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时代构建

2020-05-11李娜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构建新时代

李娜

【摘 要】 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时代构建。首先分析了以理论创新为主的理论基础建构,其次探讨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构建,最后论述了坚持从问题出发的实践角度构建:不断创新传播内容及方式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活力;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话语引导力;通过明确工作责任制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新时代;构建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这就意味着我们将要面对新的挑战,尤其是在意识形态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本文主要从理论创新、价值选择和实践三个角度出发,以巩固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的话语权构建。

一、理论基础建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不是一日之功,能否巩固并扩大其历史的影响力,关键看我国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怎样做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有机统一。

1、处变不惊,坚定信仰,确保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基础地位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便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在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指引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胜利,我党即将面临的是一个新的伟大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性地位,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丢了就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党员干部要系统全面的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一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要认认真真读原著,踏踏实实学原文,真真切切悟原理,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要敢于“亮剑”,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增强政治定力,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遇山开路,遇水架桥”。

2、应势而动,通过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更加融合,更加本土化

实践是不断变化的,理论创新也要与时俱进。一成不变、固守陈规的理论终究要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新时代的我党必须不断创新理论发展,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实践,指导社会工作,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新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长盛不衰的原因“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

怎样才能创新?一要立足时代之基。理论只有结合当下的实际、解决时代之问、引领时代发展,才能凝聚人心、获得人民的认同。二要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风物长宜放眼量”。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就要在守本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吸收外来,对于国外的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持正确的态度,开放心态,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弃其糟粕供人以鉴,以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基础更加巩固。

二、价值理念构建:以人民为中心

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要必须获得人民的支持,才能实现时代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获得广泛认同的价值理念基础,是唯物主义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夯实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认同

马克思主义饱含人文关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的治国理念,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治国原则,重视民生,体察民意。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正的“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更有尊严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让人民群众感受了总书记以人为本的情怀。只有牢牢守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担起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认同,而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民心基础。

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认同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取得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理论的正确要靠社会发展的实践来验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为意识形態话语权的巩固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进而增强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向心力。纵观历史世界格局的演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几乎是决定性的;横看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因此,必须制定的各项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并落实到位,注重民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普及的地惠及全体人民,打好脱贫攻坚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物质之忧,老百姓才能从意识上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信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的植根于老百姓的心里。

三、实践角度构建:坚持从问题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明确了基本目标和根本抓手,

1、不断创新传播内容及方式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活力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们传统的信息交流方。传统媒介传播的单向性、受众的被动性以及其传播受时空限制大等特点,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呈现式微态势。而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广,其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及主动性,使传统媒体愈发显的力不从心。再加上新时代网络语言的灵活性、生动性,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活力大大降低。

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影响力,必须构建起全方位、立体的传播体系。首先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要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的网络技术,选择大众喜爱的信息接收方式,并将口碑、图像、文字等素材综合运用,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努力形成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最大限度的拓展意识形态话语的受众群体;其次要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语言,使抽象语言通俗易懂、官方语言不再生硬,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融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寓教于乐,增强共鸣,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最后,要保证意识形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时代转型,各种利益相互交杂,不同价值理念激烈碰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通过对各种思想、观念的理性整合以充分的理论自信去应对人民群众产生的思想观念的困惑,及时纠偏,最大限度的去传播意识形态的正能量。

2、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话语引导力

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互联网,我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严峻的网络形势日益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再加上网民来自于社会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同时,党内从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些党员干部缺乏网络领域工作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还有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观念思想或理论钻了空子,导致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的引导力消减。因此,首先要完善网络空间的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想、恶意散布谣言、反党反人民的言论等都要依法处理。同时加强监管,及时监测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向情况,营造清朗明正的网络空间;其次是强化教育引导力度,利用网络科技的手段,了解民众的喜好,将民众的认知心理前置引导,提前对民众的反应做出科学的预判,以更好地营造正能量的舆论氛围引导民众,提高民众对谣言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免疫力;最后为应对日益繁荣的网络世界,要培养一批具有政治鉴别力的意识形态工作人员,充实到网络工作队伍中,提到综合应变能力,从而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引导力。

3、通过明确工作责任制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意识形态工作当成空洞的政治口号。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领会不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一心搞经济建设;有的能够认识到,但是缺乏相应的学习和指导,出现“本领恐慌”,不会做;再有就是不注重自身作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使党群、干群关系恶化。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因此,我们要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相关工作主体。首先要落实责任主体,划分责任清单。抓住主体责任的“牛鼻子”,将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督检查常态化,形成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良好政治氛围;其次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好坏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最后要加强作风建设。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能使意识形态工作事半功倍。管好用好手中的权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N].人民日报,2016-12-02.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李 娜(1982—)女,漢族,山东聊城人,本科,中共聊城市委党校中级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构建新时代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