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艺术领域中葫芦的多元化艺术表现研究

2020-04-16王萌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葫芦丝

【摘要】在我国传统艺术领域中,葫芦是文化形象的典型与装饰代表。笔者通过探索中国传统吉祥符号葫芦纹、葫芦雕刻工艺以及音乐艺术中的葫芦丝文化,深入探究葫芦的多元化艺术表现。

【关键词】多元化艺术表现;葫芦纹;葫芦雕刻;葫芦丝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一件具有美感的物品能够保持恒久对人们来说是件相对困难的事情,但葫芦却满足了这个条件,其多元化的艺术表现也较为丰富。人们以葫芦为载体进行作画雕刻,或制成乐器,或以葫芦为进行纹样绘画,产生了大量以葫芦为原型的民族艺术品。

(一)研究背景

葫芦文化蕴藏在传统艺术中,与民俗、艺术、神话等产生了紧密联系。在历史长河中葫芦文化不断演化沉淀,依靠其与人类独特的历史关系,葫芦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偏爱,衍生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古往今来的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研究意义

从传统的艺术元素之中,可以发现葫芦大都表现出了相同的文化内涵及情怀。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传统艺术,葫芦都能通过人们独特的智慧和方式去创造出多元化的艺术品。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葫芦文化所形成的社会集体表现都是非常全面的,它构建了传统艺术领域中颇有分量的一部分。自远古时期,它就承载了先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在科技进步的今天,葫芦褪去了神秘色彩,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带着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空间走进传统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二、传统吉祥纹样“葫芦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的纹样资源极为丰富,它们具有多样而统一的风格,展现出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独特而深厚的魅力。传统的吉祥纹样丰富多变,有动物纹、植物纹、祥瑞纹、人纹、法宝纹等, 葫芦纹则属于法宝纹中的一种。

(一)葫芦纹的产生

葫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联系紧密,从文化的起源到民间艺术的形成,从自然原始的荒蛮到灿烂辉煌的民间艺术,这其中都有葫芦的形象及表现。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中,“壶”字的形状与葫芦的造型极为相似,正是因为祖先们把葫芦作为盛水的容器,才有了文字艺术中的葫芦形象,这也直接影响了后来陶器、青铜器的造型,由此可见,葫芦对文字艺术及人们的生活器物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为葫芦成为纹样元素奠定了基础。从此,作为中国传统吉祥符号之一的葫芦纹备受人们的喜爱,在民族文学、艺术、民俗、神话传说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葫芦纹的象征及寓意

葫芦纹不论是在民间艺术还是其他视角下的传统艺术中都具有一定的象征趣味。葫芦纹的象征寓意大多来源于葫芦本身,葫芦适应力强且外形圆润饱满,可象征家族的兴衰与完满;葫芦既能使用,又能作为器皿使用, 有容纳与满怀之意,并且葫芦便于携带、贮存,寓意顺利、富裕;在中文发音中“葫”与“福”谐音,所以“葫芦”谐音“福禄”,也常以其象征吉祥;每至端午佳节,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制作五颜六色的纸葫芦,将它挂在房檐下以保佑合家幸福安康;同时, 成熟的葫芦都是葫芦籽多而繁,也代表“子嗣众多、子孙万代”之意。葫芦纹的象征寓意也是葫芦艺术语言的多元化表现之一。

(三)葫芦纹的运用

多数情况下,葫芦纹会同其他纹样构成组合纹样,很少单独使用,结合不同的元素形成祥瑞、辟邪、后嗣繁荣等有着吉祥寓意的整体图案,如与灵芝构成如意绵长,与牡丹组成富贵万代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各种各样的葫芦纹样也被广泛应用于民族剪纸、民族刺绣、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等众多艺术领域中,从而产生了“子孙万代”“辟邪葫芦”“寿字葫芦”“福字葫芦”等美好寓意的艺术作品,将葫芦的艺术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葫芦纹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一步步地沉淀、衍变、成长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祈福纳祥的形象代表,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吉祥文化符号。

三、民族技艺“葫芦雕刻”

葫芦雕刻是一种以葫芦为载体的雕刻艺术。葫芦雕刻具有奇妙的设计构思、超卓的图案和娴熟的刀法等特点,通过将山水人物、花卉飞禽等雕刻在葫芦的表层上,从而达到极高的观赏效果。葫芦雕刻的题材种类繁多且丰富,包括中国传统的祥瑞图案、历史典故、人物形象、唐宋诗词等。葫芦雕刻工艺品也成为传统艺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兰州刻葫芦、南派葫芦雕刻、聊城东昌葫芦雕刻较为著名。

(一)兰州刻葫芦

兰州刻葫芦最早始于魏晋。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各国各族人民交往更加频繁。民族的交往也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和田地区原本用来盛水的巨型葫芦,在兰州工匠的手里刻上了图案和文字,也就产生了最早的兰州葫芦雕刻品。兰州葫芦雕主要特点是用针或刀尖在葫芦表皮进行阴刻,并涂上松墨,令雕刻线条明晰。随着技艺不断提升,兰州葫芦雕刻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较为独特的传统民间雕刻技艺,较为出名的作品有李文斋的《王羲之爱鹅》、王德山的《西厢记》、阮文辉的《东坡赤壁夜游图》等。

(二)南派葫芦雕刻技艺

南派葫芦雕刻的创始人是郑志开,此人被业界誉为“葫芦秀才”。他经过八年的闭门苦修,练就一手镌刻绝活,在传统的葫芦雕刻工艺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竹木雕刻的技法,开创了“南葫郑派”的雕刻风格。由于葫芦的内瓤越深入越软,内部中空,能雕刻的只有表皮两三毫米的厚度,所以南派雕刻技艺是在结合葫芦本身外形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力求本真,雕刻技艺上主要采用浮雕。在着色上主偏古朴用色,忌用鲜艳色彩,整体色系较为统一。南派葫芦雕刻作品形态与色彩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造型,在中国葫芦浮雕领域独树一帜。

(三)聊城东昌葫芦雕刻

聊城东昌府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葫芦栽种、加工、销售基地,有“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的美誉。早在2007年,聊城东昌府区开始第一次举办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2008年,被选为非物质为文化遗产。聊城葫芦雕刻运刀讲究一刀成功,不能回刀;也可用刀刃轻轻在葫芦的表皮蹭刮出痕迹,使图案栩栩如生、自然传神;还有一种刻法是押花法,利用按压的方法在葫芦上刻出图案,图案效果和浮雕相似,刻画的图案是凸出来的。雕刻手法的丰富使得聊城东昌葫蘆雕为中国传统葫芦雕刻艺术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四、民族乐器“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属于铜簧把乌类乐器,唯云南所特有,是傣族、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乐器。

(一)傣族葫芦丝

傣语中,葫芦丝又称“筚郎叨”,其中“筚”在傣语意为吹管乐器,“郎”为直吹之意,“叨”指葫芦,当地汉语又称之为葫芦箫。葫芦丝的构造较为独特,是以小葫芦作为发音的音箱,用三根长度不同的竹管并排插在小葫芦下端,葫芦中嵌有铜片,中间较长的竹管开七个音孔,口吹葫芦顶端,指按音孔便可发出不同音调,吹奏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发出固定单音,从而构成和音。葫芦丝音乐圆润质朴且轻缓细腻,极具表现力,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无论在民间音乐还是舞台表现中都能听到其优美的乐曲。

(二)阿昌族葫芦丝

阿昌语中,葫芦丝称“拍勒翁”,与傣族的葫芦丝外形极为相似,但其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主副吹管各有固定的长度,在副管接近主管的一侧,用细竹枝与主管捆扎在一起。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族曲调,一般长音较多,合音厚实,乐音柔美和谐,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能较好地抒发演奏者的情感与情绪。在阿昌族的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还是在广场上集会,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葫芦丝都是主要的演奏工具。人们走在途中或在田间劳作,葫芦丝都能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欢乐。

五、结论

在民族艺术领域中,葫芦满足了各族人民对吉祥、美好、和平的向往,同时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及精神内涵,不断地给予人们新的渴望。葫芦作为文化形象的典型与装饰代表,在民族艺术领域中的多元化表现是极为丰富的,仅仅通过对中国传统吉祥符号葫芦纹、葫芦雕刻工艺以及音乐艺术中的葫芦丝文化的探究,就可以看出葫芦在传统艺术领域中经久不衰。如今,葫芦正一步步褪去神秘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朝着多元化艺术领域不断发展。

参考文獻:

[1]吴举宏.葫芦的形态特征、用途及文化意蕴概述[J].生物学教学,2014,39(6):16-18.

[2]俞冬日.传统葫芦文化的审美取向与时代精神[J].工业设计,2018(7):115-116.

[3]任倩慧,王坤茜,陈琳.浅析葫芦纹的“象”与“征”[J].中国市场,2011(26):184-185.

[4]王义锋.浅谈现代艺术发展视域下玻璃艺术语言的多元化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13-114.

[5]沈海滨.中国民间艺术奇葩——葫芦雕[J].金融博览,2013(12):70-71.

[6]姚瑶.从“葫芦文化”到南派葫芦雕刻技艺[J].美术教育研究,2018(7):41-42.

[7]吴学源.葫芦丝的流变与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2017,30(6):122-132.

作者简介:王萌(1996-),女,汉族,山西临汾,硕士在读,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葫芦丝
老同学葫芦丝队海边游(新韵)
葫芦丝进入小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讨论
葫芦丝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葫芦丝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生初学葫芦丝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爱吹葫芦丝
我爱葫芦丝
重庆市800名师生齐奏葫芦丝
巧学葫芦丝能提高孩子的肺活量
黄龙溪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