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问题 真观察 真探究

2020-05-11何继鹏

教育界·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观察力体验式教学

何继鹏

【摘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是新时代公民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基于一年级学生科学观察力的现状,本文从真实的教学案例入手,通过认知体验、探究体验、评价体验、生活体验四个方面,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观察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一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观察力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对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自《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小学低学段科学课已历经两年的实践探索,小学科学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一年级作为学生从幼儿期向学龄期过渡的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将为他们今后学习科学和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一、追本溯源——低学段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力现状

观察,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目的性、指向性的知觉,在众多领域中具有适用性。是否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对于一名学生学习的好坏至关重要。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科学领域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了观察的作用——是孩子进行探索活动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观察”二字更是多次出现,“聚焦、探索、研讨、拓展”,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学生观察力的运用。由此可见,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一年级科学教学以观察为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一年级学生的观察力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1.个体观察力存在共性

一年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经过学前阶段的观察学习与实际运用,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拥有一颗好奇心,想通过观察一探究竟。虽然观察积极性高,但他们在观察时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在对观察方法的认知上,他们觉得观察方法只有一种——即用眼睛看,殊不知人体的很多感官都能够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呈现的观察对象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可以是一种实物、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也可以是多个物体或看不见的物体。但学生往往在没有明确观察任务是什么之前,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观察,同时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记录观察结果时,学生也会因为缺乏科学实证意识,不知道如何记录,忘记记录或对自己的观察结果不自信而将他人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分享观察结果时,学生虽然能够通过观察有所收获,但仍无法运用科学词汇进行有条理的表述,常常词不达意,导致教师和同学听不懂。

2.个体观能力存在差异

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特的气质与性格。观察力的高低与他们在前一阶段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年级中既有观察认真仔细、思维活跃的理智型学生;也有观察感情用事、缺乏理智的情绪型学生;还有观察中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但又可能固执、轻率的意志型学生;更有处于三种性格类型之间的中间型学生。面对相同的观察任务,性别不同也会对观察产生一定影响。通常女生的注意力比男生集中,观察习惯相对于男生较好,容易发现细微之处;而男生的观察积极性更高,但不持久,更容易关注观察对象的有趣之处,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例如,在教学“观察鱼”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一条活鲫鱼认识鱼的身体特征、运动和呼吸情况。大部分学生经过观察能够发现鱼的身体有头、眼、嘴、鳞片、鳍;少部分观察更为仔细的学生还可以发现鱼的身体中还有鳃结构,同时能够对鱼身体、鱼鳞的形状以及鱼鳍生长的位置有更为细致的观察描述。在将观察到的鱼画下来时,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学生,理智型学生记录鱼的形态特征更为细致完整。

二、不落窠臼— 一年级学生观察力提升策略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为载体,更加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认知与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更适用于一年级科学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学习对象并生成知识,能够在促进学生观察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实现科学素养的全方面发展。

1.新技术,创情境——认知体验提升观察自主性

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还未完全从幼儿阶段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中脱离出来。他们有的意注意时间较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很难自主保持长时间的学习积极性。近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获得外界的信息83%以上是通过眼睛,11%借助听觉,3.5%依赖触觉,剩余部分源于味觉和嗅觉。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先进技术,如交互式白板、同屏直播、VR技术等,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科学情境,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起点和终点”时,教师以动画短片导入,创设“青蛙王国跳远争霸赛”情境,让学生化身为跳远勇士帮助自己手中的青蛙争夺第一。学生历经“合作热身赛(学生试玩青蛙)”“比赛规则我来定”“神奇纸带判第一”“比赛收获齐分享”四个环节,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在主动观察中学会测量距离、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真正体验公平比赛的趣味。新技术的运用在提升学生认知体验品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专注力与探究欲望。

2.明目标,学方法——探究体验保证观察科学性

特别的科学情境在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的同时,定会让他们忘乎所以。这与学生在这一时期观察目的性不强、自控力弱、持久度短、注意力容易分散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当观察对象相对复杂或者数量不止一个时,学生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观察不够深入。因此在观察前,教师应该做好观察目标的明确和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使学生掌握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反复观察等观察方法,让学生明确要观察什么,并利用这些方法更全面、更有序地获取信息。科学教学提倡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樣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科学知识、掌握技术与方法,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教学“观察一瓶水”时,观察的主要目标是发现水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使用已学过的感官观察(眼睛看、鼻子闻、手摸)与对比观察,体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与分析信息—得出结论—交流分享”的科学探究过程,以此来更加深入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水。

3.善记录,会交流——评价体验促成观察外显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教会学生怎样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他们如实地记录观察到的事实,并把这些事实通过自己的语言科学地表述出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明确指出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相辅相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和家长的评价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引导和激励学生,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脑中所思、心中所想,通过说、写、画、演、唱、跳多种方式外化呈现。学生在经历客观、正向的评价体验中,不仅观察力得到提高,表述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真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观察叶”时,有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叶片画下来。这一活动不仅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叶片的特征,更需要他们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这名同学在观察时很认真,能够按照老师提示的顺序画叶片,将这片叶的特点真实地画了下来!”如此积极的评价,不仅对某位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反馈,同时也给其他学生带来了评价体验,能够起到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

4.多实践,勤思考——生活体验拓展观察应用性

仅仅依靠课堂体验对学生科学观察力的提升是有限的,教师应将课堂内的科学探究与课堂外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机会,让他们行动起来。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体验中练习、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观察力。观察本身就含有思维的因素,又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力的发展同样能反作用于思维能力,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学校层面可以设户外课程,把课堂从教室搬至大自然(如植物园、动物园、公园)中,带领学生寻找春天、畅游秋天,还可以开展如“种一棵植物”“树叶贴画制作”“我喜欢的动物分享会”“测量大挑战”等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光。学校更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发起亲子科学阅读、亲子实验、亲子观察日记等倡议,共同为学生营造能够实践、需要思考的科学学习氛围。

在科学领域中,观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必备技能。面对观察力相对欠缺的一年级学生,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所需,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应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柏福荣.观察扬起科学探究的风帆[J].小学科学:教师,2018(04):16-17.

2.李敏瑾.让体验式学习点亮科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8(24):84-85.

3.陈越生.谈如何训练小学生的观察力[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08):32.

4.叶华.一年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51.

5.卢宏彬.浅谈现代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软件:电子版,2014(02):250.

6.洪从兵.基于科学素养导向的体验式教学策略——以“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18,40(05):56-58.

【基金項目】本文系作者所主持的2019年度诸暨市教科规划课题“基于学前科学教育提升一年级学生学习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19265)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一年级学生观察力体验式教学
数数看
观察力大考验
美国小镇找找看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防治结合 消灭错别字
观察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