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失眠症患者心理因素分析

2020-05-06郑毓玲蔡秋梅邓鸿琦

中国医学创新 2020年8期
关键词:失眠症心理因素总分

郑毓玲 蔡秋梅 邓鸿琦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失眠组)及同时期本院60例正常体检老年人(正常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生活满意度指数B(LSIB)、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AS)、应付方式问卷(CS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分。结果:失眠组PSQI总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失眠组LSIB总分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失眠组SCL-90中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失眠组SSAS中客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评分与总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失眠组CSQ中退避、自责及幻想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失眠组EPQ中神经质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差,心理健康情况差,对自身生活满意度低,焦虑、抑郁明显,个性多为不稳定,多采用不成熟方式解决问题,缺乏社会支持。

【关键词】 老年失眠症 心理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Method: A total of 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insomnia group)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8 and 60 elderly people with normal physical examination (normal group) during the same perio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B (LSIB), self-rating scale of mental health symptoms (SCL-90),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AS),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 and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total score of PSQI in the insomni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group (P<0.05). The total score of LSIB in the insomni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group (P<0.05). All scores and total scores of SCL-90 in the insomni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P<0.05). The objective support and support availability scores and total score of SSAS in the insomni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P<0.05). The retreat, remorse and fantasy scores of CSQ in the insomni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P<0.05). The neuroticism score of EPQ in the insomni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group (P<0.05). Conclusion: Insomnia patients have poor sleep quality, poor mental health, low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own life, obviou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their personality is unstable, they often use immature ways to solve problems and lack social support.[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Psychological factors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grao Third Peoples Hospital, Shangrao 334000, China

老年失眠癥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导致老年人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夜间片段性睡眠以及白天睡意增加等[1-2]。老年失眠症患者常伴有躯体疾病和精神心理问题。另外,不良睡眠行为和睡眠环境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3]。有急脾气、爱生气、爱操心等性格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老年失眠症患者表现出更多的焦虑症状,而这些焦虑症状又可以反过来加重失眠,导致睡眠障碍长期持续存在,长期失眠可影响日常生活,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记忆力减退、日常工作、学习及创新能力下降[4]。失眠是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如血管收缩功能异常引起头痛,造成身体免疫力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还会使人过早衰老,引起老年痴呆症或缩短寿命[5-6]。既往对于老年失眠症的治疗多针对患者的生理及病理原因进行诊治而忽视了患者心理相关因素,现阶段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失眠是一种异常心理行为,可以通过行为疗法来加以矫正[7-8]。本研究旨在证明老年失眠症是一类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失眠组)及同时期本院60例正常体检老年人(正常组)。纳入标准:(1)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2)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3)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4)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5)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6)年龄60~80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1)因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抗焦虑药物的戒断反应、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狂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导致的失眠;(2)孕期、哺乳期妇女;(3)躯体检查发现脑、心、肝、肾等系统明显异常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生活满意度指数B(LSIB)、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AS)、应付方式问卷(CS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6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和60名正常体检老年人进行测评。所有调查问卷、量表需在至少一名主治医师的指导下由受试者自行填写完整,受试者每日填写的问卷、量表不多于3份,同时调查问卷需要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所有受试者完成问卷及量表后,3名专业医护人员对所有问卷及量表按要求进行统一评价或评分,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PSQI、LSIB、SCL-90、SSAS、CSQ及EPQ测评结果,并对比老年失眠症患者与老年正常人各种心理相关量表或问卷调查,得出导致老年患者失眠症的相关心理因素。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PSQI、LSIB、SCL-90、SSAS、CSQ及EPQ评分。PSQI:评测受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包含19项自评与5项他评,本研究评分项由第1~18自评项组成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7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根据失眠情况按0~3级评分,7个项目之和为PSQI总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9]。LSIB:由12项清单式、开放式条目组成,总分为0~22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SCL-90:对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从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怖、敌对、精神病性、偏执及其他共90个项目进行自我评定,每项评分0~4分,分数越高心理症状越明显。SSAS:包含主观支持4项、客观支持3项、支持利用度3项共10项,1~5、8~10项为1~4级评分,6~7项按来源数计分,每个来源1分。总分为10项分数之和,主观支持评分为1、3~5项之和,客观支持评分为2、6、7项之和,支持利用度评分为8~10项之和,分数越高支持度越强。CSQ:该量共有62个条目,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个条目中选“是”评1分,选“否”评0分,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之和/分量表条目数。EPQ:包含掩饰、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4个分量表共88项,(+)为正向加分,选“是”计1分,选“否”不计分;(-)为反向减分,选“是”不计分,选“否”计1分,各量表标准T分可根据各量表总分算出,T=50+10×(原始分数-平均分数)/标准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失眠组男22例,女38例;年龄62~80岁,平均(68.3±5.4)岁;正常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60~80岁,平均(68.5±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PSQI比较 失眠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催眠药物评分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睡眠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LSIB比較 失眠组LSIB总分为(10.97±3.12)分明显低于正常组的(15.21±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5,P=0.000)。

2.4 两组SCL-90评分比较 失眠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5 两组SSAS评分比较 失眠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与总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观支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6 两组CSQ比较 失眠组退避、自责及幻想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求助、合理化与解决问题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7 两组EPQ比较 失眠组神经质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掩饰、内外向及精神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心理和精神因素是导致老年失眠症的主要因素之一[10-11]。相对年轻人而言,老年人心理和精神更加脆弱、孤独和无助[12]。本研究两组PSQI比较显示,失眠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催眠药物评分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睡眠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失眠组自身对睡眠质量不满意,确实存在各种非躯体及环境因素引起失眠症状。失眠组LSIB总分低于正常组(P<0.05),表明失眠症患者对生活的满意度要明显低于正常人,失眠症患者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未达到自身的期望值或多未来生活较为悲观[13]。有相关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的PSQI总评分与LSIB评分为负相关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较差的睡眠质量对患者的生活、工作等方面造成困扰,幸福感下降,痛苦感加深,直接降低了对生活的满意度,同时生活、工作的困扰又加重了失眠,形成不良循环[14-15]。

相关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均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情况较差[16]。本研究在对两组心理健康症状自评分析发现,失眠症患者强迫症状、焦虑及抑郁因子突出明显,说明失眠症患者多伴有抑郁、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多与其自我追求高、敏感、谨慎、内心感知丰富有关[17-19]。同时失眠组患者SCL-90评分中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及敌对因子评分也要高于正常组,其反映了患者存在人际关系差,存在疑病症状。以上多项心理原因均有可能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又容易加重上述不良情绪,说明失眠的产生与加重与患者的基础个性有较大关系。

积极的生活应对方式可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利于心理健康[20]。本研究中失眠症患者对生活的应付方式多为逃避、自责、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中的事件。同时两组的EPQ评分对比发现,失眠症患者多为不稳定个性,面对生活不良事件及压力时具有焦虑、神经质的特性,不能很好地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情绪敏感脆弱。

综上所述,失眠症与患者的心理因素有极大的相关性,对于失眠症的治疗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对应的心理健康治疗,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亚莉,宁文雅,谭立文,等.不同临床亚型失眠患者的心理影响因素特点[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4(2):186-192.

[2]郑金枝.失眠患者中医体质辨析与睡眠质量及心理状况关系探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12):1428-1430.

[3]马心锋,王共强,叶群荣,等.基于多导睡眠监测失眠患者的心理因素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0):6-8.

[4]卢梅,郭俊霞,种小妮,等.原发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心理状况的临床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4):671-674.

[5] Birling Yoann,张锦花,汪卫东.失眠相关的心理因素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7,4(3):133-137.

[6]杜宁.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的建立及失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神经心理特征分析和相关随访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6.

[7]郝兴华,郭先菊,王艳,等.失眠癥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6,26(1):35-37.

[8]谢晨,赵娜,杨文佳,等.失眠的心理研究现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6):1149-1152.

[9]安保增.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失眠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0):5-6.

[10]孟庆立,张福英,陈成雨,等.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5(4):257.

[11]夏仲.68例失眠症患者的临床心理特征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1):205-206.

[12]陈美玲.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13]洪兰,周璇梓,梁秋语,等.基于MMPI的失眠患者相关心理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1(5):269-272.

[14]贾燕燕,张红菊,张斌,等.原发性失眠患者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研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41(4):301-304.

[15]刘军.60例失眠患者抑郁情况及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36-38.

[16]李玲,曾秀珍,周丽娜,等.女性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9,32(3):242-246.

[17]包淑芝,草要乐吐,包龙梅,等.失眠症与心理因素及其治疗中的注意事项[J].中国蒙医药(蒙),2018,13(2):80-83.

[18]滑宏巨,张淑娟,雷冰冰,等.慢性失眠症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5):532-535.

[19]葛旭玲.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2):65-67.

[20]杜辉,张良,张锦花,等.失眠症状与常见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3):348-353.

(收稿日期:2019-09-24) (本文编辑:田婧)

猜你喜欢

失眠症心理因素总分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疗效的meta分析
失眠症状≠失眠症及早治疗是关键
超级心理医生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鞍山市高中学生足球运动技术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