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安全视域下网络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20-04-16潘媛媛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

【摘要】在文化安全视域下探讨网络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传承作用和“共情”特征,明确网络文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三种体现方式分别为直接继承、合理扬弃和融合创新,必须符合文学艺术审美规律的要求。

【关键词】 文化安全;网络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文化安全视域下网络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342)研究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我们国家优秀文化的经验总结与生活方式,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思维价值、道德心理、语言文学和民俗内涵,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传承,也是国家民族最突出的文化烙印,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当代文化发展中重要一环的网络文学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一、目前网络文学中传统文化审美特点分析

网络文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延续与传承,主要体现为国家精神和人民的价值追求。网络文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三种审美方式分别为:直接继承、合理扬弃和融合创新。

(一)直接继承

主要体现在小说人物的思维模式,例如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在小说中不乏波诡云谲的阴谋和阳谋,但是小说节奏推动和人物大情怀始终围绕家国情怀和大一统的国家特点,表明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传统,在大一统的民族气势、民族特点中,“国”与“家”的辩证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准则。一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将爱国作为文学价值准则,就是对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与弘扬。

(二)合理扬弃

漫漫历史长河,文化形成和逐步发展中,不可避免存在时代局限。“传统文化思想资源要内化为当代核心价值,就需要去伪存真,而保留其基本精神和合理内核。例如,忠、理内核。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和传统道德规范的根基”[1]。例如流潋紫的《如懿传》过度用婴孩的生死作为成人世界的上位手段,让读者产生漠视生命的不雅观感和反传统的审美取向,如同披着羊皮的狼,不仅不是对文化的传承,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诋毁与伤害。

(三)融合创新

在莲静竹衣所著网络小说《六朝纪事》女主角孙若微身处明代朝堂更迭,对生活道路的不懈奋斗探求以及伴随而至的怀疑、迷惘……构成种种社会的情绪,这种情绪,实际上带有现代职业女性的时代特点,真实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男权社会的冲突,在历史文化背景下深刻表达女性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渴望。

社会整体的审美培养形成与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是经济发展、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等综合原因。随着自媒体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审美对社会和国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狭义审美聚焦艺术文化艺术知识和修养所带来的对“美感”的判断和认知。文学中传导的优秀审美和价值观帮助读者拨开心灵迷雾,追寻生命的意义;而坏的审美趣味和语言引导则会扭曲读者心智,阻挡成长。

二、文化安全视角下的网络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用分析

网络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二是基于传统文化知识内化而成的人文精神。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是当代价值观的体现,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读者通过阅读体会能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与世界观,所以,作者有责任与义务 “全面”和“高质量”地来引导读者,甚至开展文化启蒙。一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应具备以下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健康的人物心理、文明的谈吐引发读者追寻中华传统美的兴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道德思想价值观念,这是一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对于读者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文化安全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所属国家、民族传承的文化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祖国,能够在正确理性看待他国文化的同时始终保持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信赖。对于网络文学作家而言,只有自身具备较强的文化自信心,更加认同自己国家民族文化,才能够写出更好的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风采、更好地弘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才不会在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冲击下迷失自我,丧失本心,歪曲历史。例如:女作家海宴的网络小说《琅琊榜》和米兰Lady的网络小说《孤城闭》都不约而同写了小说人物所处朝堂的“上敬天命,下畏人言,如履薄冰”的困境,也透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却不得善终的命运。作品中隐约透出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帝王将相各种阴谋的痛斥,给予了读者价值的引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和意识审美,无形中强化了读者对中国当代社会和国家开明之风的认同与热爱。

任何时代的民族和民众都需要文学素养,因为需要阅读、需要审美艺术,由网络文学延伸出影视剧和文创展览等丰富的文化形式,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世界观、科学观和人生价值等。

因此需要通过文学普及加强民众的人文素养教育,让读者充分了解认识属于自己国家的文化精髓,丰富读者精神世界,开阔读者文化视野,能够有效避免文学作者和读者误入歧途,被西方一些不良文化思想所诱导。通过加强文化安全教育,能够提升文学作者和读者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信心,避免滋生“崇洋媚外”思想,能够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国外文化,始终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发自内心的热爱认同本国文化,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

文化安全视域下通过网络文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随着全球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追求与行为准则的最高表达。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主体,通过加强作者、作品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来提升读者文化修养,强化读者对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趋向性,不被外来不良文化思想所诱导,引导读者逐步构建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从而在未来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共情”特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给“共情”的定义是:个体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如同体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

“形象的和情感关系状态的特殊形式,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是人们依据自身的时代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等因素形成的一种对审美客体的欣赏”[2]。

网络作家的文学创作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为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而服务,艺术审美的追求和探索往往和作家思想境界的追求和探索是一致的。例如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关心则乱(本名郑怡),作为一名有现代女性意识的作家,把独立女性的价值取向放入作品中,网络小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明兰传》通过女主穿越,将现代女性家庭觀、经济观代入所处时代,获得读者心理共鸣并产生认同,作品的价值实现才有意义,因此与读者产生“共情”心理是网络文学价值体现的基础。在文化安全视域下,作为审美客体的网络穿越类文学作品,既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勾画,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通过对历史横向和纵来拓展文学世界的空间保证其独立性和可能性。但是无论如何穿越历史,都必须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要求。犹如夜空中的一轮弯月,既明朗又朦胧,既清雅又神秘,打开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新境界,开辟一个使人们陶醉、反省、了悟的文化世界。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内涵文化和文化寓意,通过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审视和引导,网络文学方能去伪存真,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涂成林.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J].广东社会科学,2016(11).

[2]艾胜英,谢镕键.动漫IP电影的“共情”作用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9).

作者简介:潘媛媛(1979-),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秘、礼仪等。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