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腹取石术比较,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可有效改善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的手术指标,并改善其肝功能指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猜你喜欢

石术胆道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价值探讨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