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老师,请想得更深一点

2020-05-13唐政

教师·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思维

唐政

摘 要:数学的魅力在于思考,数学教育的落脚点应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会学生解题的数学教育不是真正的数学教育。数学老师应多多思考:如何呈现思考过程,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只有真正做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思考得更深远一些,让学生真正经历完整的的知识建构过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核心素养;“心灵之剪”

一天,在培训讲座上,听唐老师说到“心灵之剪”的时候,笔者被深深地打动了。“心灵之剪”,多么温情而浪漫的提法,笔者想这才是冷峻而理性的数学人内心该有的温度。很庆幸,在笔者即将深陷“应试漩涡”的时候能听到这样一个有深度的词语,它让笔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学教学。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这些日子,笔者常常用这句话来检验自己的教学,反思之后得到的结论令人沮丧:四年数学教学中,笔者做得最多的是教学生解题,尤其近两年更有使用“题海战术”的倾向,尤其令人失望的是,最近一次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居然是在2016年。那是笔者回归数学教师队伍的第一年,笔者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日子:在光影斑驳的教室里,学生围着笔者告诉我他们是怎么想的,我也记得他们当时脸上的自豪表情,以及那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唇枪舌剑”。其实那个班的数学底子并不好,笔者接手时班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及格,六年级第一学期时笔者还在为学生们的通分、约分速度而着急,到第二學期后半期时,他们竟然能在某些分数应用题的解法上另辟蹊径。与那一届学生讨论数学题的时光让笔者更加坚信:思考确有魅力,没有什么其他快乐可以取代思维的狂欢。可惜,那样的快乐与后来的笔者鲜有相遇。

回顾这两年笔者的数学课堂,虽然一如既往地认真,学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总感觉缺了什么,甚至有时会感觉数学课上挺枯燥,有种被乌云笼罩的低迷。迷茫时,笔者扪心自问:学生会解题、能得高分,这就是数学教育吗?数学教育最该教的是什么,是解题吗?

杜威阐释教育的目的,他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教育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这提示我们,教育不仅要使人得到发展,而且应该让人全面发展。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在初时离不开引导与支持,而后当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应该有自主发展的意识、自主发展的能力,成长与发展应该贯穿其一生。我们的数学教育能教给学生哪些助其一生发展的东西?哪些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数学素养?笔者想真正的数学核心素养教育应该直面这些问题。

唐老师在讲座上讲到的“心灵之剪”就是一个典型的使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里有一节内容是:圆柱的侧面积。一般的数学老师(包括笔者)会提前让学生带剪刀与圆柱模型到课堂上,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剪刀将模型剪开,从而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又或为梯形,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圆柱侧面可以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借助已学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公式。上这堂课时,笔者自认为已经渗透了数学思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公式推导最重要,所以笔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推导公式,然后再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公式。现在想来,笔者做的所有的设计只有一个目的,即让学生记住公式、会用公式,说到底还只是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离真正的数学核心素养还远着呢!若没有教师的提示,学生是否能想到把未知的事物转化成已知的事物?若教师没有让学生带剪刀,学生的心里是否能呈现出一把“剪刀”?若学生感悟到了化归思想,有了化曲为直的意识,能出现的又何止“心灵之剪”呢?数学思想才是能助学生自主发展的隐形之翅啊!

教育具有时代性,每一代教育者都要思考:当下的教育该是什么样子,当下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要赋予这两个问题新的含义。作为数学老师,笔者想我们得想得再深一点:你想到的点子能否启发学生让他们也想到?你没想到的点子能否给学生空间与支持让他们突破你的极限,比你想得更远、想得更多、想得更好?笔者想:我们的知识上限不能是学生智慧的终点,而应是起点。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思维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
乐学· 自主·分享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