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媒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新探索

2020-04-26赖薇

新闻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党媒舆论监督社会治理

赖薇

【摘    要】北京市探索建立起党媒舆论监督工作的新机制——督办整改落实“闭环”系统,舆论监督“落地”的问题获得切实解决,媒体反映问题的解决率从50%提升至90%以上,群众获得感大大增强。由此,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党媒舆论监督有了新的定位和任务;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媒舆论监督工作的新使命;深刻领悟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统一,是党媒舆论监督的新思维。

【关键词】党媒;舆论监督;社会治理

北京日报《政府与市民》版是承担党报舆论监督功能的版面,从2006年开设至今,始终坚守为人民发声的初心,开展建设性监督报道,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帮助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搭建起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

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工作的一大目标是要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坚持从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落细落小、多办实事,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全市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政府与市民》版承担着向市委市政府反映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党报职能,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见报频率和问题解决率逐年增长。从2018年起增加到每周三期,见报问题的解决率从此前的50%提升至90%以上。

笔者认为,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党媒舆论监督有了新的定位和任务;党媒的舆论监督应具有大局观,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一、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媒舆论监督工作的新使命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指出其是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增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共建共治共享”,就是要动员全体社会参与者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共建,能够使社会建设真正满足百姓的需求,解决百姓的困难。共治,能够保证人民群众有更大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充分调动“主人翁”意识,最终实现社会治理成果的共享。

党媒的舆论监督,是依法、理性和建设性的舆论监督。这样的舆论监督通过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从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通过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改进政府工作,从而增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近年来,北京日报《政府与市民》版把城市治理问题作为报道主题,激励市民找问题、提建议。据统计,该版每年报道近600件市民反映的城市治理问题。其中,有关公交、公厕、路灯、电线杆等市政公共设施的问题约占30%;停车、道路等交通治理问题占25%;小区物业问题占16%;市容绿化问题占14%;生态环境问题占8%。这些问题不仅是最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问题,也往往是城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问题。通过建立曝光问题、解决问题并向市民反馈的“闭环”系统,引导市民在关注家门口小事的同时,参与到城市治理的大事中。同时,也通过及时准确的报道,丰富政府部门的信息来源渠道,让整改行动更加精准高效。市民的参与、党媒的推动和政府部门的积极反应,营造了上下齐心的舆论氛围,让此前卡脖子的问题被一个个突破,政府的治理行动也得到了市民的认同和支持。

诚然,市民有参与城市治理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现阶段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能力已经具备。这就需要党媒通过报道和沟通,加强引导和宣传,不仅鼓励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热情,还让市民深入了解自己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抛弃轻法意识、培养法治观念,自愿遵守城市治理法律法规,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框架内积极参与城市治理。

二、构建反映问题的整改落实“闭环”系统,是党媒舆论监督工作的新机制

党媒的舆论监督是建设性监督,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监督,其难点就在于如何切实解决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由于媒体没有执法权,对监督对象没有强制约束力,所以,舆论监督要切实并可持续地发挥建设性作用,媒体必须与政府部门合作联动,建立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机制,才能推动舆论监督“落地”并取得实效。

近年来,北京日报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陆续与市政府督查室、市委督查室建立合作关系,逐渐探索出一套舆论监督“闭环”系统——北京日报接受市民举报,调查报道问题,市委督查室每日下发督办单,属地及职能部门“接诉即办”及时整改落实,媒体再回访报道整改进展。

这一“闭环”系统之所以得以有效运转,其背后还有一系列的保障机制:一是严格的监督及考评机制。从将媒体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纳入月度区委书记述职会,区委一把手紧盯问题整改进展,发展到根据群众反馈情况,每周、每月要对北京全市16个区、333个街乡镇进行“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排名,形成切实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科学的工作机制。将媒体反映问题的解决,与北京市创设的属地“接诉即办”及“街道吹哨 部门报到”机制紧密结合,由属地街乡“吹哨”,集合相关职能部门一起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对于“老大难”问题,还会建立相应级别的工作专班,统一部署协调。

在“闭环”机制的作用下,北京日报《政府与市民》版曝光问题的解决率从此前的50%提升到90%以上,经记者核实后反馈报道有回音的达95%。

事实证明,对于沉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闭环”系统成效明显。2018年7月北京日报针对北京南站问题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长期以来北京南站被称为“北京难站”,群众多有不满,一些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7月27日,《政府与市民》版头条刊发报道《北京南站幸福路 出租车遮挡号牌揽黑活》,集中反映深夜站内乘客排长队等车,站外黑车扎堆堵塞交通,正规出租车也变身黑车等乱象,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问题曝光当晚,北京市交通委就组建联合执法队,开始在南站外集中整治黑车。第二天,公交、地鐵、南站管委会等各部门召开紧急会议,探讨解决深夜抵京乘客的回家难问题。随后,市里成立专班,各部门持续发力,接受乘客建议,推出一系列便民新举措,力求满足乘客的交通需求,让北京南站不再是乘客口中的“难站”。北京日报追踪报道相关部门的整改进展,及时刊登“回音报道”,让乘客切实感受到整治成效,把“批评声”转化为“点赞声”。

“闭环”系统不仅确保一个个实际问题得到解决,而且针对某类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还在媒体与市民的建议下,探索建立起了长效机制。比如《政府与市民》版关于北京南六环一处绿化带遭受严重毁坏的报道,最终推动北京市绿化养护建立起“信用管理机制”。2018年6月29日,《政府与市民》版刊发报道,反映北京“绿肺”通州区马驹桥镇南六环外侧3公里绿化带,存在养护不良、遭到严重毁损等问题。报道一经推出,市、区、镇三级部门现场勘查,对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整改。更为重要的是,在媒体的追踪报道下,园林绿化部门开始在北京全市开展排查,并接受媒体和市民的建议,建立起林木养护信用机制,将北京160万亩平原生态林,3万余个绿化地块,620支、总人数6.4万人的林木养护队伍全部纳入信用机制“黑名单”管理。[1]

“闭环”系统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党媒的公信力。党媒不再是城市治理的“旁观者”,只是简单地去发现问题,而是真正成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第一环”,通过依法、理性和建设性的监督,有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从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统一,是党媒舆论监督的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是我们党报新闻工作者在新形势下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行动指南。党媒只有深刻领悟“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正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才能准确行使舆论监督权,才能看得深、抓得准,创新才能有的放矢。

(一)开展舆论监督要向社会释放正能量

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问题的症结。即使报道群众家门口的困难,也要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审视。既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的全貌。要通过报道,把读者的关注点吸引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引导读者把切身利益与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紧密联系起来,顺势而为,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舆论监督既要尊重事实,又要尊重历史;既要站在当下看问题,又要站在历史和未来看问题;既要看到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又要看到问题在时间维度上可能存在的长期性。认识到这一点,党的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才能真正坚持“客观公正”,通过舆论监督向社会释放正能量,坚定人们解决问题的信心。[2]

党媒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促进政府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正确的舆论监督不仅要曝光和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凝聚共识,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在确定舆论监督报道的选题时,要慎之又慎,多问几个问题: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还是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是促使矛盾的缓解和消除,还是扩大矛盾、激化矛盾?是给读者鼓劲,给他们信心和希望,还是让读者泄气,丧失信心,增加怨气?属前者,我们宜介入,并殚精竭虑报道之;属后者,还是搁笔为妥。[3]

(二)开展舆论监督须体现时度效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4]党媒的舆论监督工作是一门学问,要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舆论监督工作水平的标尺。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前瞻性准备,在合适的时机推出合适的报道,配合党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监督报道的表述和点评,要注意“度”的把握,对问题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要就事论事,不引申发挥、不扩大矛盾、不宣泄情绪、不激化事态。表述方式上少概括、多叙述;少抽象、多具体;少教导、多商量,把事实摆在受众面前,使主观引导通过客观事实的展示得以完成。[5]

新聞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放大器,也是社会舆论的稳定器、整流器。对于一些被恶意鼓吹放大,明显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解决可能的问题,现阶段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有可能破坏宪法、国家主权和政治体制的问题,要有“雷区意识”“红线意识”,自觉规范监督范围和力度,不跟风炒作,不被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6]

注释:

[1]张淑玲.通州南六环“绿肺”正康复[N].北京日报,2018-07-18.

[2][6]肖志涛.党媒要坚持舆论监督的“三个统一”[J].红旗文稿,2016(08).

[3]忻志伟.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大有可为[J].传媒评论,2018(0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5]楼建坤.如何建设性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J].中国报业,2019(09上).

(作者:北京日报社群工内参部主任)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党媒舆论监督社会治理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浅谈互联网“党媒”新闻队伍建设和创新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真正让舆论监督有力量
舆论监督的建设意识
“难点”也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