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县域电视台的功能定位及传播创新

2020-04-22胡莹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新媒体

胡莹

摘要:随着时代的推移,在基层建设任务中,县域电视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县域电视台发展于生活,立足于民间。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县域内的电视台若想有更大的存在与进步的空间,就必须对现存的发展体系进行创新,掌握好自己的定位。为了让县域电视台能够更好地立足于新媒体时代,本文对其功能途径进行定位,并对传播创新的方式提出有效的建议,希望能有助于其日后的发展。

关键词:县域电视台;创新发展;新媒体

一、县域电视台处境与发展缺陷

(一)当前处境。当今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显著的提高,随着信息与大数据不断地发展,新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快捷,但与此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存在提出了挑战。现在的人们注重生活的质量,以服务人民而存在的县域电视台越来越跟不上群众的需求,内部问题日趋严重。但同时,这也带来了促使发展的机遇,电视作为每家每户必备的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家用电器,使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够更加便捷,且国家对基层民生的问题极其重视,县域电视也被国家画进了重点,其发展可以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

(二)发展缺陷。县域电视媒体作为一直存在着的传统媒体业,与新媒体相比传播的方式更单一,节目落后,不能对本土文化进行很好的融合与利用,且没有可以吸引群众的自身特色,缺乏对日后发展的创新意识。

二、县域电视台的功能定位

(一)当地文化的传承者。县域的电视台最具有特色与辨识度的一点就是包含着只存在于当地的区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承,各个区域之间也出现了仅限于当地才存在的文化特色,县域电视台首先要承担着传承本区域文化特色的责任。以当地的区域文化来作为电视栏目的素材,积极传播本土文化,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

(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者。政府整日公务繁忙,若要做到时刻联系基层群众的生活也有些许不便,而县域电视台可以通过节目的播出,将政府与群众联系起来。通过新闻栏目的解说,可以把一些规定和政策向百姓传达,做政府的“嘴巴”,将惠民政策和地方性基础建设传达到群众的耳朵里,让人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政策,同时,将这类接近民生消息有针对性地报道,百姓只有通过收看栏目来获取消息的这一个渠道,也为电视台收获了一批稳定的长期的观众。

除此之外,县域电视台作为当地的产物,更容易接触到群众的生活,通过走访或者考察,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需求,从而向政府有效地传达,让政府知民生,也能够对政府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提供一个可以联系基层情况的便捷条件,拉近与政府的关系,在日后电台发展事业时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

(三)时代发展的融合者。科技的进步迎来了新媒体时代,电视台如果继续固步自封只能被人民忽略,被时代赶超。若想受到群众的喜爱,在自身功能上就要与时代联系起来,例如当今社会,没有人不关心住房和养老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寻找现下流行元素、人们所关心的事物来设计电视台的内容,呈现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状态。只有与时代主动融合,才能不被时代抛弃,越发欣欣向荣。

三、县域电视台传播创新的方式

(一)顺应发展,进行创新。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电视台已经不具备过去唯一的消息获取途径的优势,为此必须从自身节目内容上开始创新。首先要解决内部问题,电视台内部人员一定要与时俱进,为此需广纳入才,为电视台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其次是县域电视台播出的内容要在节目编制上进行创新,吸取时代流行元素,扩大节目包含的范围,更好地满足观众观看需求,不论生活、政治、经济、娱乐等都要表达出来,让内容能够更加吸引观众。

(二)融入本土特色文化。区域文化最能打动人心,除了让本地人民感受到自豪感之外,还能吸引其他地区人民的兴趣。县域电视台可以利用这一點,将本土文化融入到电视内容中来,电视台收播的范围广,在发扬本地文化的同时还能进行对外传播。

(三)寻求一些优秀电视台的经验。一个受到广泛欢迎的电视台必然有其成功的秘诀,县域电视台独自应对各种挑战难免有些吃力,不如开阔视野,向优秀的电视台虚心求教经验,加以学习,为己所用,让本县域电视台能够有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本文对区域电视台的定位及传播创新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当前传统媒体所处的严峻局势下,县域电视台当自发进行创新与发展,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为民所需,做出有质量被认可的节目。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新媒体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