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脾肾两虚型夜尿频多临床观察

2020-05-06马荣荣梁菊红

光明中医 2020年6期
关键词:气海尿频疗程

马荣荣 梁菊红

夜尿频多成为我国困扰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男性的一大重要症状,究其病因,常见于前列腺增生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尿道综合征等疾病,或可见于单性尿频,中医多属于“淋证”“消渴”“水肿”“小便不利”等范畴。此类患者常在病初求助于药物治疗,比如服用非那雄胺片、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药物,多数患者服药后夜尿频多症状改善不明显,夜间频繁起夜常影响患者睡眠,甚至影响其血压、血糖、肝功等生化指标。

我科在临床中使用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此类患者,获得良效。现将2016年5月—2019年5月三年间于我科就诊的患者共48例纳入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8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或者住院后门诊继续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55~82岁,平均(65.92±7.138)岁;病程1~9年,平均(5±1.888)年。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58~79岁,平均(68.38±5.245)岁;病程1~8年,平均(4.29±1.781)年。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知情同意者;②年龄≥50岁,≤85岁;③夜尿次数≥3次;根据《症状鉴别诊断学》制定,其中3~4次为轻度;5~6次为中度;>6次为重度;④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证。

1.3 排除标准 ①不同意参加试验者;②年龄<50岁或>85岁者;③夜尿次数<3次;④中医证型不符合者;⑤血肾功能:肌酐≥300 μmol/L,尿素氮≥10 nmol/L;⑥泌尿系肿瘤患者(如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⑦急性泌尿系感染者;⑧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⑨严重心肺疾病或者不能配合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取穴 针刺取穴:中脘、气海、关元、中极、曲骨、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隔姜灸取穴:肾俞、脾俞、神阙、天枢、气海、关元。

1.4.2 操作方法 对照组施以针刺操作;治疗组先进行针刺操作,针刺结束后可休息约5 min,进行隔姜灸操作。①针刺操作:操作前嘱患者排空膀胱;取仰卧位,针刺腧穴常规消毒,针灸针选用太和中研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25 cm×0.40 cm,腹部针刺使用太和中研套管进针,下肢腧穴采用单手进针法进针,进针后均继续进针至1寸得气后留针40 min,每日1次。②隔姜灸操作:新鲜生姜切片,直径约2.5 cm,厚度约0.3 cm,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神阙、气海、关元、天枢穴上,将细艾绒搓成直径约1 cm,高度1 cm的圆锥状艾炷,将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若施灸过程中患者觉灼痛感可用镊子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再行施灸,直至艾柱燃尽,易炷再灸,每穴灸完5壮为止,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嘱患者翻身俯卧位,以同样操作方法对脾俞、肾俞施灸。两组患者均为每日1次,连续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 d,经治疗2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1.5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1疗程、2疗程后均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治疗后夜尿次数≤2次;显效:治疗后夜尿次数减少>4次;有效:治疗后夜尿次数减少2~3次;无效:治疗后夜尿次数无变化或增加,伴随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1疗程、2疗程结束后夜尿次数比较 治疗1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夜尿次数均减少,2组进行比较(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2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夜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夜尿次数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1疗程、2疗程后夜尿减少次数比较 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夜尿减少次数多于对照组,2组进行比较(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2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夜尿减少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夜尿减少次数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2组患者2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注: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χ2=10.541,1)P=0.001;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χ2=13.273,2)P=0.004

3 讨论

夜尿频多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在病程较短、症状较轻时常被患者忽视,当夜尿次数明显增多、频繁起夜甚则影响患者睡眠、日常生活以及生理、生化指标时才引起患者注意。中老年人夜尿频多虽由多种病因所致,但分析其中医证型,多见于脾肾两虚证。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司开阖,主司二阴,脾为后天之本,主升清,主运化水液;膀胱为州都之官,为水液聚集之处,通过肾之气化、脾之运化,方可使储存于膀胱中尿液排出;现代人工作紧张、醉酒熬夜,《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故随患者年龄增高,脾肾渐衰,膀胱失于温煦,气化失常,水液失调,故见小便次数增多,入夜则阴气盛,而阳气更衰,见夜尿频多,膀胱气化不利,常伴见小便不利、小便清长等症。治疗当温脾益肾、疏调膀胱气机。

临床中应用针灸治疗获得良效,在单纯针刺基础上加用隔姜灸进一步增强疗效。中脘、气海、关元、中极、曲骨均为任脉之穴[1],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合用以补益中气;中极为膀胱经之募穴,是膀胱之气聚集之处,具有调节膀胱功能之效;侯桂红等[2]通过隔姜灸中极穴治疗腰椎手法复位后的尿潴留,认为灸法能够使热透入皮肤增加局部血液循环,舒缓括约肌,加强传导功能,使排尿通畅,隔姜灸使得姜与艾相须为用,通过刺激中极穴,调节三焦,鼓舞膀胱气化功能,达到启闭通尿功效;曲骨位于小腹膀胱所处,配合中极以舒调膀胱气机;中脘为胃经之募穴,天枢为大肠经之募穴,配合阴陵泉以舒调水液代谢;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合用以温补脾肾;神阙穴,为任脉之穴,阴脉之海,刘兰群等[3]通过神阙穴隔物灸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获得良效,认为灸神阙穴可温补脾肾、回阳固脱、行气利水,能够改善肾和膀胱功能;陈双慧等[4]通过隔药灸脐法治疗特发性膀胱过度活动症,认为神阙穴皮下脂肪较少,神经丛及血管网络丰富,药物渗透力强,吸收较快,药效能直达病所;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经脉之气聚结与转输的枢纽,脾俞、肾俞分别为脾、肾之背俞穴,选取脾俞、肾俞施以隔姜灸以补益脾肾,脾俞益脾气,升脾阳,肾俞以补益肾气,固本缩尿。

《灵枢·官能》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灵枢·经脉》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其中“陷下”指阳气下陷、气虚下陷以及阳气暴脱等,夜尿频多患者以阳虚、气虚为主,故而给予灸法疗效显著增加。艾叶辛温,入脾、肝、肾经,具有温中散寒、调经通络之效,现代研究认为[5-7],艾叶除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尚含有鞣质、黄酮类、固醇类、多糖类、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艾灸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是艾叶燃烧所释放的热量能、光辐射和燃烧烟雾成分的共同作用。生姜辛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之效,艾与姜合用,从而起到温肾健脾的作用。张雷等[8]使用火针联合隔姜灸治疗前列腺增生获得长期疗效;白琳等[9]使用温针、隔姜灸治疗前列腺增生,获得较好疗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小前列腺体积,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刘霞等[10]研究表明,生理状态下,艾灸倾向于促进局部组织细胞的凋亡,针刺倾向于神经递质的调控;病理状态下,艾灸对局部穴组织中紊乱的神经递质及能量代谢有调控作用,而针刺主要调控了腧穴局部组织中紊乱的神经递质。陈双慧等[4]认为,隔药灸法不同于药物,不通过肠道吸收,可避免对肠道的刺激,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本研究中,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脾肾亏虚型夜尿频多患者,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证,单纯以针刺治疗不能获得良好疗效,加用隔姜灸增强温肾健脾后方获得良效,尤其随着疗程的延长,治疗组有效率增加,特别是治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可值得推广应用。研究中样本量偏少,患者夜尿频多程度轻重不同,均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在下一步研究中,应增加样本量,严格纳入标准,以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猜你喜欢

气海尿频疗程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尿频都是前列腺炎引起的吗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膀胱的谎言——尿频、尿急、尿失禁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孕期尿频怎么破
无花果煎汤熏洗治疗痔疮60例
甩手操缓解尿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