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2020-05-04郭祥轩刘超李曙光孟祥武邝璐璐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校改革

郭祥轩 刘超 李曙光 孟祥武 邝璐璐

摘  要:文章采用文獻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分析思政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发展、教学和学生认知问题,认为推进思政课与社会各地区各部门思政工作深度融合,应扩大思政课教育范围,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思想政治阵地;思政课课程应一体化设计,注重实践,以人为本,打造精品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互联网+”思政教学、思政课考核评价模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1-101-04

一、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1.思政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据调查,思政课程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其中,课程理念不够创新、课程结构不够系统、课程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与中学思政课程衔接不够紧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衔接不紧密不科学不严谨等问题较为突出。[1]大学思政课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性也不强,学生有考一门扔一门的现象,不能把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概课、形势与政策课等系统的联系起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严重脱节,社会实践积极性不能够充分调动。在课堂上和课下实践活动中与教师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课程教育缺乏对学生系统深入的引导和影响。

2.思政教师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的就是思政教师队伍不全,教学方式陈旧,再者就是专职辅导员发展问题。其中,发挥积极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尤为重要。辅导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辅导员知识储备结构与辅导员职位需求不匹配。二是多数高校缺少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配套和晋升配套政策,辅导员事业发展受限制,辅导员这一职业仅仅成为了养家糊口的岗位,限制了辅导员自身与专业的融合发展,造成了辅导员人人都在喊苦,不能全身心投入学生工作,在繁重的学生工作后,抽时间还要看书考博士、评职称等。三是在从业资格上不受重视,职称评定方面政策不成熟,辅导员待遇没有保障。

3.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载体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缺少时代化的新内容,不能贴近学生的成长过程。一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虽然课程内容符合教学要求,但是上课没有情趣,致使思政课乏味,学生产生距离感。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程定位、角色定位方面认识不足,缺少职业和专业自信,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致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放松的现象。很多高校在解决课程亲和力、针对性方面作了一定努力,但效果不太明显。例如,有些高校以前形势与政策课程都是由辅导员上课,造成了辅导员把形势与政策课上成了班会课,有些辅导员甚至安排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上上自习或者不上。现在有些高校把形势与政策课从二级学院回收,再统一安排学校各辅导员去上这门课,并要求辅导员不能给自己负责的行政班级上课。这样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辅导员在形势与政策课上上自习或者不上课的现象,但是不能解决有部分老师水平有限,教学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等教学质量的问题。

4.学生对思政课认知存在的问题

社会就业环境对学生专业素质及其专业水平的关注致使思政课认知存在偏差,认为专业课比思政课更加重要,再加上学生自律性比较差,在学习和娱乐之间缺少科学、正确的理性选择,教师管理的放松,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学其他科目的现象比较多。学生不能自觉将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的课堂与现实联系起来,不能把理论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重实践轻理论。另外,大部分大学生抱有大学生不谈一次恋爱,不旷一次课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等所谓的个性主义“心灵鸡汤”的想法,在大学生观念中比较普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还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

二、思政课程改革的对策

1.扩大思政课教育范围,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思想政治阵地

扩大思政课教育范围,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思想政治阵地。紧扣党中央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扩大思政课教育范围,坚持点线面结合,全力打造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分理论、技术、实验课,在学校党政团学以及学校、学院、学生会、协会、班级等层面,高标准打造思想政治课教育模范点。将每个领域模范点串珠成线,统一管理、规划、设计,形成思想政治课教育示范带。课堂、思政工作、学校第二课堂、社会活动相结合、互补充,形成思想政治课教育示范阵地。

2.思政课课程一体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实践,打造精品课程体系

思政课课程一体化设计,要很好地衔接中小学思政课。大学大学思政课是中小学思政课程的总结、提升,其课程定位应主要体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中小学生主要是未成年人,其思想的教育教化主要是通过理论、榜样的力量,而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其培养方式应是通过理论、价值的引领,使其能够进行大胆实践,进而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实践是大学思政课一体化设计的核心。课程设计要制定科学的授课和实践活动计划,利用好第一与第二课堂,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化、体系化。[2]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方法、实践教学内容设定、前期培训和结果考核尤为重要。把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案例、社会现象、社会热点以及与思政内容有关的历史知识等作为辅助教学材料。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设定。思政课的讲授单位应以教研室或课程小组为单位,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并和各二级学院团委以及学校团委合作,根据地区实际和本课程的特点,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进行实践内容和计划的设定。思政课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调注意事项。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对实践活动参与者的合作精神、认真程度和实践方式的可行性等进行考核,进而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

以人為本,打造精品课程。思政课要不断提升吸引力和实效性,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形式,用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吸引启发学生,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学团队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以人为本,开展教育活动。实践教学的活动范围不仅可以在校园内进行,重要的是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充分利用好当地红色资源、地域特色文化让学生去切身感受。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应积极发挥思政教师作用,提高其专业综合素质。办好思政课,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效果和质量。高校思政课程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可以以全国、全省或全校为单位,成立思政课专家智库,设计优秀课程教案PPT,以供所有思政课教师参考。与此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完善培训内容,优化培训结构,做到体系化、系统化,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做到资源共享化。在促进思政课激励机制中,加强思政课教学比重,对于学生喜欢听且有意义的课,应鼓励积极做成示范课,供广大教师参考。

思政工作者对于思政课实践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作用尤为重要。高校学生管理干部是学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队伍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应提高对国际国内形势研判的能力,提高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等的能力等,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思政课与思政管理工作应深度融合。在思政课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长规律为要点,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探索,积极创新,力图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学生的日常管理不能都依赖于辅导员直接和学生接触,应开展校领导“学生生活体验日”活动并鼓励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进学生课堂、宿舍、食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党就在我们身边、领导就在我们身边。

在学生管理干部队伍中,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深。以北京体育大学、淮北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为例,在每个学校随机调查100位学生,90%以上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所在学院的党政、科级领导干部设置,65%以上的学生不完全知道自己思政课老师的姓名。但是100%的学生都认识自己的辅导员,并且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提及率每天高达80%。因此,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但是,98%的辅导员不满意自己的岗位,认为辅导员在高校是不被重视的。这部分辅导员缺乏思政理论知识,专业不对口,管理经验不足,但承担了很多管理、行政工作,使得辅导员在自己专业方面处于停滞状态,在辅导员岗位上又是“二把刀”。他们的个人发展存在问题,造成工作与专业脱离,不但专业发展受影响,而且学生思政工作也做得不专业。造成辅导员流动性大,留不住人的现象。困扰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因素包括职位晋升、职称评定、专业发展、业务培训等。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疑虑,为辅导员从业、乐业提供坚强支持和可靠保障是解放辅导员,激发辅导员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措施。[3]因此制定辅导员职位晋升、职称评定、专业发展、业务培训等相关制度,是培养专业辅导员的关键所在。

发挥学生导师作用。导师制度作为我国高校教育制度之一,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高校培养“又红又专”“双带头人”的关键角色。在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导师也是关键人物。导师在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上具有优势,但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并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予以引导。通过增强导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队伍的沟通交流,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共同致力于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4]

合理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合理增加教师数量是做好思政工作的保障。现高校每年都在扩招,尤其是本科生,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无法细致有效地做好思政教学和日常工作。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合理配置思政课教师资源,还可以通过聘请实践教学基地的优秀干部等充实教师队伍。充分调动社会思政人才资源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学校要把教师能力的培养纳入每年的教育规划中,充实培训内容,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学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定期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深化实践教学水平。

4.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互联网+”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科技文明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高校要做好思政教师的思想工作,要及时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勇于创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发展优势,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引导教师深刻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规律,让更多的教师积极投入到运用“互联网+”教学中,全力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平台。高校应积极运用新媒体,例如“大学生志愿服务系统”“盗梦空间(第二课堂服务系统)”“学习强国”“蓝墨云班课”等网络服务平台,服务于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去。

创新思政课考核评价模式。思政课平时成绩考核评价模式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结合方式,改变思政课由单一评价主体教师自上而下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传统模式,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思政课期末考核最终成绩由理论教学考核评价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两部分组成。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数据处理软件,提高工作效率。

思政课与社会各地区各部门思政工作深度融合。高校应吸取众家之长,加强与社会各界交流,积极走访、学习、邀请社会各地区各部门思政工作负责人到学校讲思政课,还可以通过深化与基层农村的党建交流,建立交流基地,让大学生下基层去体会去实践。鼓励学校、学生创新大学育人形式、方法、内容,合理设置大学生思政活动奖学金和项目,创新思政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仕民,汤玉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问题探析与优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69-72.

[2]李凌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31-32.

[3]叶绍灿,李永山,董茜.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江淮论坛,2017(6):122-126.

[4]吴立爽.地方本科院校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5):74-7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高校改革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