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成果产出的影响

2020-04-15夏碧菡易智慧杨锦林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术会议导师课题

曾 雯,夏碧菡,易智慧,杨锦林

(四川大学:A.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B.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四川 成都 610066)

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包括临床技能训练、医患沟通能力培训和科研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我国于2012年颁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新的培养体系,这项举措有利于推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培养模式的转变[1]。在强化临床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强调科研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临床研究水平是衡量医师和医院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对推动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提升国家医疗水平有着深远影响,有助于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本研究调查了不同的科研培养模式下专硕研究生的毕业成果产出,以探索最合适的科研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进行科研培训对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6级全日制医学专业学位的251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被调查的研究生中,男性86人,女性165人;年龄20~40岁;本科毕业院校是双一流的110人,非双一流的141人;导师为博士生导师的有149人,非博士生导师的为102人。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调查的方法,自编调查问卷,该问卷由50道选择题组成,问卷的内容包括: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要求、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情况、参加学术会议情况、发表论文情况、住院医师考核情况及临床工作情况(包括有无上门诊、值班频次、管理危重病人及参与临床带教)等。

根据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无要求、导师组织科研讲座及文献阅读的频次将所有研究生分为三组:无科研培养组(10人)、自由型科研培养组(简称自由组,80人)和强化型科研培养组(简称强化组,161人),具体分组方式见表1。

表1 科研培养强度分组方式及各组人数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非定量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定量资料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定量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的秩和检验。将P<0.05设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科研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学术会议情况

强化组、自由组和无科研培养组的研究生参与过导师课题的比例分别为83.8%、72.5%和30.0%,三组整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不同的科研培养组参与课题情况,强化组的研究生参与过导师课题的人数显著多于自由组(P=0.038)和无科研培养组(P<0.001);各组参与课题≥3项的人数比例无显著性差异,但总体趋势为强化组最多,自由组其次,无科研培养组研究生最少(表2)。表明强化组的研究生最有机会参与导师的课题,并通过课题的具体实施获得科研能力的培训。

表2 不同科研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情况

进一步分析研究生参与课题与发表SCI论文的关系,参与课题数≥3项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的平均数显著多于参与课题数<3项的研究生发表的文章数(P=0.01)(表3)。说明参与更多课题的研究生更有机会发SCI文章。

表3 参与不同课题数目的研究生人数及发表第一作者SCI的平均数

强化组、自由组和无科研培养组的研究生参加过学术会议的比例分别为78.9%、75.0%和30.0%,三组整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各组研究生参加过国际会议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但总体趋势为强化组最多,自由组其次,无科研组最少(表4)。说明经历了科研培养的研究生更有可能参与学术会议,而强化组的研究生最有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通过大会发言、壁报展示等形式进一步获得科研能力的培训和提升。

表4 不同科研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进一步分析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与发表SCI论文的关系,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发表第一作者SCI的数量显著高于仅参加过国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P=0.001)(表5)。说明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更有机会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

表5 参与不同级别学术会议的研究生人数及发表第一作者SCI的平均数

2.2 不同科研培养模式的研究生的论文产出情况

调查发现,自由组研究生发表综述、中文论著和英文论著的篇数不低于另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研究生的论文产出量接近。为更全面、客观地反映接受过科研培养的研究生科研产出的数量与质量,本调查对自由组和强化组研究生发表SCI论文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强化组发表SCI数目、SCI质量及组内发表过高级别SCI的人数比例均多于自由组的研究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提示了强化组的研究生可能会发表更多、质量和级别更高的SCI论文(表6)。

表6 不同科研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发表SCI的数目、质量及发表过高级别SCI的人数占比

2.3 不同科研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率

强化组、自由组和无科研培养组的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率均很高。其中,强化组的合格率显著高于自由组(P=0.029)(表7)。

表7 不同科研培养模式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率

2.4 不同科研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参与临床工作情况

强化组、自由组研究生比无科研培养组研究生每周上门诊、每月值班、管理危重病人及临床带教的频次更高,其中,自由组管理危重病人≥10人的比例显著大于无科研培养组(P=0.036),强化组和自由组的研究生参与临床带教的比例显著大于无科研培养组(P<0.001),其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8)。说明有科研培养的研究生临床工作不轻松,处置了更多危重病人并承担了更重的教学任务。

表8 不同科研培养模式的研究生临床工作情况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的模式在国内推广实施,所有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达到临床轮转和科研培养的双重要求[3]。在专硕研究生临床能力全面提高的同时,由于部分高校对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培养模式也参差不齐,造成部分专硕研究生重临床轻科研,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4]。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探索专硕培养模式下提升其科研能力的方法与策略[5-6]。有学者提出应通过入学教育、优化课程设置和提高带教师资队伍水平等举措,提升专硕培养质量[6]。本研究调查了不同的科研培养模式对专硕研究生毕业成果产出的影响,以探索最佳的科研培养模式,并对进一步优化此科研培养模式进行了设想。

3.1 科研培养模式影响研究生的科研培训经历及毕业成果产出

本研究发现,我院接受了科研培养的研究生高达96.02%(241/251),这说明我校极其重视临床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本研究发现,强化型组的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项目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最多,且参与的课题项目数量越多、参加的学术会议级别越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的机会越多。提示系统的科研培训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导师通过指导研究生撰写标书,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研究生积累科研知识和科研方法;通过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尤其是国际性学术会议,开阔了研究生的科研视野与思维,同时研究生通过参会以壁报、大会发言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得科研自信、激发创新意识。因此,他们具备更敏感的科研意识并能产生更丰富的科研想法,且团队的协助使其拥有更高的科研起点,更有条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反之,未经历科研培养的研究生缺乏科研意识及全局观,视野狭窄,研究条件有限,科研起点低,很难发表较高质量的SCI论文。

本研究发现自由型科研培养的研究生比其他两组有着发表更多综述、中文论著和英文论著的趋势,提示接受自由型科研培养的研究生在科研产出的数量上可能更占优势。但是,由于自由型科研培养组的样本量仅为强化型科研培养组的1/2左右(80/161),故此结果可能无法反映真实情况,有待进行大样本研究以确认。本研究发现接受强化型科研培养的研究生较自由型科研培养的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数目更多、质量更佳且A或B级SCI论文占比更大,说明了科研培养的强度与科研论文的产出成正比,研究生需要加强科研培训的强度和系统的培养。

3.2 科研培养与临床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

如何平衡科研培养与临床实践的关系是专硕研究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7]。临床工作繁重且琐碎,有人认为科研与临床是对立关系,而本研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接受强化型及自由型科研培养的研究生的临床工作任务较无科研培训研究生的重,表现在上门诊次数、值班频率、管理危重病人数目及临床带教等方面。他们在临床医疗、教学双重压力下,利用碎片时间接受科研培养,不仅未影响对临床技能的培训,反而接受更高强度科研培养的研究生通过规范化培训考核的合格率更高,说明科研培养与临床技能的培训能够相辅相成。专硕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教学中的困惑会成为科研的动力或灵感,促使他们通过科研找寻答案;而科研中的发现与创新,会让研究生渴望在临床实践中将其证实。二者相长,使得有科研培养的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也得心应手,以最高效的方式解决一个个临床问题,从而获得临床技能及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科研培养是专硕研究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型科研培养模式可能是专硕研究生的最佳选择,它不仅能丰富研究生的科研经历并促进其论文产出,而且有利于提高研究生临床工作效率。如何优化强化型科研培养模式并将其落实到专硕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方案中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3.3 优化“双轨”模式下专硕研究生的强化型科研培养方案

强化型科研培养模式应为研究生提供系统的科研理论教育、丰富的科研实践机会、严格的科研培训管理及考核制度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例如,各高校可根据临床研究所需的核心能力设置系统的科研培养课程体系,必修课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和管理、医学数理统计及各专业的研究进展等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科研技能或知识,选修课则包括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各种实验技术等;导师应号召研究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可采用Seminar教学,提倡研究生轮流担任主讲人进行每周一次的科研汇报,并适时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8];各临床科室可集结临床及科研经验丰富的医师建立带教梯队,根据不同研究生的专业需要,协助导师指导他们完成临床实践及相关课题研究[9];研究生管理部门需制定更完善的研究生科研考核方案,如要求研究生每周向导师汇报科研进展及收获,适时更新专硕研究生的论文评审标准及毕业标准等;国家应提高对专硕研究生培养的重视,加大对研究经费和医院研究中心设施建设等的资金投入,为高强度的科研培养提供优质的科研环境等[10]。总之,各医学院校的导师和研究生都应增强“双轨”培养模式的观念,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争取培养出临床与科研能力俱佳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学术会议导师课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V eraW an g
导师榜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爱情导师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