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三个内涵”做好高校美育工作

2020-05-03王文迪

青年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美育高校

摘 要: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新要求,高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使命,这就要求高校要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但是,当前高校美育与教育机制新的革新发展还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的育人体系,无法给予广大高校学生对高质量美育资源的需求,这一系列问题根源在于大多高校教育的实施者对美育内涵认识浅显,理论基础薄弱。此文旨在通过加深对美育特征的认识,了解美育发展,把握高校美育工作三个内涵,从而真正明确高校美育工作方向。

关键词:美育;三个内涵;高校

美育是一种教会人爱美教育,它鼓励人们主动去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生活目标,学会去营造生活的情趣,这是美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独树一帜之处,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美育工作开展做了重要论述,要求学校要结合实际,不断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句话为新形式下完善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具体目标,也对高校美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高校育人环境更为纯粹开放,特别是在当前开放思潮涌入,以及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愈发方便。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更要打破常规的过于重课程的观念,利用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去引导启发学生。《论语》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这一命题提出,指向深刻,旨在以传统的华夏美育精神的独特角度,诠释具有丰富内涵儒家礼乐文化中诗歌、礼数、音乐这三者的密切关系,即在以礼数、道义、制度为中心的标准下,诗歌和音乐作为美育的载体,能够对人起到引导、启发、教育的作用。

一、认识美育,把握特征

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这个概念肇始于西方古典美学的先导、伟大诗人席勒于1795年在其所著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席勒对教育的认识沿用至今,他把教育的类型分为四种,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与此同时,将四种类型的教育加以解释:体育能促进健康体魄,智育能教会科学认识世界,德育引导提升道德修养,美育培养审美意识。美育是发掘利用身边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用心感知美、发现美,逐渐形成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一)美育具有无差别的从众普遍性

美育是本身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它的普遍性。“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中央公园之花石,农事试验场之水木,人人得而赏之。埃及之金字塔,希腊之神祠,罗马之剧场,瞻望赏叹者若干人,且历若干年而价值如故。各国之博物院,无不公开者,即私人收藏之珍品,亦时供同志之赏览。各地方之音乐会,演剧场,均以容多数人为快。所谓独乐乐不如人乐乐,与寡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以齐宣王之惽,尚能承认之。美之为普遍性可知矣[2]?”虽然每个人作为不同的个体,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熏陶、人生阅历等不同,造成对美的评价不一样,但是积极向上、和谐规则、崇高无私的人、事、物在大多人看来都是美的,能够带来由内而外的审美体验,这都体现了美育本身的普遍性。

(二)美育具有寓理于情的情感体验性

美育是一种独特的感性教育,区别于其他理性教育。它能够激发人的情感,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情感得到升华来触动心灵使人受到教育。美育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是因为在其他教育虽然都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但从本质上不是以情感体验为主导的教育,没有美育那么纯粹。再比如说智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掌握科学知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拓宽视野,掌握技能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德育的目的体现社会功利性,目标是引导个体懂规矩、守准则,规范个体行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德育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缺少情感体验。美育则是以人的情感为抓手,将感性和理性有效地和谐统一[3]。美育一直遵循的宗旨是要以情感人而不是德育遵循的以理服人,如果失去了情感体验,美育就无从谈起了。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情感是人特有,由审美引发的情感更异于一般的情感。客观美的形象个人带来了审美体验,而且能给人带来情感的触动,也是人主观意识的体现。

(三)美育具有现实与精神世界和谐性

美育这种教育形式无所不在,大家提倡美化家园、学校、生态环境,建设美育设施,提倡美感教育。美育为营造社会教育体制注入了新活力,愈來愈收到各界重视,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有机构成。人的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人如果真正想实现个体价值,就要学会将现实世界转向精神世界的追求,这里就离不开美育。将美育融入生活,用美育开拓生活中充新诉求,构建新的审美体系和价值观念:“例如采莲煮豆,饮食之事也,而一入诗歌,则别成兴趣。火山赤舌,大风破舟,可骇可怖之景也,而一入图画,则转堪展玩。是则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着也,既脱离一切现象相对之感情,而为浑然之美感,则即所谓与造物为友,而己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4]。”真正做到乐山乐水乐生活,用美育充实个体的精神世界。

二、熟悉发展,走进“美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提倡的“乐教”、“礼教”“诗教”,这其实就是美育的基本雏形,以音乐、礼数、诗歌为载体,使人在审美体验过程中明事理、守规则。周朝时期封建制度森严,那时礼乐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将其融入学校教育,作为必修课。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其《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故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看到了诗、乐这些美育所带来的体验式教育对平民的意识上“束缚”,促进个体遵法重道,维系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乐记》中提到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因此乐教能对人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美育“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到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此基础上提出“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行为习惯对人的教育作用,引申来看其实也是提出了美育生活化对人的影响[5]。

直到现代,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西为中用,根据时代需求,结合国情逐步构建起中国美育体系。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现代美育的发起者蔡元培1901年在其所写的《哲学总论》首次从西方知识体系中引入“美育”一词,他将美育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并做了详细解释,提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又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6]。”1903年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倡美育目的在于让国民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国民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将美育归纳为情感教育,说美育“即情育”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7]。”

三、把握内涵,促进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美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美育的育人导向更加明确,知识体系建构也在不断完善,对应的美育学科建设持续推进,校园美育活动开展的形式趋于多样化,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持续优化。但是,当前高校美育与教育机制新的革新发展还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的育人体系,无法给予广大高校学生对高质量美育资源的需求,这一系列问题根源在于大多高校教育的实施者对美育内涵认识浅显,理论基础薄弱。因此高校在开展美育工作前应提前做好功课,把握美育内涵,明确工作切入方向,从而构建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美育体系。

(一)美育是塑造人格的全面教育

美育的确对完善年轻高校学生的人格至关重要,但是不能简单的将美育和人格教育二者视为一致,人格教育论其所涵盖的范围、含义等方面比美育更为丰富。其次,人格教育的更偏注重于对人道德伦理的教育,也可以说是种说理的德育,劝人向“善”。如果把美育作为人格教育的从属,这就会将“美”和“善”的概念混淆,这其实就是忽略了“五育”中美育自身的独立地位[8]。美育所具有的全面性在于培养人们的对美的敏感力、主观的鉴赏力、无限的创造力,解放人的思想和精神,最终使人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均衡协调、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人。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它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提高生活情趣,培养崇高生活目标。美育能够引导高校学生培养积极的生活意趣、高雅的审美能力,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高尚价值观的熏陶。

(二)美育是激发情感的体验教育

审美教育离不开情感,它必须通过激发情感来发挥作用,并且以情感体验融入美育的全过程。作为高校教育者必须了解情感体验并不局限于单纯审美和艺术实践,它应该渗透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等诸多方面。美育实际的审美效应能够使得学生情感的满足,它是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与情感、想象力等感性因素和谐展开的整体心理过程形成的一种审美愉快,借助于美育情感体验的机制,可以克服道德说教仅仅使人“知”,达到“知情达意”的教育效果。

(三)美育是区别式的艺术教育

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这个观点在大多高校教育者看来是顺理成章,但是这里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错误,艺术教育对美育并不是起关键性作用,他是美育重要的组成要素,但除此之外美育还包括对自然和社会的发现,如蔡元培所说,“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这里,自然世界和艺术世界同是美育的主要对象和理想目标,所以将美育定义为艺术教育过于局限。美育应该是区别式的艺术教育,这里体现在教育目的上,接受美育不是就能成为艺术家,美育的根本宗旨是通过美的教育来教育人的心灵,区别于功利性的只是通过艺术教育掌握艺术技艺和手段。美学家蒋孔阳说得好:“艺术教育是要培养艺术人才,培养音乐家、画家等,因此,它着重在艺术才能和艺术技巧等方面的訓练。美感教育则不同,它只是通过艺术等审美活动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8]。”因此,高校教育者要意识到美育不完全是艺术教育,美育是区别式的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修订新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7:68.

[2] 欧阳哲生.蔡元培传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69.

[3] 张雅惠.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5(05).

[4]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05.

[5] 朱立元.把握美育内涵 塑造美好心灵[N].人民日报,2018-10-19.

[6]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M].湖南:岳麓书社,2010:237.

[7] 郑振铎.中华史料丛刊:晚清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67.

[8] 曾成栋.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5(05).

基金项目:文章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校级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14SKA003。

作者简介:王文迪(1989.06- ),男,汉,安徽颍上人,硕士,助教,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秘书,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美育高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