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患儿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个案报道

2020-04-20罗启香范桃林李婷王蕾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4期
关键词:双下肢踝关节下肢

罗启香,范桃林,李婷,王蕾

(1.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儿童保健康复科,湖南 张家界;2.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湖南 长沙)

0 引言

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是因肌肉、关节囊及韧带纤维化,引起以四肢多个关节僵直为特征的综合症。其主要表现为出生后即有上、下肢对称性2 个及以上关节屈曲或伸直挛缩畸形,少数可侵犯单一肢体,下肢受累多于上肢,偶可侵犯脊柱,导致脊柱侧弯[1]。其病理改变可能是胎儿期由于肌肉纤维化,失去了关节主动活动能力,进而引起继发的骨骼畸形,致使终身残疾。目前康复治疗缺乏行之有效地方法,其治疗目标是增加受累关节活动范围,使患儿能辅助或独立行走,最大可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笔者于2018 年8 月收治了1 例双下肢AMC 患儿,经过10 月综合康复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儿颜某某,女,1 岁8 月。出生情况:系G2P2,母亲孕前工作与颜色染料等密切相关,孕期产检有轻微贫血,孕吐明显,孕期41+3 周,顺产,体重2.45kg。出生后发现先天性双膝关节脱位、喉软骨发育不全。入院时辅助检查:心脏彩超: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三尖瓣轻度返流。双膝关节正位片:双膝关节呈内收改变,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双足正斜位片:双足耻骨呈屈曲改变,关节间隙存在。双下肢肌电图:双侧腓神经及右侧胫神经CMAP 波幅偏低,双下肢肌肉未见异常。头颅核磁和血遗传代谢: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背景节律无异常,全幅未见癫痫波。入院情况:面部表情丰富,可配合完成简单指令,辨认常见水果,无法分辨形状及方位。会模仿“再见、鼓掌”等,表达意愿可用2-4 词句。双手主动大把抓物,拇食指对捏绿豆,协调性欠佳。仰卧位:可翻身,卧坐转换困难;俯卧位:双手支撑,腹爬时下肢无分离动作;坐位:直腰坐,侧方和后方平衡差;立位:双手扶站数秒,屈髋屈膝,双足扁平外翻。双上肢活动度正常,双下肢被动活动受阻,髋关节左/右:屈曲80°/85°,外展10 度/15°;膝关节左/右:屈曲80°/85°,伸展-25°/-20°;踝关节左/右:背屈0°/3°,跖屈:5°/8°。PDMS:GMQ:57 分,FMQ:52分,TMQ:51 分;GMFM 评分:总分为34.8 分;Gesell 发育量表:适应性行为:8.5 月,大运动行为:5.7 月,精细动作:11.8 月,言语行为:12.6 月;个人社交行为:11.5 月。

1.2 治疗方法

1.2.1 物理治疗

1.2.1.1 运动疗法

①关节活动度训练:主要围绕髋、膝、踝关节的各个不同方向的活动度的训练;②牵伸训练:重点针对双下肢内收肌、股四头肌、腘绳肌以及小腿三头肌的牵伸,牵伸强度以不引起患儿哭闹为准,牵伸时间10-15s/次,5-8 次/每部位;③关节松动术:对下肢髋、膝、踝关节采用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以及关节摆动等(10min/次);④功能训练:坐位平衡、站立位训练,坐-站姿势转换训练,立位平衡训练及行走训练。手法治疗30 min/次。

1.2.1.2 理疗

①神经肌肉电刺激:选用KT-90B 型神经肌肉电刺激仪,选取双侧臀大肌、股四头肌以及胫前肌给予电刺激,治疗频率1HZ,脉宽0.5,强度以引起患儿肌肉明显收缩为限。时间20min/次;②石蜡疗法:选用上海生产的型号为L-6206ES plus 型的智能高级蜡疗系统,将袋装石蜡放入蜡疗温箱加温,待完全融化拿出,覆以塑料、毛巾或毛毯包裹,置于膝关节和踝关节处,20 min/次。

1.2.1.3 水疗

采用我院型号为KLW-SSL 涡流气泡浴槽水疗设备,水温控制在38°~39°,通过浴槽内设置气泡发生装置,提供均匀的气泡,缓解肌肉痉挛。同时指导者可教儿童如何在水中独立完成步行、跳跃以及回旋等动作。治疗时间20min/次。

1.2.2 器械训练

利用液压踏步器、Motomed 治疗仪进行迈步机制的训练,利用减重行走训练系统进行步行训练以及步行姿势的调整。

1.2.3 矫形支具应用

①佩戴膝踝足矫形器,能推动膝关节向后方伸直以达到辅助站立及行走训练,每日佩戴时间不少于4h;②佩戴夜间姿势管理支具,如髋关节外展支具、膝关节伸展器等,佩戴时间先从2h 开始,逐渐延长至整个夜间。

1.2.4 中医推拿

①三线刺激按摩法:取仰卧位,将需按摩肌肉分为内、中、外三线,术者大拇指沿着三线运动揉、按、滚等手法,反复30 次;②通过摇髋法、分髋法、压腰摆髋法、摇膝法、压足及小腿后三指按摩法、压膝整足法以及屈伸摇踝法来改善下肢髋、膝、踝关节的运动障碍,注意手法轻柔缓慢;③捏脊治疗:取俯卧位,术者采用锯法、牵拉法、移动法等用双手从尾椎两旁往上推压、按至颈椎两旁。手法治疗30 min/次。

1.2.5 中药浸泡或熏蒸

①采用松筋藤,春卷皮,金刚藤,陈皮,草乌,樟姜,红花等,水煎30min,适量加水使温度在40°,浸泡由手+上肢到下肢+足,浸泡10-15min/部位;②采用透骨草、伸筋草、桂枝等中药,采用我院蒸汽SPA 熏蒸仪进行双下肢熏蒸,20 min/次。

1.2.6 感觉统合训练

①患儿以坐、跪、站等不同姿势在悬吊吊缆器材上摇荡,并可结合手眼协调游戏活动,增加前庭觉的感觉输入,来提高平衡、姿势控制能力;②患儿骑坐推拉横抱筒、手推车行走、双手伸展俯卧于bobath 球上撞倒搭好的积木等活动,训练中应考虑身体正确对线,来增加本体感觉输入的反馈。治疗时间30min/次。

1.2.7 手功能训练

①首先诱发手到口动作、双手中线上的活动以及手感知觉的输入,通过早期视觉整合,帮助患儿获得手精细运动功能基础;②通过手-口-眼协调运动、手指分离性运动控制运动以及与日常生活活动相关的活动训练,来促进手功能的发育。

1.2.8 语言训练

采用母子同训的方法,从构音训练、口部肌肉运动训练、发音训练到日常交流训练,使患儿逐步建立语言表达意识,形成自发性语言。训练利用各种图形、卡片和实物结合,加强直观教学。

以上治疗每日1 次,每周5 次,连续治疗10 月,其余休息时间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1.3 评定方法

患儿在治疗前、后由儿童康复评定科同一治疗师进行康复评定,评定内容包括:①下肢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②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GMFCS);③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④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PDMS);⑤Gesell 发育量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患儿治疗10 月后,髋、膝、踝关节PROM 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双下肢关节挛缩畸形有所好转。见表1。

表1 患儿在治疗前后下肢关节活动范围的对比

2.2 治疗前患儿不能四爬,扶物短暂站立,治疗10 月后,能交替四爬,能借助膝踝足矫形器独自站立以及缓慢步行。治疗前、治疗10 月后GMFM 评分、PDMS 以及Gesell 发育量表对比,见表2。

表2 患儿在治疗前后评估量表评估疗效的对比

3 讨论

AMC 新生儿的发病率是 0.03‰[2],本病病因未明,目前多认为胎儿于子宫内运动缺乏有关[3]。因受累关节不同,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以四肢受累的占46%,单纯上肢受累的占11%,双下肢受累占43%。AMC 因受累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囊和韧带纤维化致关节周围皮肤紧张,软组织挛缩、肌肉萎缩等,造成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站立、行走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致使患儿终身残疾甚至夭折。因此,产前AMC 预防尤为重要,常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染色体核型检查[4-5]。若产前明确诊断,则多考虑引产;若未诊断出,AMC 患儿应尽早积极治疗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如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和脊柱侧凸[6-7]。AMC 患儿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很大,在20%-67%之间,取决于治疗方式和合并其他染色体疾病或关节炎性疾病[8]。

有关AMC 治疗,国内外相关文献不多,大都以矫形以及手术治疗为主,如矫形支具应用、软组织松解术、截骨术等,以追求最大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但收效欠佳[9]。AMC 治疗应该是多学科合作,包括医学外科、康复科、遗传学科以及心理治疗[10]。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儿受累关节ROM,提高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OM 为改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供功能基础,合适的日常生活动作模式可指导患儿进行关节活动(如坐-站姿势转换)。该患儿上肢功能较好,介入康复治疗时间早,笔者认为初次治疗应是综合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矫形夹板、绷带等。通过治疗师详细康复评估,建立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将训练融入到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患儿早期智能或言语能力提高是通过感觉-运动来获得,在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同样可提高智能和言语能力。由表2 说明,该患儿治疗10 月后言语能力DQ 达到边缘状态,适应性、精细动作以及个人社交行为DQ 由中度转为轻度发育迟缓,大运动行为DQ 由重度转为中度发育迟缓。由表1 说明,治疗后该患儿髋、膝、踝关节PROM 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关节畸形得到明显改善,应持之以恒坚持康复治疗。若康复疗效差AMC 患儿,在恰当的时间段行手术治疗,通过切开阻碍关节运动纤维化的关节囊、韧带以及挛缩的肌肉,获得日常活动中所需的关节活动度和改善下肢的畸形。手术能轻微改善患儿整体外观,但难以恢复正常关节的位置及功能[11],且术后畸形复发率高。只要患儿通过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可不同程度提高患儿运动、适应性、语言和个人-社交功能,使患儿身心发育得到全面促进。

猜你喜欢

双下肢踝关节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