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切除异位脾扭转1例报告

2020-04-2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阮广营王祖森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下腹脾脏本例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 阮广营,王 聪,文 豪,王祖森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兰瑛瑛

患者女,16岁,因“腹痛伴发热4 d”入院,下腹部疼痛较明显,呈持续性,疼痛不向肩背部放射,与进食、体位无关,伴有发热寒战,体温最高38.5℃,伴腹胀,偶有恶心呕吐,没有排便排气异常,没有胸闷胸痛,无尿急、尿频、尿痛。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行消化系统超声检查发现脾大伴脾扭转,未治疗,后就诊于我院门诊,行全腹CT检查发现脾扭转伴周围肠系膜扭转;腹腔盆腔积液(图1)。遂以“脾扭转”收入院,入院检验示:白细胞18.4×109/L,中性粒细胞12.65×109/L,D-二聚体2 440 ng/mL,体格检查示:T 38.4℃,P 100次/min,R 20次/min,BP 105/62 mmHg,心肺(-)。腹部平坦,对称,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型、蠕动波,腹部柔软,下腹压痛明显,无明显反跳痛,下腹可触及包块,大小约12 cm×10 cm。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患者既往碘过敏史,无法行增强CT扫描,遂行全腹增强MRI检查,考虑游走脾扭转并脾梗塞可能性大(图2)。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考虑患者已出现腹腔感染。完善相关检查并排除手术禁忌后急诊行腹腔镜全脾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腹腔及盆腔少量清亮腹水,脾位于下腹部,呈淤血改变,大小约20 cm×15 cm,与结肠及大网膜轻度粘连;脾蒂细长,与周围部分大网膜呈360°~480°扭转(图3);小肠、结肠色泽正常,未见缺血、坏死改变,考虑脾脏已坏死,确保胰尾部无损伤后行腹腔镜下全脾切除术,手术顺利(图4)。术后常规予以抗感染、抑酸、补液等治疗,复查血常规及血凝示:血小板378×109/L,D-二聚体3 970 ng/mL,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出院前复查门静脉系统超声未发现明显门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病理示:脾组织淤血伴出血,脾门局灶区域出血组织内见慢性化脓性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1周出院。出院1个月门诊复查,恢复良好,无明显不适。

图1 CT示脾窝内未见脾脏;左下腹可见游离脾脏,脾蒂周围呈“漩涡状”

图2 MRI示左下腹脾蒂周围“漩涡状”

图3 腹腔镜下可见脾蒂扭转2~3圈 图4 切除后的脾脏标本

讨 论 游走脾也称为异位脾,其不在左上腹脾窝而位于腹腔其他部位并具有完整脾脏结构[1],临床极为罕见,发生率约为0.2%[2]。好发于20~40岁女性及10岁以下儿童;有报道称,异位脾在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13倍[3],本例患者为青少年女性。正常的脾脏位置由各种韧带(脾肾韧带、脾结肠韧带、脾膈韧带及脾胃韧带)及腹壁肌肉维持,因此韧带松弛变长、腹肌松弛均可导致脾脏在腹腔中移位[4]。由于脾脏上极较大,向下移位时多出现上极向中线偏斜,往往为脾扭转的开始;此外,腹肌收缩、肠袢蠕动、体位改变、外力推动等因素均可能促进脾扭转[5]。轻度扭转者,其结果多为脾脏淤血肿大,甚至出现渗液、出血;重度扭转至2~3圈者,脾蒂血运完全被阻断,可致脾脏完全坏死。本例患者脾蒂扭转较重,术中见脾脏已出现淤血坏死。

游走脾可分为先天性与继发性。先天性游走脾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由胚胎时期背侧胃系膜发育不良所致;继发性游走脾多为育龄妇女,尤其多次生育的经产妇,可能与腹壁松弛、多胎妊娠、体内激素紊乱等导致脾周围韧带松弛或血管蒂延长等因素有关;其他继发性原因包括脾脏肿大或巨脾、腹外伤等[6]。

临床表现主要与脾扭转的严重程度有关,轻度扭转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移动性腹部肿块,或有轻微腹痛,或压迫邻近脏器出现伴随症状;20%的游走脾并发急性脾蒂扭转,可表现为急性剧烈腹痛[7],这将导致脾脏部分或完全性梗死,临床表现除剧烈腹痛,也可有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先天性游离脾扭转也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这是由于脾静脉慢性扭转导致回流受阻,可继发门脉高压症,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合并出血[8]。本例患者为急性脾扭转,因持续性腹痛伴发热入院,结合血常规检查考虑并发腹腔感染。

脾扭转属绞窄性急腹症,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目前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在正常脾脏解剖部位未发现脾脏;CT不仅可显示游走脾脏的大小、位置、形态,还可发现脾脏密度及脾蒂与周围肠系膜扭转的“漩涡状”征象;增强扫描还可了解扭转后脾脏的血运情况及与周围脏器血管的关系。本例患者因既往碘过敏病史无法行增强CT扫描,遂行全腹CT平扫及增强MRI检查,CT见脾位于下腹及盆腔,并可见漩涡状结构,为扭转的脾蒂及周围肠系膜。对于急性脾蒂扭转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本例患者入院时已出现腹腔积液伴感染表现,完善相关检查后急诊行腹腔镜下全脾切除术。

本例患者脾蒂细长,周围韧带缺如,平常活动剧烈可能是导致脾脏异位扭转的主要因素。通过此病例及相关文献复习,应对异位脾扭转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引起重视,虽然异位脾扭转比较罕见,但如果诊断不明确延误病情可导致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此病并不困难,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下腹脾脏本例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on Immunological Function in Mice based on Meta-analysis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养胃 “一揉二提”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如何预防胃癌手术中的医源性脾损伤
潜水强者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1B超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例
都是忽视“O和1”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