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家女性蜡染服饰文化内涵及其功能探析

2020-04-16李宏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功能

【摘要】革家女性蜡染服饰彰显了革家人的审美理念,蕴含着丰富的革家文化内涵。本文从革家女性蜡染服饰材料、色彩和造型出发,分析革家女性蜡染服饰中的文化内涵和功能。革家女性蜡染服饰中蕴涵“后羿射日”“开天立地”和“千军万马”的文化内涵,并具有承载革家文化、增强族群认同和艺术审美的功能。

【关键词】革家女性蜡染服饰;文化内涵;功能

【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A

革家人将社会实践经验与独特的生活环境相融合,造就了实用与审美兼备的服饰文化,革家女性的蜡染服饰便是其中之一。革家女性蜡染服饰以蜡为防染材料以蓝靛为染色原料,在革家妇女们的精心制作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性蜡染服饰。

一、革家女性蜡染服饰特征

(一)材料与纹样源于自然

革家儿女在世代赖以生存的自然中寻求制作服饰的原材料。据《黔南识略》卷十五载:“黄平地产土布、蓝靛、棉花,树多枫、楠、茶、蜡”[1]。棉麻材料具有易上色的特点,是制作蜡染较理想的布料;而蜂蜡的熔点低,不适用于热染,蓝靛则成为革家进行冷染最适宜的染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革家蜡染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然环境还影响着革家人服饰审美观念的形成。在革家蜡染纹样中,最典型的是以太阳纹为中心。在革家的历史文化中,太阳是革家射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革家蜡染中纹样的原型多来源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如蝴蝶、鸟、石榴、花等纹样。

(二)色彩以蓝、白、红为主

革家女性蜡染服饰最主要的颜色是蓝、白、红三色。白色是布料的原色,在蜡染过程中以蜡作为防染材料避免了蓝色染料的上色,染色完成后退蜡形成的图案;蓝色是经过蓝靛浸染之后形成蜡染布的底色;运用红色的蚕丝线以刺绣的方式将图案绣于蜡染服饰的袖口等处,增加服饰色彩的饱和度。革家女性蜡染服饰色彩种类虽少,但在革家妇女们灵活的搭配下,色彩对比鲜明,简约而不简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简约”美。

(三)“铠甲式”服饰造型

“铠甲式”服饰造型源于革家人的先祖传说。在凯里市麻塘革家寨和黄平县重安江地区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铠甲式蜡染服饰曾是革家人的战服;二是革家蜡染服饰是“皇帝”送给革家一位武将的新衣[2]。革家女性蜡染服饰历史悠久,其服饰造型、色彩等在诸多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据《黔南职方纪略》载:仡兜,修文、黄平、清平、镇远有之……女子短衣偏髻,绣五色于胸袖间,背负海巴,如贯球状[3]。

二、革家女性蜡染服饰文化内涵

(一)头饰上的“后羿射日”

革家女性头饰中红缨珠帽和蜡染帕帽最为典型。红缨珠帽,也称太阳帽,未婚少女或已婚但未生子的革家女子皆可戴。整体呈上圆下宽的形状,顶部平整呈圆形,帽顶中间留有一个小孔的红色花纹,象征着太阳;往外围是多串黑色空心珠子围成的圆;帽顶边是下垂的红色丝线,象征着太阳光。帽顶下边接一块蜡染帕,在帽顶和蜡染头帕之间有一张小三角形的蜡染布或蜡染夹刺绣布,代表先祖射日时所插的旗子;戴红缨珠帽时会在帽顶小孔处插入一根象征着箭的银簪,寓意为射中太阳的弓和箭。这种以弓、箭和太阳等元素构成的射日文化也体现在革家已婚已育妇女的头饰中。

(二)衣裙中的“开天立地”

革家女性蜡染服饰是上衣下裙结构,上衣主要包括蜡花衣、贯首衣、围腰和围裙等,下裙则是百褶裙。蜡花衣从胸前分开,正反面下端分成四块,因此蜡花衣也称为“四块瓦”。衣服纹样主要以蝴蝶、太阳、鸟、鹰头、螺蛳为大纹样;围裙蜡染纹样多以太阳、鸟、花草等为主;围腰上窄下宽,上部分类似半椭圆,下部分成长方形。围腰有蜡染围腰、素布围腰等,其蜡染纹样以花草、鸟类、太阳为主。贯首衣形状类似铠甲,上宽下窄,前短后长。蜡染贯首衣多以小而密的螺蛳纹为主。百褶裙呈三段式,由蜡染或蜡染夹刺绣组成,刺绣通常出现在下两层;百褶裙中蜡染多为螺丝纹、7字纹、瓜籽、路纹、龙纹等。

革家女性蜡染服饰中,蜡花衣和围裙或围腰的两条带子组成“开”字。蜡染服饰中围裙或围腰两边分别有带子,上衣衣袖连接起来是“开”的上一横;围腰或围裙上的带子张开,与蜡花衣合在一起是“开”下面的一横;蜡花衣背后下边两片蜡染或刺绣连到肩上形成了“开”;组合起来便是“开”字。将贯首衣前后重合,下摆微微向两边拉开,上宽下窄的贯首衣展现出“天”字的形状。围腰是革家先祖射箭时用到的“靶”,用时是立起来的,因此,围腰象征着“立”。百褶裙子的三段由上到下颜色依次为黑、蓝、白三色或黑、蓝、白、红;三种颜色中,黑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白色象征着山水草木,红色是太阳的光,百褶裙因而寓意为大地。

(三)绑腿里的“千军万马”

绑腿呈长方形状,长一丈左右,由革家妇女手工织成或挑花而成,颜色以红色为主,黑色为辅。织或绣有蚂蚁、马等纹样。绑腿上的纹样比其他部位的纹样更精细。革家服饰中的绑腿亦与其先祖有关,传说革家射日的先祖“羿”是一名武将,他有十万八千八百万军队,当他带着军队行军打仗时,骑着马走起路来就像蚂蚁一样;因此,后人将蚂蚁和马绣在绑腿上,记载着先祖的这一段历史,以此来缅怀自己的祖先。同时,也激励着革家人向祖先学习,像马一样勇往直前,展现了革家人精神的传承。

三、革家女性蜡染服饰的功能

(一)承载文化功能

民族服饰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革家女性蜡染服饰,承载了革家的历史文化,如开天立地、先祖射日、打仗;此外,不同的纹样中,均具有相应的文化内涵,如革家的螺丝纹记载着一段龙螺丝救革家先祖“阿窝阿边”的故事;鸟纹、蝴蝶纹等均是对革家某一段历史或某一个故事的记载。另外,革家女性蜡染服饰表达着革家人对其先祖的紀念。革家人隆重的“哈戎”节是专门祭祀祖先——祖鼓,但祖鼓和“羿”并不是一个人,因而不放在一起祭祀。革家人对“羿”的纪念主要寄托在革家女性蜡染服饰中,整套服饰都有记载与“羿”相关的故事。

(二)族群认同功能

族群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归属族群的认知和感情依附[4],是建立在语言、习俗和共同的历史记忆等诸多要素的基础上。由于战乱、移民等原因,革家人不断地迁徙直至定居于贵州一带。在这过程中,革家人与诸多民族杂居在一起,但仍能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族群文化和强烈的族群认同感;除了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外,服饰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革家女性蜡染服饰独特的铠甲造型、太阳纹样、色彩及其文化内涵,承载着革家人共同的历史文化和记忆,对增强革家人的族群认同具有推动作用。

(三)艺术审美功能

革家女性蜡染服饰充分体现了革家人民的审美情趣。从工艺来看,蜡染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需经过点蜡、染色、退蜡等流程;点蜡时又全凭蜡染艺人即兴构图、作画。由此来看,蜡染制作过程也是展现审美的过程,蜡染艺人要将她们认为比较“美”的图案画出来。从色彩上看,各革家女性蜡染服饰以蓝、白、红三色为主,色彩对比鲜明;在革家妇女的灵活搭配下,三种颜色完美结合,形成色彩简约但不简单、艳丽但不庸俗的视觉美感。从造型上看,由头饰、蜡花衣、贯首衣、围腰、围裙、百褶裙和绑腿等要素组成的“铠甲式”蜡染服饰构图精美、密而不乱,造型独特,主次分明,展现了革家女性蜡染服饰别具一格的美,体现了革家人的勤劳与智慧。

四、结语

“一切艺术都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其内容形式必然地为生产条件所决定,而艺术之变化发展诸形态,也同样受经济组织之变化发展诸形态所限制”[5]。革家女性蜡染服饰凝聚了革家人的心理情感。同时,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革家女性蜡染服饰中的文化符号对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源于贵州省凯里市麻塘革家寨村民袁启蓉讲述,2019年7月23日访谈材料。

②源于贵州省黄平县枫香寨“哈戎”省级传承人廖学文讲述,2019年7月5日访谈材料。

参考文献:

[1](清)爱必达.黔南识略[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108.

[2]黎平.头戴太阳的土民——黄平亻革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45-46.

[3](清)罗尧典著,杜文铎等校.黔南职方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86.

[4]周大鸣.文化人类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84.

[5]岑家梧.图腾艺术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110.

[6]周莹.(亻革)家服饰蜡染艺术的族群认同研究——贵州黄平重兴乡望坝村的研究案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2).

[7]龙初凡.飒爽英姿“古戎装”红弓白箭“射太阳”——亻革家服饰文化内涵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作者简介:李宏丽(1993-),女,苗族,贵州雷山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2IN1厨房漏斗
我有特异功能
功能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