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三角”理念视角下职业院校协同创新共同体探索

2020-04-29王爱文

山西农经 2020年6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共同体职业院校

摘 要:“协同创新”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新型创新模式,知识的产、学、研不再独立运作,而是一个紧密联系、交 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基于“知识三角”理念,職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组建的“协同创新 共同体”,围绕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3大核心功能,通过协同育人、协同科研与协同创新3个层面开展 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知识三角”;职业院校;协同创新;共同体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6-011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型创新模式。职业教育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对发展本地区特色经济至关重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主动融入区域产业,与外部主体融合发展,积极发挥教学、科研和生产3大功能的作用,提高办学水平和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1  共同体的相关概念

1.1  共同体

共同体最早是由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滕尼斯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3种类型。“共同体”作为多主体在相同的目标和意义上相互作用和支配,并且依靠交流维系彼此的关系。“共同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解决问题或是使命召唤,而直接原因永远是交流[1]。

1.2  创新共同体

创新共同体是指有着共同的创新愿景和目标,由组织内外众多机构组成的一个生产知识、消费知识和推广知识的开放式创新网络。创新共同体主要是为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创新能量的释放以及产业链的完善而形成的新型组织。

创新共同体得以真正深化并应用的是美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战略方式[2]。

1.3  协同创新共同体

“协同创新共同体”指的是多个行为主体以共同的创新愿景和目标为导向,通过创新交互与协同合作而形成紧密的创新联系和网络化结构,推动个体成员创新能力及以提高创新绩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创新发展组织模式。其建设的目标在于推进内部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科研与生产高度结合和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发展。

2.1  “知识三角”理念的提出

“知识三角”理念源于2000年欧盟的《里斯本战略》报告。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研究与创新为手段,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构建教育、研究和创新3大知识领域之间相互影响、协同互动的“知识三角”生态系统,从而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

“知识三角”旨在解决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问题,不仅是支撑欧洲创新驱动发展和战略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石,还是欧洲大学开展一系列改革和深化产学研等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被誉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3]。

“知识三角”理念的本质是以教育、研究和创新为核心,围绕知识创新进行的系统化和持续性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教育、研究和创新分别承担着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和知识转移等功能,3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为循环。“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为“研究”和“创新”输入人力资本;“研究”为“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输入技术资源;“创新”为“教育”提供新产品技术,为“研究”提供需求导向及应用空间。教育、研究和创新协同互动、协同发展,犹如一个力量的增压阀,成为一个可以让人或组织变得更为强大的工具,见图1。

2.2  基于“知识三角”视角的职业院校协同创新共同体运行机理

职业教育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和生产3大功能模块。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组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以“产学研”为主线,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通过协同育人、协同科研与协同创新3个层面开展创新活动,不断推动知识生产、传播和转移之间的协同演化,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创新竞争力[4]。

2.2.1  协同育人:教授与传承技能知识

职业院校是实用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知识传播的核心主体,肩负着技术知识生产和技术知识传播的重任。根据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应建立跨主体、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此提升教授与传承技能知识的水平和效率。

2.2.2  协同科研:技术技能知识研究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知识生产的过程。依据职业教育的系统观,技术技能知识生产活动是校、政、企等一系列相关群体与组织之间互动的结果。在协同科研过程中,创新主体促进了知识生产所需的人力、物资、技术、设备与信息的流通,有利于提高知识生产的能力和质量。

2.2.3  协同创新:新产品研发与企业生产

产学之间的技术合作与转移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知识三角”战略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知识生产的主体,只有通过知识转移的方式将知识生产的成果进行有效转化,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

创新共同体协同开展研发活动,应将职业院校新研发的技术引入各个生产领域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有利于提高知识的产出效率,见图2。

职业院校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提高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职业院校要以“知识三角”理念为基础,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的协同创新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双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建立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3.1  创新技术技能知识培训和培养机制

职业院校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实施者,不仅要发挥技术技能和知识储备及知识创新的作用,还要吸收和利用企业实际生产的实训条件,建立复合型的创新创业导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学习机会,有效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学习情境和实训环节。

职业院校还要与产业界深度合作,协同开发实践型课程体系,以合作联培的方式加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人才战略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协同支撑作用[5]。

3.2  推进知识生产的研究合作和科研项目建设

职业院校作为技术知识的输出方,应主动跨越校企边界、校际边际,与产业界、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以科研项目为桥梁,共同开展技术知识研究与专业技能知识创新;以区域协同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方向为导向,集聚并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创新交互与协同合作,协同创新共建知识技术交流平台,形成广泛的技术合作链条,实现创新协同一体化。

3.3  加速知识和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開发

协同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的共融互通, 有利于推动知识和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开发。职业院校应积极与区域科技产业园、创新中介等成果孵化器和转化器协同合作,以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为导向,找到产教协同的出发点和推动力,发挥产业中行业企业的主体价值,开启研发生产联动创新,协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协同创新共同体。

3.4  激发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动力保障机制

政策、管理体制、创新氛围等因素能破除知识流通过程中的阻力,提高知识生产、传播与转移的效率。完善的政策环境为创新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的管理体制能够促进创新效率的提升,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对创新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激发协同创新共同体动力的保障机制,大力促进人才、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相互交融、创新主体的交流畅通以及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的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网络[6-7]。

参考文献: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王峥,龚轶.创新共同体:概念、框架与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8(1):140-148.

[3]项杨雪,梅亮,陈劲.基于高校知识三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证研究——自组织视角[J].管理工程学报,2014(3):   100-109.

[4]史铭之.基于“知识三角”的应用技术大学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4):58-62.

[5]王庆金,田善武.区域创新系统共生演化路径及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12):108-113.

[6]董雨,魏国健.EIT-KIC平台对我国构建区域性协同创新平台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28-30.

[7]丁云华.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J].山东高等教育,2018,6(6):13-1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经济转型升级中区域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广东省为例”(EFA15036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爱文(1981—),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创业教育等。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共同体职业院校
爱的共同体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