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2020-05-13黄俊辉陈力信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审美意蕴围城

黄俊辉 陈力信

本文为广东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编号:GDJX2017015);五邑大学众创空间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文邑语文工作室”(编号:18RWX06)

【摘 要】 文章认为现代小说《围城》综合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流浪汉体”小说的叙事技巧。通过分析《围城》“围困——跳脱”繁复的情节结构,探析熔炼于文本叙事逻辑下的多层次审美意蕴:多样的舞台上展现出纷纭繁杂的人物与事件;百态世相下透露出对多元文化和社会历史的痛恨叹息;满怀激情与哲理来探寻和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 《围城》;情节结构;围困;跳脱;审美意蕴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因其所展现出的渊博学问和深厚内涵,素有“学人小说”之称。美国学者夏志清称《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1]《围城》语言通俗易懂,作者以二十多万字娓娓道来。如此冗长的作品作者是以何种结构模式将其呈现出来,成为众多学者关注与争议之处。本文就此问题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作品的叙事性结构,并进一步挖掘文本结构下的审美意蕴。

一、研究综述

《围城》自1947年出版以来,评论褒贬不一,而在建国后却销声匿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围城》研究呈现出蓬勃崭新的面貌。

1947年至今有关《围城》结构艺术及其意蕴的研究状况,主要是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对其叙事结构模式的批判,屏溪批评作者的故事“只是一种纾延文字的手段”,[2]王锦园认为结构不严、分章太长等等;[3]第二类则注重与西方流浪汉体小说的联系,其中金宏达指出《围城》是“流浪汉体”与中国古典小说结构技巧的糅合;[4]第三类是将作品的内外现象与文本结构综合解读,如李汨就强调了叙事结构下的人物定位,[5]这一类作品也是当前研究的主流。同时,笔者也暂未发现综合解读文本结构和文本意蕴的作品,截止目前对于文本意蕴的研究大多也是单独从宏观或其他微观角度入手的,如温儒敏的《<围城>的三层意蕴》、刘旭的《试析<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因此,围绕《围城》叙述结构开展的审美意蕴研究,对于《围城》研究具有创新性推动作用。

二、“围困与跳脱”——《围城》的情节结构

李健吾曾谈到,《围城》的情节“就是男女间爱情之神的围困与跳脱”。[2] “围困与跳脱”二词极为巧妙,足以概括这部二十多万字大作一脉相承的结构,但这绝不仅仅是“男女间爱情”,这是一个多线索贯穿的但又独立的情节结构。方鸿渐的人生和情感发展便是其中最明显的主线索,同时掺杂着家庭伦理、文化冲突、就业状况等或明或暗的线索,方鸿渐便是在一次次进出中成为社会的、围城的陪葬品。下面便将故事的开端延伸到作品所叙述的之前,把情节结构分为四大部分,来解读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芸芸众生的“围困”与“跳脱”。

第一部分,以方鸿渐的少年到留学回国为期。这段时期尤其是回国前的描写大多是回忆性,笔墨不多,不少学者在将作品分期时也未将其单独分开。笔者认为这段时期正是方鸿渐一生在围城中“轮回”的开始。方鸿渐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他的少年生活我们一无所知,只知道高中时由家长做主订了婚,对象是从未谋面的。直到两年后,在体味到爱情风味后写下了一封“解约书”,方鸿渐便就此进入到“围困与跳脱”的命运漩涡中。他在国外的“游学”、和鲍小姐的一夜风情,便是第一次摆脱前半生围困的自我跳脱与努力。

第二部分,以方鸿渐回国到前往大后方为期。方在这段时期与苏文纨、唐晓芙发生了重要的情感纠葛。苏文纨强势地追求方鸿渐,方鸿渐在处理暧昧的同时爱上清水芙蓉般的少女,他似乎可以逃出围城,却因苏小姐的言语打破了表面的平静。其实,他一直都活在深深的忧虑中,美好的面纱在谎言袒露后会不堪一击,即使方和唐的恋情成功,结局是否会如下文与孙柔嘉那般?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众多场面,方鸿渐众人前的演讲、点金银行的职场风云等等,方鸿渐最终暂时离开前往大后方谋职,暂时跳出情伤的围困。

第三部分,以方鸿渐出发前往大后方到离开三闾大学为期。方鸿渐和曾经的“情敌”赵辛楣、学者李梅亭、女青年孙柔嘉等人一同前往三闾大学,途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事。尽管交通艰难无比,李梅亭还不忘寻花问柳,孙柔嘉这位“柔弱”的女性也别有用心。到校之后,方鸿渐的职务又成了大问题,当校长高松年给了他副教授的职务,方的心里覺得是天大的恩赐;当他了解到那位“校友”韩学愈后,心头却又是一番滋味。伴随着赵辛楣的离开,方被巧妙“设计”而与孙柔嘉订婚了,后来还丢了大学的饭碗。对他来说,这座名利场何尝不是一个牢笼,离开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但他得再次面临谋生的选择。

第四部分,以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生活为期。离开三闾大学后的方鸿渐与孙柔嘉结了婚,在此之前却已发现这是一名“很有主见”的女子,使得他不得不产生对婚姻乃至人生万事的思考和怀疑,好友赵辛楣的一个点评更是一针见血直透孙柔嘉的性格——“深心”,孙柔嘉也厌恶这个让方鸿渐“俯首帖耳”的贵公子,因此赵辛楣也直接成为孙和方婚变的导火索。有意思的是,方鸿渐与孙柔嘉争吵中说道“我谁也不靠”,却又一句“我今天已经拍电报给赵辛楣……”,还有婚姻破裂后仍想着“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方鸿渐始终捉摸不透诸如婚姻的、职业的一道道“围城”,唯有陷入“人生最原始的睡”。[6]

方鸿渐的“围困与跳脱”起于封建式家庭订婚、又落幕于自由的恋爱婚姻。方鸿渐的每次“闯入”和“逃出”都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但他的活动又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带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在“流浪汉体”结构中我们得见中国古典小说线性结构的技巧。[7]同时,作者也充分发挥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个人渊博的学识,将每个独立空间解剖得入木三分,因此其结构体系下也埋藏了深厚的文本意蕴。

三、《围城》结构下的审美意蕴

黑格尔认为,“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8]而审美亦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围城》的审美意蕴除了其多层次意义的丰富性,也正因为它独特的叙事结构作为文本的外在形式,从而形成了系统的、有机的意蕴体系。简单来说,《围城》结构的审美意蕴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多样的舞台上展现出纷纭繁杂的人物与事件。作品的结构是独立的,每个由故事构成的小舞台中都有一群性格特征明显的典型人物。以与方鸿渐有爱恨纠葛的几位女性为例,唐晓芙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位。一方面她天真、单纯、坦率、倔强,与方鸿渐更是读者心中兩情相悦的一对,也因此不能忍受爱情的“污秽”与“欺诈”,留下无尽唏嘘。另一方面她的形象在作品中永远停留在“恋爱围城”中,保留着读者对这一形象的一丝希望。而苏文纨却从热烈、自由变得拜金、低俗,孙柔嘉也从腼腆的少女蜕变为“极有主见”的家庭主妇,她们的形象也从“恋爱围城”扩散到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在其他小故事空间或多或少有所显现。因此,作品的结构又是带有明显因果关系的多线性结构,作品的某些人物便会像苏、孙等一样性格、情感也在长远发展着。这一层中的人物和事件纷至沓来,作品往往能带给读者最为直观的一种审美韵味。

第二,百态世相下透露出对多元文化和社会历史的痛恨叹息。打开作品,最先进入读者眼帘的是一艘载有十来个归国留学生的轮船。正值抗战烟火熊熊燃起,多少人以为这是一群能为国效力的青年男女。不料“除掉吃饭睡觉之外”,“他们整天赌钱消遣”(第2页)。有才的苏小组追逐着虚无的爱情,对象是“本领全无”的方鸿渐。在方鸿渐的口中,“鸦片”和“梅毒”是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的唯独“两件西洋东西”。而土生土长的、东方文明孕育的学者李梅亭,也是一个寻花问柳、追逐名利的酸儒。作者以一种讽刺的笔调道出了中西文化在近代融合的矛盾与冲突。散落于文本结构的还有忙碌于各个场合的阶层人物,作者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最真实的感情,从这些人物身上解剖出那个时代社会的横断面与纵切面。当读者带着思考阅读这些形象,或许不自觉间就会迸发对中西文明的爱恨交织。社会历史的深度正是由第一层富有魅力的形象所呈现出来的。

第三,满怀激情与哲理来探寻和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在文本结构的叙述逻辑下,“围城”应包含着几个基本的内涵。“教育围城”或者叫“青年围城”,我们可以理解为中西方教育体系下青年的苦闷与彷徨。方鸿渐留学海外,学的却是中文,而且兴趣广泛却全无心得,这饱含作者的辛辣讽刺。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这里寻求的便是青年人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婚恋围城”,恋情是猛烈的、冲动的,婚姻是平淡的、琐屑的,归根结底终究是人的情感问题。方鸿渐深陷4名女性间的爱恨纠葛,赵辛楣也与汪太太、苏文纨也有道不清的关系。人们在这里寻求的是人的内在归属。“职业围城”也可叫“社会围城”,这是关于人的角色定位问题。方鸿渐初到三闾大学担惊受怕是否有“饭碗”,后来又谋划着职务等级问题,结果连续约的聘书都没收到。那些所谓主任教授也不过如此,因此这里必须解决的是找到人的外在社会归属。《围城》如此丰富的内涵,离不开文本结构所赋予的广阔叙事空间,这一条条人生哲理便是在故事的解读中由读者领悟并内化于心。

四、结语

《围城》兼具中西小说叙事结构艺术之长,独立与发展相交错的故事空间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通过作品刻画的栩栩如生的芸芸众生画像,结合辽阔的社会画面和丰厚的哲理韵味,我们可以感受到渗透于形象体系下的文本意蕴,这也是作品永葆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精髓。

【参考文献】

[1]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译.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

[2] 田蕙兰,马光裕,陈珂玉.钱钟书 杨绛研究资料[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 王锦园.《围城》——中国现代文学的奇葩[J].文科月刊,1985(5).

[4] 金宏达.钱钟书小说艺术初探[J].江汉论坛,1983(01).

[5] 李汨.浅析《围城》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定位[J].文史博览(理论),2014(9).

[6] 钱钟书.围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7] 陈晓,姚松奇.浅谈《围城》独特的叙事结构[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12).

[8] 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简介】

黄俊辉(1998—)男,广东新会人,五邑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陈力信(1998—)男,广东化州人,五邑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审美意蕴围城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社交电商的“围城”
《围城》70周年首推电子版
围城之围城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大鱼》的意象叙事及审美意蕴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
试论朝鲜朝文人李廷龟的中国山水游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