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020-04-20张力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挫折感健康心理隔代

张力

一、留守儿童的四种生存状态

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大体分四种。

(1)“父母”成为一个虚拟符号。父母不经常给孩子电话、书信交流,也很少或几乎不给班主任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多留守儿童的老师讲没有家长与他们联系过。几个月或一年,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只是带着物品匆匆与孩子相聚一次,交流都非常少。父母成为留守儿童心中能带来物品的代名词,孩子成为精神的孤儿。

(2)隔代养育。让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养育。老人的精力、体力、观念在孩子那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无能为力。吃饱穿暖、不到处跑、不惹事是他们承袭的最好的育儿观念。至于孩子这个时期的需求是什么?他们不懂,也不会去了解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对孩子学习的辅导,行为的引导了。

(3)寄养。放亲戚、好友家中代养。很多外地的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又不想孩子放回老人家,只能选择这种寄养形式。生活在亲戚好友家、这些被寄养儿童从小远离父母,使得父母对他们的教育鞭长莫及,很多抚养人由于碍于情面,对寄养儿童的教育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态度,孩子毕竟不属亲生,在管教上多有顾忌,很难把握管教的尺度,担心如果管得太多太严了,孩子把事情告诉亲生父母,反而不利于亲戚关系的维持,吃力不讨好。

(4)孩子自管理。最严重的是,父母亲外出不给消息,留守儿童独自生活,吃喝住自己解决。这些孩子对于外人表现得比较冷漠,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毛病很多,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诚信观念。他们爱占小便宜,对别人的痛苦无所谓,行为也最容易出现偏激。

二、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

(1)自信心的培养。“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要让他们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他们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調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猜你喜欢

挫折感健康心理隔代
培养初中学生健康心理,提高抗挫能力
爷爷奶奶来“听课”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中职院校学生挫折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犯罪动机探析
如何培养“优秀生”的健康心理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马斯洛理论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
隔着代,相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