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间隙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2020-05-16刘英伟王凤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8期
关键词:硬膜外间隙剖宫产

刘英伟 王凤君

国家二胎政策开放后,本院产妇数量明显增加,且大部分产妇属于高龄妊娠,因此剖宫产手术较为常见。腰-硬联合麻醉作为剖宫产手术最常用麻醉方式之一,其主要是将蛛网膜下腔麻醉(简称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优势相结合运用于临床[1]。既往实施的传统L3~4间隙穿刺,尽管麻醉效果良好,但是产妇易出现呕吐、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手术顺利进行[2,3]。故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腰椎间隙进行穿刺是改善剖宫产产妇的麻醉效果、确保母婴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本院对此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在本院选择剖宫产需行腰-硬联合麻醉的148 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均符合麻醉分级中Ⅰ~Ⅱ级;均知情同意本次实验;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4]。排除标准[5]:排除合并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者;排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排除脊柱畸形或存在其他椎管内麻醉禁忌证者;排除伴有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者;排除对本研究麻醉药品过敏者。根据病历单双号分为研究1 组和研究2 组,每组74 例。病历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1 组产妇年龄25~43 岁,平均年龄(33.52±3.83)岁;研究2 组产妇年龄26~42 岁,平均年龄(33.94±3.7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在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对其各项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脉搏、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严密监测,并予以常规吸氧操作以及静脉通道的建立;同时将产妇体位摆放至左侧卧位,由2 名以上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对穿刺部位进行一致确定。

研究1 组选择的穿刺点为L3~4间隙,将18G 硬针在硬膜外沿穿刺点进行穿刺,成功后,再将25G 腰穿针插入蛛网膜下腔,呈现出脑脊液回流的情况后,以0.2 ml/s 的注射速度注入布比卡因(浓度为0.5%)7~10 mg,完成后将腰麻针拔出行硬膜外穿刺,同时朝向头端置入3 cm 的管道,将产妇体位转变至仰卧位后,将阻滞平面调节至T6水平。

研究2组选择的穿刺点为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朝向头端置入3 cm 的管道,腰部麻醉的间隙为L1~2,以0.2 ml/s 的注射速度注入布比卡因(浓度为0.5%)7~10 mg。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麻醉效果,运动阻滞起效、感觉阻滞起效及感觉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麻醉平面上升情况。麻醉效果判定标准:产妇术中未出现不适症状,肌肉松弛效果显著,无需追加硬膜外麻醉药物,手术进展顺利为显效;产妇术中出现较为轻微的宫缩痛或牵拉反射,可以配合手术工作的进行,需要追加硬膜外麻醉药物为有效;产妇术中出现较为强烈的宫缩痛或牵拉反射,且肌肉松弛效果较差,需辅助镇静止痛药物方可顺利完成手术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 研究2 组麻醉总有效率为91.89%,高于研究1 组的79.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运动阻滞起效、感觉阻滞起效及感觉恢复时间对比 研究2 组麻醉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恢复时间均短于研究1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1%,低于研究1 组的2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n,n(%)]

表2 两组运动阻滞起效、感觉阻滞起效及感觉恢复时间对比(±s,min)

表2 两组运动阻滞起效、感觉阻滞起效及感觉恢复时间对比(±s,min)

注:与研究1 组对比,aP<0.05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n(%)]

2.4 两组麻醉平面上升情况对比 研究1 组麻醉平面上升至T(7.18±1.95)节段,高于研究2 组的T(5.06±2.03)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79,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孕妇出于对胎儿安全性的考虑而选择剖宫产,致使剖宫产率也在逐年递增。剖宫产麻醉方式诸多,传统的硬膜外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易学、麻醉效果较为理想等优势,但是临床长期使用后发现其通常需要应用大量麻醉药物,而过多的麻醉药物会对产妇的妊娠结局造成影响,严重甚至威胁母婴生命安全[7]。经过临床不断探索及实验,腰-硬联合麻醉应运而生,其以起效快、阻滞完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小等优势有效弥补上述麻醉的不足之处,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不良反应较多、易对穿刺部位的脊柱形成损伤等),因此穿刺点的合理选择尤为必要[8]。如何选择最佳的腰椎穿刺间隙以提升麻醉疗效是近年来临床学者研究的重点。

根据李晶[9]报告显示,其选择88 例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L3~4间隙(对照组)与L1~2间隙(观察组)为穿刺点,结果发现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文结果相似。充分说明采取L2~3间隙穿刺,可以有效提高麻醉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不但具有确切的麻醉效果、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还具有较好的肌肉松弛作用以及较强的可控性。

综上所述,在剖宫产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对产妇实施L2~3间隙穿刺,其麻醉效果、起效及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麻醉平面上升节段均优于L3~4间隙穿刺,值得推广。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研究样本数量较少、研究时间较短等,因此临床可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数量、延长研究时间,更加深入分析腰-硬联合麻醉中选择不同间隙进行穿刺对剖宫产产妇的影响。

猜你喜欢

硬膜外间隙剖宫产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剖宫产后怎样加强护理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间隙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