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不合格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0-04-30秦绍龙鲁绵茸刘征文彭晓邦

文教资料 2020年5期
关键词:成因及对策大学生

秦绍龙 鲁绵茸 刘征文 彭晓邦

摘    要: 当下,大学生大多为“00后”。一些“00后”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网络的负面影响,造成不合格现象,影响学风建设和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本研究,对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追踪审察、分析比较,结合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研究,利用三大归因理论系统分析大学生不合格原因,提出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三大归因理论    成因及对策

在互联网时代,“00后”已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了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紧随时代潮流,思维敏捷,能够快速接受新知识,但受网络影响,低头族增多,久而久之对手机网络形成依赖,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学生不合格现象不容乐观。通过追踪管理,结合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持肯定的态度,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努力学习,并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远离父母管控,难以实现自我约束,沉溺于手机网络,对于大学生活感到困惑、迷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合格现象明显。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对大学生不合格原因、归因方式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学生入学初,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导致不合格,不合格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归因,出现自暴自弃、恶性循环等现象,到了高年级成绩趋于稳定,但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本文将运用三大归因理论[1-2]对不合格学生的不合格归因方式进行分析,从教学、管理等方面制定帮扶对策,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合理学业规划,改善学习状况,以强化地方院校的学风建设[3],为高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某二級学院2017级、2018级两个年级438名在校生学习成绩为研究对象,并从中随机选取了23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追踪管理,通过对全院438名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分析,结合学生日常管理、教学反馈、奖助学金评定等过程中的观察与了解获取学生学习情况资料;座谈交流,召开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教学工作座谈会,征求有关意见与建议,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所需所愿;问卷调查,利用自制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开展在线匿名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通过对2017级、2018级两个年级四个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的比较分析,结合学生的日常管理,可以看出:横向比较中以2018级为例,2018学年—2019学年第一学期不合格49人,累计70门次,第二学期有所好转,不合格23人,累计31门次,集中表现为第一学期不合格人数多,且比较分散,到了第二学期不合格人数、门次明显下降,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与课程设置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刚入学学习目标不明确,还未适应大学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方式,处于迷茫期;从两个年级纵向比较中可以看出,除了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年级间不合格率无差异外,其他几个专业均表现为2017级不合格率普遍高于2018级,且在心理学、社会工作两个专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平均不合格率2017级为49.14%,2018级为27.38%,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各学年的推进,所学课程增多,不合格人数也在增加,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学院采取一定的帮扶管理措施,效果初步显现。

(二)影响因素分析。

数据显示,主观上认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虽然占比较大,但在不同专业年级、课程之间,客观因素依旧存在,不容忽视。

1.客观因素分析

(1)不同专业间不合格情况比较。以该学院2017级、2018级护理学、心理学、食品卫生与营养、社会工作4个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不合格学生大多集中在护理学和心理学专业,不合格人数分别为83人、35人;在不合格率方面,仅有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的不合格率低于平均值,为30%,社会工作专业不合格率高达40%,依次是护理学、心理学专业,不合格率分别为36.56%、36.46%。

(2)不同班级、年级、宿舍间学风建设情况。分析班级数据可以看出年级间的差异在心理学、社会工作两个专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2017级不合格率分别达到70.00%、55.56%,2018级分别为21.21%、25.00%;以护理学2017级4个班为例,在课程教学、班级人数、考核内容等一致的前提下,根据辅导员的评价、任课教师的反映和实际班级学风情况得知,护理学1702班、1704班稍胜一筹,整体学风较好,不合格人数相对较少;从宿舍学习情况分布来看,不合格人数呈现宿舍集中的趋势,如10号宿舍楼513、608、613等宿舍,不合格人数相对较多,整体学风较差。

(3)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不合格率的关系。由于学生思想重视不够,加之该院男女比例1:5,女生居多,导致体育成绩普遍不高;在专业课方面,通过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医用化学”不合格人数较多,其中“组织学与胚胎学”累计不合格43人,“生理学”累计26人,“医用化学”累计20人,不合格比例分别为18.94%、11.45%、8.81%。造成学生不合格的原因有很多,不过不合格人数如此之多,难免让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造成恐惧心理,久而久之会产生学习动力不足、盲目“跟风”等现象,导致不合格率居高不下。

(4)不同性别、家庭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生源相对单一,且学生多来自中西部或农村等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全院学生中农村家庭占比82.01%,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75名,非独生子女家庭占比74.06%,原本教育资源有限,基础不牢,加之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显得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佳。调查显示,英语不合格人数虽说不多,但通过座谈了解到,结合学生反馈和任课教师的反映,普遍反映英语学习比较吃力,口语、听力等存在较大困难;在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上,由于底子薄、基础差,接触相关知识较少,成绩普遍偏低,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学习上,由于女生占比较大,学习比较吃力,不合格现象依旧突出。

2.主观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在不合格方面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的趋势,通过对其观察了解和追踪管理,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自制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1)自制能力差,学习动机不强。对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而言,在自我管理和宽松的大学环境下,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不会有效管理课余时间,远离父母管控后,失去了方向和动力。调查显示,41.42%的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生活盲目、无序,玩游戏,泡剧,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正常课程的进行已经影响到了他们消遣,直接选择逃课。通过调查(表1)也发现,不合格的同学平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较少,去图书馆的次数也是少得可怜,玩游戏、手机网络等占据了大部分学习时间[4]。

(2)专业认可度不高,自我效能感较差[5]。在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时,部分家长和学生用就业导向取代兴趣爱好,也有学生在录取时被调剂,“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所学内容没有实际作用”的心态依旧存在,这就导致他们找不到学习兴趣。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专业调剂比例达40.59%,专业认可度不高,产生“学习倦怠”情绪,尤其是对于自我效能感较差的学生来说,当出现不合格后,他们有过努力学习的尝试,但由于缺乏专业兴趣、缺少成功体验,也就听之任之。

(3)缺乏合理的学业规划,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基础教育阶段以应试教育的知识传输为主,学生被要求达到相应的应试水平,缺少学习方法的引导。大学学习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初入大学校园,还未适应大学学习,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导致一部分学生“稀里糊涂”地不合格了,而随着学业的深入,学生逐渐转变学习策略,逐步适应大学教育的思维习惯,学习困难现象有所好转,这也是大一第一学期的不合格率远高于第二学期的原因。调查显示有明确细致的规划、严格执行计划的占比分别为5.86%、8.45%。

(4)过于强调“基础薄弱”及“兴趣不浓”。调查得知“基础薄弱”及“学习兴趣不浓”因素占比72.38%。拿高等数学来说,一些学生过于强调数学基础薄弱、缺少学习兴趣,产生一些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没开始学习就提前给自己定基调:认为自己学不好,丧失了学习信心;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过于强调兴趣,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不学,消极应对导致不合格。

三、应对策略研究

(一)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引导正确归因。

分析发现好的学习成绩背后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大都能端正学习态度,仍有个别学生态度消极,逃课、弃考等现象依旧存在。对此,教育管理者在做好批评教育的同时,要全面分析不合格学生存在的归因偏差,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不合格归因[6],多从自身找原因,少为失败找借口,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将不合格归结为教学方式、教师水平或考试安排等外界因素。也可召集不合格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定期召开座谈会,分门别类、正确归因,多形式地开展警示教育、诚信考试教育、学风班风主题教育等活动,避免侥幸心理出现,督促学生主动学习、认真复习,诚信考试、减少不合格。

(二)管、教结合,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根据“三阶段转化模型”[7],实行管、教结合,分阶段开展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管理工作。大一阶段,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大一学生补考率可作为关注的重点,该阶段的不合格容易造成学生的“标签效应”,所以在大一新生第一次考试结束后,应及时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管理档案,给予这类学生充分的关注和鼓励;大二、大三阶段,应通过学生的日常管理,构筑师生间互动平台,持续追踪学业规划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和修正;大四阶段,学生由学习规划转向职业生涯规划,应把握工作重心,在关心学业成绩的同时,及时提供有效的择业就业信息,密切关注就业动态。

(三)严格考勤制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以“三早一晚”为抓手,以课堂考勤为重点,以奖惩和通报为手段,严格执行学生考勤制度,提高学生自制力,确保课堂上学生能坐得下、稳得住,避免“手机控”,降低逃课率,减少不合格人数。同时,以“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建设[8-9]为契机,狠抓学风建设,以专业年级、班级为单位,也可延伸至学生宿舍,评优树模,积极发挥班团干部、舍长等的传帮带作用,多形式打造优胜班级、先进集体、文明宿舍、“学霸”宿舍等,努力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四)丰富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多途径多形式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和知识竞赛,寓教于乐,在其擅长的领域予以积极鼓励,满足“求知欲”、创造“成功体验”,及时予以反馈并帮助其正确归因。与此同时,当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出现了成功转变后,应充分利用其朋輩榜样的力量,帮助其他学生树立信心、提升效率。

(五)做好职业规划,定期做好检查和整改。

在做好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同时,通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积极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学业生涯规划,并在班主任的牵头下,查看学生是否将在校学习情况纳入其中,并督促学生树立以学业为载体、以能力提升为己任、以就业为导向的理想和目标。同时,在学期末或每学年结束时,及时组织学生对计划执行情况分阶段地开展个人自查,查找不足、落实整改。

四、结语

大学校园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大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注重方法的掌握,努力提高专业认同感,减少或杜绝不合格现象的出现,逐步提高学习成绩;教学者和管理者要完善应对帮扶机制,注重日常管理和思想引导,正确不合格归因,疏通课程学习“最后一公里”,从根源上解决不合格问题,实现大学低不合格率乃至零不合格率,不断提高高校的毕业率和毕业生质量,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等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史卫燕.归因理论流派及相关研究综述[J].消费导刊,2009(20):159.

[2]李媛.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理论与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02):51-52.

[3]何爱霞,苏海民.地方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问题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128-132.

[4]闫宏微.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5]赵龙.工科大学生学业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6]邓雪娇.大学生自卑感、归因方式和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7]王小青.三阶段转化模型对我国高校学困生工作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06):102-106.

[8]米文静,李超.论“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建设[J].商洛学院学报,2019,33(02):91-96.

[9]陈刚,胡景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一流学院和一流专业建设——以安康学院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7,29(06):1-5.

基金项目:学生工作课题《应激事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以商洛学院为例》(XSGZ1904)。

猜你喜欢

成因及对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谈初中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初中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