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0-05-17张春霞宋月秋

大医生 2020年23期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托颈动脉

张春霞 宋月秋

(泰州市姜堰太宇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

脑梗死是临床脑血管常见病症之一,中老年是该病高发人群,其发生机制与患者血管功能下降,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1]。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前提是患者血管受损,血管受损是指血管内皮受损,由于血液中含有大量脂肪,其极易在受损血管处沉积,进而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促使脂肪发生脂质化变性,集结成团形成斑块,斑块数量增加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从而增加脑梗死发病率[2]。针对性用药是临床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式之一,基于脑梗死产生机制,脑梗死药物治疗会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本文主要分析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现选9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泰州市姜堰太宇医院收治的9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7例),男性29 例,女性18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3.68±2.21) 岁;其中35例急性期,12例亚急性期。观察组(48例),男性33 例,女性15例,年龄 64~ 82岁,平均年龄(73.12±2.18) 岁;其中29例急性期,19例亚急性期。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泰州市姜堰太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4]诊断标准;②存在意识障碍、肢体障碍等症状;③影像学检查显示缺血性梗死灶;④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加入。排除标准:①深度昏迷者;②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④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即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其中,阿斯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100 mg×30 s),口服,100 mg/d;辛伐他汀(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120,规格:20 mg×10 s),起始剂量10 mg/d,晚间顿服。服药4周以后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给药剂量,但每日最大剂量为40 mg。

观察组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其中,阿司匹林与对照组给药方式相同,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51408,规格:10 mg×7片),起始剂量10 mg/d,最大剂量为80 mg/d,1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斑块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品牌:迈瑞,型号:DC-8),将超声探头频率设置为5~10 MHz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测量,测量3次,取均值分析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选定最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测量其直径、厚度,对斑块面积进行测量。②比较患者血脂水平。早晨患者空腹状态下,取其静脉血液,离心处理取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品牌:东芝,型号:400)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分析比较。③分析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斑块面积、斑块厚度、IMT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斑块面积、斑块厚度、IMT数值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斑块面积、斑块厚度、IMT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斑块面积、斑块厚度、IMT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差异显著,P<0.05。

组别 n 斑块面积(cm2) 斑块厚度(mm) IMT(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7 2.96±0.27 1.35±0.14* 0.89±0.16 0.69±0.13* 1.85±0.43 1.06±0.32*观察组 48 2.98±0.23 0.95±0.12* 0.90±0.23 0.49±0.11* 1.88±0.35 0.54±0.14*t 0.389 14.962 0.246 8.101 0.373 10.298 P 0.349 <0.001 0.403 <0.001 0.355 <0.001

2.2 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数值均较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注:*与治疗前比差异显著,P<0.05。

组别 n TC TG LDL-C HDL-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7 6.25±2.32 4.23±1.85* 1.96±0.46 1.53±0.35* 4.69±1.18 2.96±0.73* 0.62±0.15 0.68±0.26*观察组 48 6.46±2.17 3.09±1.57* 1.98±0.33 1.41±0.23* 4.74±1.25 2.25±0.68* 0.60±0.11 0.79±0.13*t 0.456 3.241 0.244 1.979 0.200 4.906 0.742 1.903 P 0.325 0.001 0.404 0.025 0.421 <0.001 0.230 0.030

2.3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颈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头脑的主要血管,IMT正常范围为0.8~1.0 mm,当其数值>1.0 mm即为IMT增厚,当其数值>1.3 mm即为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之一,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提示之一。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密切关系,而斑块形成与患者胆固醇水平,血管管壁内膜受损,血小板、炎性因子等在受损部位聚集、沉积存在直接关系,该现象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随着斑块数量增加,极易导致血管破裂,形成血栓,进而导致脑梗死[4]。

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是临床治疗该病的常见药物之一,本研究将阿司匹林+辛伐他汀作为常规治疗方式。其中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在解热镇痛基础上能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释放,达到中枢感受神经元的调节作用,有助于缓解患者脑梗死症状;同时,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对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积极影响[5-6]。辛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该类药物通过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合成,达到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目的,进而有效阻止斑块形成、生长,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利于血液流通;同时辛伐他汀还能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巩固斑块,减少其破裂发生率,降低脑梗死发生率。阿司匹林、辛伐他汀联合使用是临床常见治疗方式,在缓解患者脑梗死症状方面具有相应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7],在使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效果更显著,能缩小脑梗死患者动脉血管斑块面积。阿托伐他汀是常见降脂药物之一,其能够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达到清理血管垃圾,减少斑块的目的,且具有预防斑块形成的作用,最终可促使血液流通,改善脑梗死临床症状的效果。本研究在阿斯匹林肠溶片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观察组好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斑块面积、斑块厚度、IMT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与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8],说明,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在改善患者斑块效果上较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能改善血脂水平,这和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机制有关;同时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不会增加患者药物不良反 应[9]。

综上所述,与采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常规治疗方式相比,老年脑梗死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会增加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较高安全性,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对清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辛伐他汀阿托颈动脉
基于miR-181/NF-κB通路的辛伐他汀对结直肠癌小鼠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善研究Δ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效果评价
辛伐他汀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观察
老年冠心病运用阿托伐他汀钙复合曲美他嗪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观察及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