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业前护生职业认同与学业成绩及教师专业态度相关性分析

2020-05-13余惠琴华筱娟

循证护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护生认同感学习成绩

余惠琴,华筱娟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社会赋予职业角色的承认,自内心接受该职业,并对所从事职业的目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1]。护生职业认同是指护理学生对将要从事的护士职业和目前护生身份的积极感知、正面评价和情感体验,其程度可以决定个体的职业行为倾向,是专业学习、学科发展和职业稳定的基础[2]。国外学者在理论探讨、测评工具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对护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干预策略研究[3-6]。而我国尚处于测评工具研制及职业认同的描述性、相关性研究阶段。护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步于在校学习阶段,其职业认同感对日后职业稳定、降低离职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职业认同的形成被视为医学教育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构成[8]。作为护理教育者,积极探索护生职业认同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评估护生将来离开护理专业的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对毕业前护生职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从教师专业态度对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及护生职业认同感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修订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护生职业认同水平提供指导方向。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厦门医学院即将毕业的护理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有效回收率为97.7%。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通过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和护士职业认同量表两部分。①一般资料:由调查者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成绩、填报护理专业的主要原因、学校老师对护理专业的态度、专业认同度等内容。②护生职业认同问卷(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for Nurse Students,PIQNS):由郝玉芳[9]在基于文献回顾、对护生职业心理现状的了解和结合我国护理教育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编制,适用于护生职业认同水平的测定。问卷包括职业自我概念(6个条目)、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4个条目)、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3个条目)、职业选择的自主性(2个条目)和社会说服(2个条目)5个维度,共17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为“很不符合、较不符合、介于之间、较符合、很符合”5级,分别赋值1分、2分、3分、4分、5分,满分85分,分数越高表明职业认同水平越高。该问卷信效度良好,总量表的 Cronbach′s alpha系数和折半信度分别为0.827和0.842。5个维度的Cronbach′salpha系数分别为0.831,0.664,0.625,0.462,0.507。

1.2.2 调查方法

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在护生毕业前班会上集体发放,发放前向护生说明调查目的和意义,经护生同意后由研究者统一发放,护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调查过程严格遵循知情同意、自愿、隐私保护等原则。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护生一般情况

459名护生年龄19~28(21.9±1.1)岁。其中女生 448名,占97.6%;男生11名,占2.4%;生源地农村278名,占60.6%;乡镇114名,占24.8%;城市67名,占14.6%。独生子女76名,占16.6%;非独生子女383名,占83.4%;录取志愿:第一志愿419名,占91.3%;第二志愿30名,占6.5%;第三志愿6名,占1.3%;调剂4名,占0.9%;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150名护生因护理专业好找工作而选择,占32.7%;127名因父母意见选择,占27.7%;105名护生因看好专业发展而选择,占22.9%;52名护生因自己喜欢而选择,占11.3%,25名护生因其他的一些原因而选择护理专业,占5.4%。

2.2 护生职业认同各维度得分情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总分为(61.30±10.99)分,处于中上水平,在各维度中社会说服维度得分最高,为(3.76±0.83)分,其次依次是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3.70±0.67)分、职业自我概念(3.62±0.79)分、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3.50±0.77)分,得分最低的是职业选择的自主性(3.49±0.69)分。

2.3 影响护生职业认同的单因素分析

护生职业认同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见表1。护生职业认同得分在性别、独生子女、生源地、录取志愿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选择专业原因、专业老师对护理专业态度及在校学习成绩3个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护理专业老师对专业态度的积极性对护生的职业认同有明显影响,态度越积极,护生职业认同度越高;专业与自身兴趣比较相符的护生,其职业认同得分较高,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会影响护生的职业认同感。

表1 护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续表)

变量人数职业认同得分(x±s,分)统计值P护理老师对专业的态度 非常积极23663.68±11.47 比较积极19359.76±9.31 不确定2952.76±11.40F=12.3630.000 比较消极145在校学习成绩 优秀(>90分)2958.83±12.03 良好(80~89分)18562.33±10.11 一般(70~79分)21261.44±10.92F=6.6060.000 及格(60~69分)3158.90±11.95 不及格(<60分) 2 26.00±4.24 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 好找工作15059.68±11.99 父母意见12759.90±11.35 看好专业发展10563.22±11.35F=7.0940.000 自己喜欢5267.33±9.08 其他2557.60±8.76

2.4 护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Spearman相关分析

对护生职业认同的3个影响因素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与护理老师对专业的态度和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具有相关性(P<0.01),而与护生在校学习成绩无相关性(P>0.05)。对各个维度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对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4个维度得分有一定影响(P<0.01),而对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维度的得分影响不大(P>0.05)。见表2。

表2 护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Spearman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认同度在逐步提高,社会认同与培养模式对专业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调查的459名毕业前护生中,女生比例高达97.6%,而男生只占2.4%,该比例与何丽亚[10]调查结果相近,与我国护理专业队伍男生比例普遍较低相关。男女生职业认同感的比较中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与何琼等[11]对护生职业认同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而多数学者调查认为男生的职业认同感普遍低于女生[12]。这可能与本次接受调查的均为高年级男生,经过专业的护理教育后对男生从事护理专业有了更客观、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有关,并在思想上接受了护理专业,因此在职业认同上与女生并无差异。被调查护生中护理专业为第一志愿录取的护生比例较高,占91.3%,说明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可能与护理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有关。分析发现是否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对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生的职业认同不仅受选择职业的初衷影响,还与后天的学习与教育有关。

本研究显示,毕业前护生的职业认同得分处于中上水平,在各维度中社会说服维度得分最高,为(3.76±0.83)分,与郝玉芳[9]的调查结果一致。社会说服是指护生在职业心理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来自社会的鼓励、劝说等,如父母、老师、权威者的鼓励等,可通过社会比较进行个体自我社会化[13]。可见,社会说服对提高护生职业认同感有积极作用,多数护生愿意了解在护理领域中成功人士的成长故事,并希望能有与护理前辈交流的机会,以获得经验。 护理前辈的积极职业信息可帮助护生提升其职业认同,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应适当融入职业思想教育,通过护理领域中成功人士成长故事的分享,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同时,可以组织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提供护生与护理前辈交流的机会,从护理前辈的经验分享中,提升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提高职业认同感。得分最低的是职业选择的自主性(3.49±0.69)分,本次调查的护生中,因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仅占11.3%,多数护生因父母意见选择,占27.7%,说明护生由于年龄较小,思想欠成熟,在择业方面容易受父母等其他因素影响,较为被动,缺乏自主性。推进学科发展,提升社会的认同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育人,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对稳定护理专业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加大护生职业态度在综合测评中的权重,提升专业教师培养护生职业认同的责任意识

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与护生在校学习成绩、护理老师对专业的态度和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是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对护生职业认同的3个影响因素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护生在校学习成绩与护生职业认同并无相关性,说明护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是否认同护理专业并无直接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常常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学习成绩好的护生职业认同度高,而学习成绩越差的护生,职业认同度越低,其实不然。因此,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护生职业认同感的标准,不能忽视学习成绩优秀护生的职业认同培养,同时也不能否认学习成绩较差的护生对专业的认同与热爱。

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与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具有相关性,研究表明,依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护理专业的护生职业认同得分高[(67.33±9.08)分],说明兴趣可使人产生动力,获得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因此在护理教学中,不能忽视护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良师,专业热爱对护生职业的选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护生对专业兴趣的培养。

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与护理老师对专业的态度具有相关性。护理老师对专业的态度对护生职业认同5个维度的得分均有影响,专业老师对专业的态度越积极,护生职业认同感越高。护理专业老师的专业思想会对护生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将专业素养与专业思想渗透于课堂之中,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升华职业情感,通过显性的课程教育与隐性课程的情感升华,全面提升护生的整体职业认同感。

3.3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化教改,将职业态度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中,全方位育人

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态度对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大影响意义,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应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就是立足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维度来关照课程价值,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致力于提高护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14]。课程思政是专业人才培养与提高专业人才队伍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在保证传统专业课创新发展的同时不断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是每位专业教师的重要责任。对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应全面覆盖于课堂、活动与实践中,将思政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课堂中,注重专业素养与专业思想的培养,巩固护生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全面提升护生的整体职业认同感是每位专业教师的职责。

4 小结

职业认同对个人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与动力。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使职业认同对医学生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护理专业同样如此。职业认同感在护生的学习、职业生涯中是不断发展的,作为护理专业教育者,要充分认识护生职业认同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索培养护生职业认同感的途径,积极发挥教育者的导向作用,将职业态度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在学业成绩的综合测评中加强职业态度的考核评价,推进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融合即课程思政化,利用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入专业学习中,全面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加强护生人文与德育教育,以及唤醒角色责任、强化职业认知,提高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减少护士流失率,培养爱岗敬业的护理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护生认同感学习成绩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兄弟让举
名落孙山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掐断欲望的引线
马老师的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