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湖北非遗枝江楠管抢救保护及传承发展的思考

2020-04-16余远国王曦堇伍丹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建议现状

余远国 王曦堇 伍丹

【摘要】枝江楠管是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对其研究和保护,并推动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第一作者作为枝江楠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通过长期研究思考,对枝江楠管保护传承的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抢救保护及传承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枝江楠管;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宜昌市2018年软科学研究项目“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A18-30312)。

国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的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好这一“基因”,能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近200年的民间说唱艺术——枝江楠管,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现正面临断代失传、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加强对枝江楠管的抢救保护及传承工作,迫在眉睫。作为枝江楠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笔者长期研究楠管的有效传承问题,经过系统而深入的思考,下面谈一些想法。

一、枝江楠管抢救保护及传承发展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表演艺术类、工艺技术类与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枝江楠管属于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加强研究和保护并推动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历史认识价值

枝江楠管始于清朝末年,源于沔阳渔鼓,初为乞讨艺术。通过研究楠管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可以了解枝江楠管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江汉平原至鄂西地区沿长江两岸以渔业为主的老百姓的传统生产生活状态,对研究和丰富荆楚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

(二)艺术欣赏价值

枝江楠管是一门说唱艺术,以唱为主,唱说结合。曲目情节发展、人物感情、景色描绘常用唱技表达,凡对话、旁白、武打描述多用说技。讲求字正腔圆,唱腔上強调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去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人物不同性格。楠管艺人重神、情二态,怀抱三件击乐,以眼神和面部表情相配合来表达多种复杂的感情。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欣赏价值。

(三)文化传播价值

枝江楠管属于地方曲种,其唱段内容多与地方自然及人文环境相适应,反映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乡土气息浓厚,对传播地方文化起到难得的推动作用。如楠管艺人的传统唱段:“正月里来是新年,伏汁酒没得蜂蜜甜,三十的全家要团员,初一的早晨喊拜年……四月里来是立夏,鸡子生蛋咯咯哒,牛会耕田马会拉,猫子没得狗子大……八月里来八月八,有空就把园子挖,韭菜一割它就发,嫩姜没得老姜辣……”反映的就是民间习俗和咱们宜昌民俗生活的大实话。

(四)科学研究价值

枝江楠管道具俗称“三样家业”,即一筒楠竹管、三块云牙板(简板)、一个半边钹,均为打击乐,没有音乐。而同类说唱艺术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大鼓,道具中就配有二胡等乐器,表现形式和效果更加丰富、更加完美。倘若针对枝江楠管的唱腔恰当配以音乐,在演奏形式上加以创新,也是完全可以通过研究做到的。

(五)社会教育价值

枝江楠管是一门传统民间艺术,在传承上本身很讲究传统礼仪规范;加之唱段内容大多涉及维系社会公德、融洽群族关系,以此颂扬传统文化、传承道德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起“教化”人的作用,对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枝江楠管保护传承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2016年1月,由枝江市文化馆组织编写的《枝江楠管艺术》一书问世,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为相对集中研究和考证枝江楠管的第一本史料书籍,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枝江楠管的发展历程和保护传承情况,收录了大量反映枝江风土人情的经典唱段,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枝江楠管的独特艺术魅力。

笔者曾在十多年前就枝江楠管的抢救保护和传承问题申请立项为省级课题研究,由于当时研究条件有限,也没有经费支持,系统整理不够,幸好得到了时任枝江市文化局、枝江市文化馆、枝江市问安镇文化站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搜集了大量一手口述、视频及图片资料,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成功助推枝江楠管于2007年6月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后,省、市、县(市)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继续推进抢救保护工作,认定了杨和春、曹一福2名省级传承人,认定了左大焕、朱才范、陈昌炎等15名宜昌市级传承人,认定了贺昌发、孙官成、龚远凡等18名枝江市级传承人。

近年来,枝江市已将枝江楠管作为对外形象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来打造,枝江市委市政府将枝江楠管艺术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进来、行动起来,为保护枝江楠管艺术多用一份心、多尽一份责、多出一份力。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抓住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创建机遇,成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枝江楠管技艺大师工作室”,得到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有关旅游企业大力支持,已取得一系列创建成果。不仅如此,笔者还就枝江楠管抢救保护传承研究课题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号召,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枝江楠管抢救保护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升级研究。

当然,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正视枝江楠管抢救保护及传承工作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时代变迁,大众喜好发生改变

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等现代文化业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原本以广大农村为市场的枝江楠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和时代背景,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陷入困境,存续状况令人担忧,呈现日渐消失的状态。

(二)内容陈旧,缺少专业创作团队

枝江楠管唱段以歷史故事为主,长篇见多,辅以中篇,短篇多为现代新编故事。按现存艺人演唱书目划分,大致有历史人物、侠义、公案、演义、历史故事类、民间神话故事、移植、现代题材等八类。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崇尚时尚简约的审美趣味,由于没有专业创作人员,全靠传承人个人创作,第四代年事已高,第五代职务多、精力有限,第六代年少,学习任务重,承担不了创作任务,近几年在传承内容上有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规党纪方面的内容,但总体创新不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出现断代,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不得不承认,由于时代的变迁,枝江楠管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影响力已经大大降低了,楠管技艺的掌握需要足够的天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对传承者的专业知识、社会阅历、业务水平、专业素养等都要求比较高。因此,后继乏人是枝江楠管传承存在的一大难题。枝江楠管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可谓首盛期,习艺者蜂拥而至。据枝江市文化馆统计,到1985年达鼎盛时期,发展壮大到了120余人,但从九十年代末开始便节节下滑,现仍活跃在民间市场的仅剩下以杨和春师父为代表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健在的艺人多在70岁以上,30至60岁的从艺者几乎没有。

三、对枝江楠管抢救保护及传承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尤其是非遗抢救保护工作被纳入各地乡村振兴规划。枝江楠管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也被枝江市委市政府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可以说,这为枝江楠管的抢救保护及传承工作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地方文化主管部门,更应积极主动作为,借助高校及地方非遗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高质量地做好枝江楠管抢救保护及传承的专项规划,推动枝江楠管艺术抢救保护及传承工作有效进行,力争在“十三五”末期将枝江楠管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对现有传承人的保护迫在眉睫

枝江楠管作为一种非物质性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其沿袭和传承离不开人的活动。保护好传承人是保护非遗的关键,传承人没了,非遗也就死掉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民间,了解传承人的难处和诉求,关注和尊重传承人的现实需求,给传承人营造一个适合传承的环境,让传承人在传承自己挚爱的技艺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存状况的改善。笔者前不久在枝江市调研,偶遇一位87岁高龄的枝江楠管传承人,老艺人见我到来,拽着我的手久久不放,老泪纵横!看见老人飘摇的精神状态和糟糕的生活环境,笔者感到无比震惊和痛心!据了解,现健在的为数不多的枝江楠管传承人生存状况普遍欠佳,这种状况与政府对这门艺术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期待大相径庭。所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迫在眉睫。

(二)对后继传承人的培养刻不容缓

在保护好现有传承人的基础上,加快培养后继传承人,也显得至关重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枝江楠管的传承就少有新人。可以说,目前已面临断代失传的边缘,如果再不抓紧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传承人,后果可想而知。枝江职教中心、问安小学等部分学校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只是对非遗常识的普及教育活动,远远谈不上传承,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仍是“口传心授”方式和“师傅带徒弟”模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曾说,非遗需要“原汁原味”地传承,按照传统“师傅带徒弟”模式,“一个师傅带3至4个徒弟为宜”。所以,以“整班培训”方式培养传承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只能是普及,而不是传承。自二十世纪末至少长达三十多年来,枝江楠管没有真正培养出新一代传承人,出现了完全断层的状况,所以说,加强对后继传承人的培养刻不容缓。

(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力传承

要利用好各种宣传渠道和工具,尤其是强大的网络媒体加强宣传,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公众参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要发挥政府在枝江楠管保护中的引导作用,同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全民保护的良好局面;利用好问安小学已经建成的“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加强非遗常识普及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对枝江楠管的兴趣,特别是要发挥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将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广泛支持枝江楠管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在每年6月份第二个星期六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期间,大力开展演出宣传,在重大节庆日通过展演展示枝江楠管的魅力。

(四)加强作品创新研究推进传承

大力加强唱段作品创作,充分发挥枝江楠管宣传党的政策、反映社会实际、贴近百姓生活的重要作用,增强宣传展示活动的互动性、体验性,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结合乡村振兴,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为基层群众提供生动直观的体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既传承传统又紧跟时代,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作出反映乡村振兴新时代乡村新变化的优秀新作品。

(五)加强资源保护,形成系列成果

发挥三峡职院“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枝江楠管技艺大师工作室”和“宜昌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所”等研究平台的作用,加强对枝江楠管保护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追溯历史,调查研究枝江楠管传承人的师徒传承关系,理清传承谱系;开展枝江楠管唱腔、表现形式、创作规范及内容创新发展研究,对枝江楠管“南派”“北派”唱腔进行深入挖掘,总结提炼规律,规范唱腔和创作格式,方便传承。在形式上,尝试由一人说唱的“独角楠管”向多人说唱的“群口楠管”转变。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枝江市文化馆,枝江楠管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余远国(1966-),男,湖北枝江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旅游、非遗传承研究;王曦堇(1993-),女,湖北宜昌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当代西方美学和艺术;伍丹(1990-),女,湖北当阳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建议现状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三代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