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右半结肠癌术后导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变1例

2020-05-21董姗姗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9期
关键词:髓系单核细胞血常规

董姗姗,李 泉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 401220

本文报道1例81岁慢性贫血的患者,在外科手术切除右半结肠癌后,白细胞持续升高,期间诊断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2型,最后死于CMML-2型急变。CMML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骨髓粒系、单核系细胞明显增殖为主,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绝对数(MO#,>1.0×109/L)及相对数(MO%,>10%)增多为主要诊断依据之一,是一类罕见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ML起病初期临床表现隐匿,实验室检查特征不明显,极易被临床忽视、误诊。目前,CMML的治疗策略只能以动态观察病情和症状为主,低甲基化或者去甲基化药物疗效也不尽相同。

1 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 患者,男,8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半个月,伴上腹部不适。无发热,无关节肿痛,于本院门诊就诊,查大便隐血阳性,血常规血红蛋白(Hb)为89 g/L,胃镜示糜烂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予以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未引起重视。治疗后乏力及纳差加重,伴心悸、胸闷,精神状态较差,近期体质量下降约4 kg,肋下未触及肝脏、脾脏,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全身检查其余未见异常,复查Hb进行性降低至74 g/L,2018年6月26日门诊以“贫血待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

入院后完善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结肠肿瘤、内痔。肠镜(升结肠)病理检查提示黏膜组织慢性炎症,局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右半结肠癌”于2018年7月2日转入普外科,输血纠正贫血后,2018年7月4日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3 d患者复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WBC)骤然升高,MO%增加,并于外周血涂片观察到幼稚细胞。患者术前及术后血常规结果见表1。

1.2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2018年7月13日行骨髓穿刺,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单核细胞异常增生,占40%。原幼单核细胞占18%,胞浆量丰富,呈不透明灰蓝色,易见伪足,可见Auer′s小体;胞核大、呈圆形,易见扭曲、折叠、分叶等现象;核质纤细、疏松,呈网状,核仁1~2个,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CMML-2型。嗜酸性粒细胞不增多,TET2突变阳性,无Ph染色体,融合基因BCR-ABL、PML-RARa、AML1-ETO检测结果为阴性。

经血液科会诊后,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然而患者家属拒绝转院,仅同意进行维持治疗。最终患者死于白细胞瘀滞、肺血栓形成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表1 患者血常规结果汇总

注:NE%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LY%为淋巴细胞百分比;EO%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RBC为红细胞计数;PLT为血小板计数。

2 讨 论

本文期待通过对本病例诊断治疗过程的总结,查阅、复习相关文献,探讨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结果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以及外科手术后疾病快速进展的原因。

CMML是一种少见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每年发病率为1/100 000~2/100 000,是一种以单核细胞增多为特征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以老年患者居多,因为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仅有12~18个月。由于CMML临床表现,血液学、形态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特点异质性大,既表现有骨髓病态造血的特征,同时又有骨髓增殖的特征,故美国和英国协作组(FAB)将其分为骨髓病态造血型(MD-CMML)和骨髓增殖型(MP-CMML)两类[1],外周血MO#和MO%对疾病的诊断起到关键作用,是鉴别上述两类的重要界限。

WHO诊断CMML的标准[2]:(1)持续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MO#>1.0×109/L,MO%>10%;(2)无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3)PDGFRA、PDGFRB、或FGFR1重排阴性,PCM1-JAK2突变阴性,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要特别加以排除上述突变;(4)外周血和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MO%<20%;(5)一系或多系细胞发育异常。CMML分类,(1)CMML-0型:外周血原始细胞<2%,骨髓原始细胞<5%;(2)CMML-1型: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10%;(3)CMML-2型:外周血原始细胞为5%~19%,骨髓原始细胞<19%或存在Auer′s小体。尽管目前对此疾病的分类归属和诊断标准已有明确界定,但其预后差,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CMML患者中检测出多种基因突变类型,约90%的CMML有TET2、SRSF2、ASXL1分子突变,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其中SRSF2和TET2突变连锁在CMML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3]。在一项基于629例CMML患者的基因突变分析中发现,TET2突变在CMML-0型和CMML-1型中有明显差异。而ASXL1、RAS(包括NRAS和KRAS)、TP53及RUNX1突变在3型中出现的比例相近[4]。并且,在年龄较大,且出现WBC极度升高,PLT极度降低的患者中,ASXL1移码突变或者无意义突变(并非错义突变)都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5],甚至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潜在可能[6]。

有报道称RAS信号通路的NRAS、KRAS、CBL也参与了CMML的发生[7]。JAK2V617F突变可能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与CMML的发病机制关联,并参与骨髓异常增殖[8]。包含NPM1突变或者11q23重排的CMML有极高的转白血病风险,需要严密的监测[9]。曾有学者就CMML-1型和CMML-2型患者的外周血及骨髓单核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分析,发现从免疫分子标志物上来看二者并无明显区别,但CMML患者单核细胞免疫分子标志与正常对照区别明显[10]。目前CMML的治疗策略为只能持观望的态度,动态观察病情和症状[11-12]。

本研究中,患者入院后,因大便隐血阳性进行了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肿瘤,应即拟订方案进行了右半结肠手术,且术前检查较为简单,没有仔细探究贫血发生的真正原因。2018年7月4日术前仅WBC轻度升高,偶见幼稚细胞,术后第3天复查血常规时,WBC明显升高,同时MO%及MO#也明显升高,外周血涂片发现幼稚细胞约为3%。此后,患者每隔几日复查血常规,WBC、MO%、MO#、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持续上升,病情日趋严重,骨髓检查结果符合CMML-2型的表现,同时检测融合基因BCR-ABL、PML-RARa、AML1-ETO结果为阴性,而TET2突变阳性。笔者推测,患者术前已患有CMML,结合术前血常规判断应为CMML-0型,在81岁的高龄经历了外科手术的刺激后,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中,术后骨髓造血更加活跃,白血病也急剧进展,急变为CMML-1型,甚至后期急变为恶性程度更高的CMML-2型。患者最后一次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WBC已接近120×109/L,且幼稚细胞百分比为27%,转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极高。根据2008年的CMML预后评分系统(G-MDAPS)[13],患者高龄、体能状况差(术后)、PLT减少、贫血、骨髓原始细胞>10%、外周血出现非成熟髓细胞、WBC增多、Hb<120 g/L、红细胞输注史,积分≥9分,属于高危组。故本例患者在外科手术后,白血病急性进展,于住院后不足1个月死亡。

CMML起病初期临床表现隐匿,实验室检查特征不明显,极易被忽视、误诊、漏诊。由此病例带来的启示是对于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看似简单的问题,例如贫血,应拓宽诊疗思路,寻找根本病因,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检查、治疗。同时可见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亟待提高,以使此类有重大意义的病例可以得到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猜你喜欢

髓系单核细胞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血常规解读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血单核细胞在真菌感染免疫的研究进展
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HAD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阿糖胞苷治疗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